《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毛泽东评点章太炎
章太炎活了60多岁,前半生革命正气凛然,尤以主笔《民报》时期所写的文章锋芒锐利,所向披靡,令人神往,不愧为革命政论家;后来虽一度涉足北洋官场,但心在治经、治史,以国学家称著。鲁迅先生纵观其一生,评价甚高,但对他文笔古奥,索解为难,颇有微词。他出版一本论文集,偏偏取名《书》,使人难读又难解。  ——摘自周朔源的《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第453…455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章太炎小传(1)
章太炎,名炳麟,字梅叔,也写作枚叔,后改名章绛,太炎是他的别号。1869年1月12日,他生生于浙江余杭县东乡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出生的那一年,是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十七年,太平天国革命失放后的第五年。在他十五岁那年,中法战争爆发。二十五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二十九岁那年,发生了戊戊维新变法运动。三十一岁那年,发生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因此,章太炎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变动的时代。在这种整个社会处于极度动荡的年代里,脱胎于封建阶级的一部分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眼看着堂堂的天朝大国正在每下愈况地走着下坡路,便对封建制度产生了怀疑。为了寻求一条出路他们产生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念头,想尝试通过改良主义的道路来改造中国社会。新的革命时机就这样逐渐地趋于成熟了。章太炎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周围的环境自然会给他一定的影响。从他开始懂得人事的时候起,他两眼所看到的,两耳所听到的,都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因此,他也像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很早就肩负起了忧国忧民的重担,随着时代的浪潮,走上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道路。  章太炎一生的思想主流是民族主义思想。最早把民族主义思想灌输给他的人是他的启蒙老师朱有虔见姜义华著的《章太炎评传》第2、14—15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他是章太炎的外祖父,是个国学功底厚实而又富有民族意识的学者。在章太炎九岁那年,朱老先生从老家来到余杭,做了外孙的启蒙老师。朱老先生教学很严格,教导外孙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用功。因此,他仅仅只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就把十一、二岁的章太炎训练成了一个勤学少年。在授课过程中,每当一篇一章讲完后,老先生偶然也利用剩余的时间给外孙讲些明末清初的历史故事,或者给外孙讲讲明末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事迹和著作。  章太炎十三岁那年,朱有虔老先生回家去了。于是,章太炎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父亲工作很忙,不能一天到晚陪伴着他。每当父亲外出的时候,章太炎就丢开书本,随着自己的兴趣,翻阅父亲书架上的书。他读了《东华录》以及《明季稗史》等书,更清楚地知道了明朝亡国的经过和戴名世、吕留度等人的“文字狱”的经过见姜义华著的《章太炎评传》第2、14—15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他也知道了郑成功据守台湾抗清的事迹。通过这些书籍的影响,章太炎就进一步在心头奠定了民族主义思想基础。据他自己说,他当时已有“奋然愿为浙东父老雪耻”的念头了。  在章太炎的青少年时代,与民族主义思想同时并存于他头脑中的还有复古主义思想的萌芽。这种复古主义思想的根源是古书的影响。章太炎从十二、三岁的时候起,就开始深刻地钻研古籍《文选》、《说文解字》、《九经义疏》、《音学五书》、《经义述闻》、《尔雅义疏》、《学海堂经解》等书。这些书往往过于美化古代社会,它们一方面使汉族知识分子在受少数民族欺侮时缅怀祖先的功业,成为产生民族主义思想的根源;另一方面使知识分子在社会腐败的时候发思古之幽情,觉得今不如昔,产生复古主义思想。章太炎在深入钻研这些古籍的时候,也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一方面发展了他正在形成的民族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复古主义思想的萌芽。  不过,在思想上,二十岁以前的章太炎毕竟还处在启蒙期。这个时期,不论是他的学术思想或政治思想,都还没有正式定型。特别是复古主义思想,还只是他思想中的一股潜流,还没有发展滋长起来。到了二十岁到三十岁的这一段时期,他的思想才逐渐定型。  对章太炎学术思想影响最大最深的人是他的老师俞樾,他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人一脉相承下来的扬州学派的著名朴学大师,著作很多,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在章太炎二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料理完父亲的丧事以后,便离开家乡,到杭州去求学。他寄寓在杭州城里外叔祖朱洁泉家里,早出晚归地到俞樾那里去受业。  俞樾自己的治学态度谨严不苟,对门下弟子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他这种严格的要求也就是章太炎一生学问事业的可靠奠基石。原来章太炎读书贪多,不求精读,在俞樾的指导下,章太炎在进“诂经精舍”分别见姜义华著的《章太炎评传》第4…5、18—19、25、39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前后,一度有过精读的转变,所以他在“诂经精舍”里可以算得上是一名深得师道的高材生,很受俞樾的喜欢与器重。章太炎也深深知道自己是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的可靠继承人,有责任要把老师那一套渊博精审的学问全部继承过来。因此,他把老师一再告诫自己的求学要“精研故驯,博考事实”的道理作为座右铭。  除俞樾以外,章太炎也曾经受到过黄以周、孙诒让、宋衡等人的影响。还有一些同学和朋友,因为和章太炎过从甚密,在道德学问上也有过互相的影响,这些人是杨誉龙等。章太炎因为有这些良师益友的指点与帮助,学业上的进步极快,在二十三岁以后就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思想体系。他在经学方面崇尚古文学派,特别仰慕刘子骏,曾经刻有一枚“刘门私淑弟子”的图章。  

章太炎小传(2)
但是章太炎在学术思想上的成长和政治思想上的成长是不平衡的。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学术思想正在逐渐地趋向成熟,而在政治思想上却还是一个改良主义者。  章太炎早期政治思想的成长过程是和整个时代合拍的。当他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的时候,正是改良主义思想极为盛行的时候,他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思想中的改良主义成分占了上风,所以他就如同当时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先热衷于改良主义运动,当改良主义遭到碰壁以后,才走上反满革命的道路。《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一次改良主义运动。章太炎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卷入到了改良主义运动当中。  1896年,他被聘去担任《时务报》的撰述。1897年,章太炎离杭赴沪,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活动。那一年,他年方二十八岁。章太炎在担任《时务报》撰述时分别见姜义华著的《章太炎评传》第4…5、18—19、25、39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写过好几篇文章,其中有代表性、能窥见他当时思想情况的有《论亚洲宜自为唇齿》、《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发愤图强”、“修内政”、“行新制度”等主张,在外交上则错误地提出“外日本,以御俄罗斯” 的见解。在后一篇文章中,他认为“瓮遏民气”是国家贫弱的原因,为了自强,应当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以开通民气。这两篇文章表明,章太炎当时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还没有想到采取革命的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  但是,虽然那时候的章太炎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却还是有着不同之点的。章太炎的主张比康、梁激进,他认为变法应当积极地实行。正是由于这一点激进与保守的不同,再加上他和康有为、梁启超在经学思想上分属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两者格格不入,因此,他在《时务报》仅仅只工作了几个月,就辞去职务,离开上海,应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聘请,到武昌去做他的幕僚了。张之洞为了阻遏先进思想的潮流,正在撰写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劝学篇》,并在着手筹备《正学报》的出版工作。他邀章太炎去做他的幕友,主要原因是仰慕章太炎在学术方面的声誉,想利用他来作《正学报》的招牌,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分别见姜义华著的《章太炎评传》第4…5、18—19、25、39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但是章太炎当时对清朝的统治感到有些失望,正处在由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反满革命者的道路上,因此他对于《劝学篇》不仅毫无兴趣,甚至有些讨厌。他为了表明白己的立场,特地为《正学报》的创刊号写了一篇六万余言的《排满论》。张之洞深恐不已,赶快把章太炎逐出武昌,送回上海。  章太炎回到上海后不久,慈禧太后在北京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重新开始垂帘听政。章太炎被通缉,逃亡台湾分别见姜义华著的《章太炎评传》第4…5、18—19、25、39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这一次政变使得改良主义者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章太炎对于改良主义的道路是否能走得通开始产生怀疑。他在流亡台湾时期,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知道了世界上还有着与中国的政治制度不一样的国家。不久他又到了日本,看到了更多的介绍西方文明的书报刊物,思想上受到了更多的启发。  政变的风头过去以后,章太炎悄悄回国。在上海,他认识了唐才常。当时他正在上海筹备起义。章太炎知道唐才常仍然准备以“勤王”为号召,便向他提出:“如果为了光复汉室天下,就不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