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如此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如此江山-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民风彪悍,历史上就是出良将的所在。汉武帝时代的皇帝禁军精锐,都在这一带拣选。所谓“马壮”,因为这一地区是隋朝的马监所在,马匹数量多,质量更佳。单纯从军事角度看,薛举确实有资格说话。不过弱点也是明显的——地盘狭小,经济实力相当弱;地处边缘,缺乏政治号召力。所以,夺取关中地区,是薛举必须要走的一步。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3)
与此同时,抢先一步夺得关中的李氏,则把矛头对准西北。李渊、李世民要争天下,东边与诸强并列,形势尚不明朗,不能轻举妄动,因而坐山观虎斗是上策。但西边的形势相对简单,和薛举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搞定薛举,一则稳定后方,二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良马——这是当时第一要紧的战争资源,其重要性相当于现代战争的石油。
  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当军队统帅。然而这个第一次,给了他当头一棒。
  唐军和秦军在高(zhí)对垒,唐军人数占优,但比较轻敌,不设防备,战术上落了下风。秦军在对峙时调集了精锐骑兵,绕道后方掩袭,前后夹击,一下就冲垮了唐军,使其死者十之五六,损失大半,数位大将被俘。这是名副其实的大败。
  后来史官为了给李世民*,推说当时李世民病了,没有亲自指挥战斗,而把失败归罪于刘文静和殷开山的错误指挥。
  其实失败并不可耻,谁能不犯错?关键在于是否能“不贰过”,及时吸取教训。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堪称模范。
  这次失败给李世民上了非常好的一课。首先是打消了他的骄傲情绪;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从薛举那里学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骑兵战术——善用奇兵:前方用大军吸引敌军主力;然后运用骑兵的高度机动性能,绕道,从敌军背后、侧翼发动冲击,前后夹击,冲垮敌阵。事实上,这一战术后来几乎成为李世民最拿手的绝招,而且是屡试不爽。之所以后来凯旋之曲叫“秦王破阵”,主要就是指这个战术而言。
  可以说,这次失败对李世民来说,来得正是时候。这次失败甚至比一次胜利的意义还要大。
  天佑唐朝。薛举本来可以乘胜进军,可这当口,他居然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其子薛仁杲继位,智勇人望都远远不如薛举。而唐军正由李世民率领,卷土重来。
  这次李世民充分扬长避短,先是坚守壁垒六十多天,和对方比耐性,比后勤,比消耗。终于,秦军粮食吃尽,有将领投降。李世民一看时机成熟,就策划了一次“以子之道还子之身”的决战。
  李世民先是派一支军队到外驻扎,引诱秦军。秦军大喜,主力尽出。在秦军主力移动的时候,李世民亲率大军,从浅水原之北出击。而且,李世民亲率数十骑兵,率先冲入敌阵。唐军“表里奋击”,敌军大溃。李世民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硝烟未尽,李世民立刻率精骑两千,马不停蹄,直扑薛仁杲所在的折城,当夜兵临城下。不知所措的薛仁杲第二天就出城投降了。当时力劝李世民不要孤军深入的手下都很惊讶。李世民告诉他们,秦军野战大败,主力军队都逃跑了。如果这时候不及时赶过去,主力就会入城,薛仁杲心里有底,就不容易投降了。而抢先一步,扼住归路,秦军就四散逃亡,薛仁杲既无信心,也无实力守城。怎样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这就是!所有将官都用崇拜的目光看着李世民,这大概也是当年“背水之战”胜利后将官们望着韩信的目光吧。
  这一战,可以说是树立了一个样板。李世民后来几乎每次大战,都是运用这一套路:先是固守,消耗敌军,寻找战机;然后是决战,奇兵突起,前后夹击;最后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彻底胜利。
  这一战,我们可以总结李世民的很多优点,不过最突出的一点是:善于学习!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4)
山西——艰苦卓绝,平刘武周
  按照既定方针,本来接下来的步骤是要解决河南。可是中间出了意外,严重的意外。
  这个意外就是刘武周突然冒出来,占据了山西。刘武周本来是山西北部的地方小官,不过他被突厥看上了,打算将他树立为傀儡政权。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一支来自河北的精兵,有猛将宋金刚、尉迟敬德等。
  虽然山西本是唐的根据地,基础相当牢固,不过守将不争气,先是李元吉,有勇无谋,后是裴寂,全无将略。而且两人都贪生怕死,一触即溃,一败千里。几乎一夜之间就把山西送给了刘武周,只剩下西南一角——蒲州。那就且看李世民如何绝地反击吧。
  李世民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如果他再失败,那么刘武周将很快渡过黄河,兵锋直指长安。这可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李渊也认识到这点,几乎将关中精兵全都押上了。对李世民而言,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李世民第一时间渡过黄河,直达最前线的柏壁,与敌军对峙,像一堵大坝,牢牢地扼住洪水般而来的宋金刚军。
  接下来还是对峙,漫长的对峙,整整五个月之久的对峙。这种局面是有利于唐军的。因为虽然唐军作战要跨越黄河,但紧邻关中地区,后勤供给线非常安全,而且方便。相反,宋金刚的后勤补给则要从晋阳运过来,中间经过浩州,而浩州一直牢牢被唐军坚守着,还不时出击一下供给线,截断粮道。这样坚持下去,撑不住的是宋金刚。终于,他要撤了。
  这一战就像两个高手过招,双方对峙不能有破绽,一旦露出破绽,就会全盘皆输。宋金刚面对的,正是一个绝顶高手。他一转身要跑,李世民就影子一般贴了上去,而且绝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李世民一旦出击,就如离弦之箭,勇猛决绝。他一口气追了一昼夜,急行两百多里,打了数十次,所向披靡。大将刘弘基执辔进谏说:要等大军跟上来,吃饱饭再追击不迟。孤军深入,太过危险啊!这个建议被李世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等李世民追到雀鼠谷,已经是“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军中只有一羊,他与将士分而食之。接着在介休决战,恼羞成怒的宋金刚将二万之众,布阵七里。唐军虽然疲惫,但气势如虹,怎么可能被打败?宋金刚继续败退。
  李世民又一路追击,终于来到了浩州城下。此时的李世民,已是满身硝烟,满脸征尘,人们根本辨认不出他是谁。为了让守城的唐军将士相信自己就是秦王,李世民不得不脱下甲胄,扬起脸来。这一刻,经过了漫长期待和艰苦战斗的唐军,爆发出了最热烈的欢呼,声震云霄,接着又纷纷哭起来。他们一直绷紧的弦终于松了下来,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秦王!是希望!是胜利!
  就是在这一次战争中,军中首次唱响了一首凯旋之歌,也是一首军民自发唱起来的歌。这就是后来的《秦王破阵乐》。
  这一战的结果就是李世民一口气把宋金刚,包括刘武周都给赶到了草原上。整个山西都重新回归了唐的怀抱。这一战对李世民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他已经获得了唐朝军队的军心。
  这一战可讲的也很多,不过李世民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坚决!
  河南——围攻洛阳,平王世充
  解决了山西的意外,唐朝重新回过头来,把目标对准了东部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洛阳王世充。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5)
王世充才智非凡,口才极佳。但他致命的问题是黄发碧眼——是个胡人。这点导致他的政治资源有限,号召力缺乏,很多猛将都不甘屈居他手下,往往投奔唐朝,如秦叔宝、程咬金等等。好在他还有个固若金汤的洛阳城。
  攻克坚城,对李世民来说,是个棘手的难题。因为李世民最擅长的是骑兵,机动灵活,便于野战。但对攻取坚城,没有太多经验。前后围攻洛阳孤城达十月之久,却未进寸步。以至于将士“疲弊思归”,请求班师。攻坚乏术,可能是李世民军事上唯一的缺陷。事实上,这个缺陷后来在攻打高丽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以至于屯兵坚城之下,久久不能攻克,终于铩羽而归,成了他一生最大的败笔。
  在包围洛阳之前,李世民和王世充军队作战,曾数次陷入危机。都是因为他率轻骑亲自侦察导致的。实际上,几乎每次大战之前,李世民都要亲上前线侦察敌情。这可比阵前冲杀还要危险。因为侦察都是轻车简从,也没有后继援兵,一旦遇到大批敌军,很难逃脱。真可谓是孤胆英雄。但李世民乐此不疲。
  一次在洛阳西部的慈涧,李世民寡不敌众,陷入重围,左右都很害怕,李世民让手下先回,自己亲自殿后。只见他左右开弓,敌人“皆应弦而毙”。经过血战,杀出重围,等回到军营,埃尘覆面,军中都不认得他,不让进。李世民只好再次免胄自言,才得入。摸清了敌情,第二天,李世民再率大军紧逼慈涧,王世充不得不撤回洛阳。
  还有一次是在洛阳北部的邙山。李世民率五百轻骑,在前线遇到王世充万余人。结果双方一场苦战,居然杀敌三千。这看起来就像神话一样。不过也未必不是真的。因为当时双方作战,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奇迹:王世充派两个将领攻掠唐境,唐将王君廓用计将其击却,李渊特别下了一个诏敕慰劳说:“卿以十三人破贼一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有也。”看来十三人破贼一万,居然也是真的发生过。虽然用了计谋,那也是不可思议。以此看来,李世民率军五百,大败万人,并非不可能。那时唐军的剽悍善战,实在是令人神往。
  而对于这支精锐之军的灵魂人物李世民,我们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夸一句:剽悍!
  河北——虎牢决战,天下归一
  李世民在对付王世充的时候,还打草搂兔子——顺手把河北窦建德给灭了。
  这一战,是李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