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墩上的悖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墩上的悖论-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久的心迹。应该说,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防止大宋王朝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永保赵氏家族的世代传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赵匡胤下棋(4)
赵普的答复是:社会###的根源,在于武力对于政治的超强干预。藩镇权势太重,君
  弱臣强,弱指难以驱使强臂,这是那些短命王朝的症结所在。根治的办法,就是夺他们的权,收他们的兵,控制他们的钱谷。这样,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
  接着,赵普又进一步剖析了当时所面临的形势:五代皇帝多由夺位而来。这些夺位者,大多是节度使,而且多是由禁军将帅升迁的。节度使与禁军构成了直接危害皇权的两大权势集团。周世宗已经发现了这种危机,曾对禁军与方镇势力加以节制,但是,未能改变其作为武将拥立、夺权的工具这个性质。说到这儿,他就把话题直接转换为劝说太祖尽快收回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掌握禁军的兵权。
  太祖认为,赵普对形势的分析很准确;但提到的这几个人,可与其他将领不同,他们一向忠心耿耿,是绝不会背叛的。
  赵普说:“我并不是说,陛下这些结义兄弟会背叛您,其实,他们也不具备统御万方的才力。但是,如果他们手下的人,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要改朝换代,实行拥立,他们也没有办法加以制止。”
  这一番话,可说到了太祖的心窝窝里,陈桥兵变的整个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连声说:“我懂了,我明白了。”他从自己据有天下的事实,认识到异已的军事力量可以对政治起支配作用,是对既得政权的最大威胁。他很怕那些手握重兵的人哪一天会“依样画葫芦”,再发动一场新的兵变。因此,对于身边一些共同举事的军事将领,产生了强烈的疑忌心理,不能不时刻加以防范,于是,下决心要收揽兵权。
  一天,太祖以议事为名,把结义诸兄弟召集到一起。到齐后,每人发给一匹马,并一弓、一剑,然后避开一切随从人员,带领他们私出,来到郊外一处密林中畅饮。大家无拘无束,喝得十分痛快。突然,太祖起身,说道:“此处别无外人,你们中哪一个要想当皇帝,方便得很,只要动手把我干掉,便做成了。”诸将帅顿时吓得冷汗渗出,酒意全消,一齐跪下,伏地求饶。太祖稍稍缓和了口气,说:“看来,你们都是真心让我当皇帝了。”众兄弟赶忙齐呼“万岁”。最后,太祖说:“你辈既然拥护我为天下主,今后,就要尽臣子忠君之节,不得无礼犯上。”实际上,这是一场“释兵权”的预演,也带有“打招呼”性质。
  接着,趁慕容延钊与韩令坤二人出外巡边、回京朝见的机会,解除了他们禁军主帅的兵权,安排到外地当节度使;并且,此后不再设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一职。而禁军将领石守信等有拥立之功,不好下令罢免,便摆下了第二步棋:
  四个月后,利用晚朝机会,请这些禁军宿将宴饮,酒酣耳热之际,屏退左右侍从,太祖显得十分亲热地说:
  “如果没有众卿的拥戴,我是不会有今天的。然而,众卿又怎能知道,做皇帝也实在是太艰难了,远远赶不上当个节度使那样舒服,一天到晚都不能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听了,赶忙叩问缘由。他便接上说:
  “我是担心天下坐不安稳啊。皇帝的位置,人们都争着坐。虽然你们没有异心,可是部下贪心不足,总是希图富贵,一旦有人也以黄袍加身,你们想要不干,能办得到吗?”
  一席绵里藏针的话语,使这些将领觉察到自己已经深受疑忌,弄得不好将要遭致杀身之祸。于是,纷纷泣谢叩头,说:
  “臣下愚昧,未曾想到这一点,唯有陛下哀怜,请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太祖就势开导说:“人生一世,犹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过去了。所以,人们都希图富贵,想要多积攒些钱财,自寻快乐,使子孙免受困乏,常保康宁。你们这一辈子也够辛苦的了,何不解脱兵权,到外地去出守边镇,选择些良田美宅买下来,为子孙后代置下永久能够保有的产业,再多蓄一些歌姬舞女,日夕欢宴,乐享天年。朕还要同众卿结为姻亲,君臣之间,永无猜疑,上下相安,不是很美好吗?”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赵匡胤下棋(5)
听皇帝这么一说,大家立刻就省悟了,便连连叩头谢恩,第二天就以健康情况不佳为由,请求免去掌管禁军的职务。太祖欣然同意,分别安置他们到外地任职,并给予很多的赏赐。唯有石守信兼任的职务如旧,但已不再握有兵权。事后,为了兑现酒席上的承诺,安抚这些失去兵权的禁军统帅,太祖果真下令在京城为他们建造豪华的宅第,给他们以足量的薪金;并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两个女儿分别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共同结为姻亲。
  赵匡胤采用“赎买”政策,把那些勋臣宿将手中的实权顺利收回,使节度使变成一个只代表崇高地位与优厚待遇的荣誉性头衔,用以奖励和安置那些皇亲贵戚、封疆大吏。而那些百战疆场的领兵将帅,也已厌倦了长期的战乱与宫廷的斗法,更乐得脱离政务,坐享清福,安富尊荣。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整个过程。历代削藩镇、夺兵权,都必然伴随着一场凶险、残酷的血腥搏斗,前有西汉的“七国之乱”,后有明初的“靖难之役”,至今,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犹彰彰在人耳目。可是,宋太祖赵匡胤所进行的削藩、收权,却能以和平方式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功臣,疑忌则有,荼毒却无,经赵匡胤之手,几乎没有杀过一个功臣,而且,“不许开诛戮朝官之戒”,作为一项祖宗家法传承下来。因而,赵宋王朝,在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是残害大臣最少的朝代。后代史臣称赞“杯酒释兵权”,是“识时势,善割断,英主之雄略”。看来,宋太祖确是走了一着妙棋。
  当然,真理哪怕越过一步,也会成为谬误。如果说,前代帝王之失,多在于专恣、横暴;而宋祖之失,则是防范过当,“惩羹吹齏”,以致丧失了抵抗能力。即以下面这些举措来说,有的可能利弊参半,有的则弊多利少,甚至纯粹属于失误。
  在解除武将兵权的同时,太祖起用一批文臣担任知州职务,并在各州设置通判,使其权力与知州相等,以分散地方长官权限,避免出现个人专权的弊端。地方上的军事、民政、财赋、司法权限,全部收归中央管辖。在中央,对宰相实行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办法,把军事行政权分出,划给枢密院;国家财政和地方贡赋划给三司。这样,宰相便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执政的群体,包括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三司使等十来个人。任何一个相职都不能独断军政大事。兵权上收之后,把原来由一个人掌握的权力分解为几部分,最后连战前作战方案的制订,战中现场的指挥,都不能归属于同一个人。军权、政务,一切全都听命于皇帝。
  到了宋太宗当政,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为了防范将帅外出作战不听君命约束,实行“将从中御”的对策,每次出征,皇帝都要亲授机宜,交代事先拟好的“阵图”,大自战略布局,小至部伍行止,带兵者都不得擅加改变,自作主张。同时,还派遣宦官监军,部队一切动向,随时都向皇帝禀报。实际上,就是后来叶适所说的:“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这些做法,倒都符合权力分割、相互制约的策略,使任何一个军事将领如果想要拥兵自重,势将面对层层难以跨越的障碍,因而有效地防范了军人夺取政权的风险。实践证明,终两宋之世,三百余年再也没有发生过内部的兵变。但是,从整体来说,这一举措却是失算的,因为它严重地损害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作战的能力。且不说,整个武装力量削减得弱不堪击,厢军更是从根本上丧失了战斗力,即以如此错综复杂的管理制度、指挥体系来说,运转起来必然滞缓无比,还有什么效率之可言呢!掌握了这些情况,我们也就容易理解,北宋王朝的军队何以在对抗外部强敌时动辄不战而退、溃不成军了。
  一着怪棋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巅峰,但已开始走向下坡路。就帝王的才略来说,宋太祖除外,也并没有哪个是真正大有作为的。当然,颂圣者代不乏人。那位自号“安乐先生”的道学家邵尧夫,写过一首《插花吟》,有句云:“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他还有一首七律,由于曾被收进《水浒全传》中,传诵得更为广远:
  

赵匡胤下棋(6)
纷纷五代乱离间, 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 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 几处楼台奏管弦。
  人乐太平无事日, 莺花无限日高眠。
  这些论断,都是过甚其辞的。当时的形势,哪像他讲的那么乐观!“太平无事”,更是无从谈起了。太祖刚刚取得政权时,其统治区域只限于黄、淮流域,主要是中原一带。后来有所发展,整个国土面积也只有唐朝的一半左右;到了南宋时期更加可怜,或许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清朝的五分之一。
  当时,北方雄踞着先它五十余年立国的契丹,还有虎视眈眈的北汉;西面有日夕图谋东进的西夏;西南有坐险自大的后蜀;南面有吴越、南汉、南唐,占据着重要经济地区,割据称雄。太祖、太宗两朝,整整用了二十年时间,才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尔后,太宗七年间两度征辽,都惨遭失败,特别是高梁河之役,他自己中了箭,回来就因创死去。到了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直抵汴京以北的澶州,宋廷惊恐万状,甚至拟议迁都,最后与辽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开创了有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