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侠]和武侠主角同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综武侠]和武侠主角同在-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些不懂事的小孩子打扰到阿玉,还有所有的活计都远离阿玉而去,无论是打猎还是其他,都有别人抢着干了,他们总是用一种充满着希望的眼神看着阿玉,希望阿玉能带给他们新的荣耀。

    丐帮做事情很利索,当然这和阿玉一张一千两银票不无关系,拿着银子砸下去,很快什么秀才的作保,什么五人联保全解决了,银子就是好东西啊!拿着银子开道几乎没有什么阻力,这个小宝的世界里,这个是最明显的特征,阿玉自然不会放过,就在小宝娘出嫁一个月后,正好是一次童生试,万众瞩目中,阿玉离开了村子,慢慢的到了县城,开始了他在这个世界的科举。

    对于一个四书五经学了几辈子,考试已经考到过举人的久经战阵的人来说,县试简直就是弱爆了,没有任何的挑战性,截搭题,填空题,阿玉几乎闭着眼睛都能做完,不过他总算还知道什么叫做低调,不紧不慢的在中间交了卷,他不指望自己当什么案首,也不想当什么案首,没有必要啊!而且还危险,就他一个都没有蒙师的家伙,要是真的考上了案首,这才是逆天的大事,说不得还有人以为是舞弊,然后追根究底,最终只怕自己的老底都要让人翻上几回,到时候自己怎么认字的,怎么读书的?这都没法子解释,毕竟这考试书籍他可是到了最近才全部买齐全的,这说出去谁信?搞不好还容易暴露自己托了丐帮砸银子的事情。

    阿玉很淡定,默默的在县城客栈等着消息,童子试五十取一到七十取一不等,看着今天这人数,估计自己运气不错,人不算太大,基本五十取一没有,六十取一也有了,算是平和的,他盘算过了,自己只要过了就成,只要有了参加府试的资格就够了,四月去一趟府城滁州就成了,至于乡试,自己好像要去合肥,自家挑的这个地方,算起来是属于安微的最东面。从考试角度说,自己选的还真是不赖,正好避过了江苏,浙江这两个科考死亡组,选了相对好考些的省份,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县试出成绩很快,不过是第三天,大大的榜单就出来了,不出阿玉所料,他的名字出现在了榜单上,不过不是他以为的中间,而是第十名,这让他有些诧异,转念一想,他就明白了,虽然自己留了手,按照当初第一次县试时相对中等的水平做卷子,不过这里是安徽,不是山东,要知道山东可是孔孟之乡,那里文风鼎盛,考试相对也难一些,这教育水平有差距,这名次自然也就有了不同。

    阿玉顾不上边上跟着来看成绩的大郎欢喜的大吼大叫的闹腾,开始想着自己在府试中该拿出几分水平的问题了,至于秀才,这个很难吗?在这清朝初年的时候,大量的文人世家还没有出来参与科举争夺,这个时候考试真心比较容易过啊!竞争力不够呢!

    阿玉神兜兜的看看周边那些考生,心里小小的自得了一下,自己可是在乾隆年间都能考上举人的人呢!这时候的考试,自己一个秀才难不成还拿不到!畴瑟的阿玉回家了,迎接他的是满满一个村子的欢呼,这个山中村落居然也出了一个读书人,一个童生,真的是太让人振奋了,当然那些孩子倒霉了,因为他们的家长们有了新的要求,不再是单单认识自己的名字这么简单了,他们被赋予了新的希望,估计以后的时间里竹笋烤肉会经常的上演。

 第96章 夜香郎和小宝22

    仅仅用了一年;阿玉顺利的把自己的身份转换成了秀才,而这个功名带给整个秦家村的变化是巨大的;不说别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本西南面那个猎户村子来人和秦家大伯商议,想要并入秦家村。

    这些猎户可以不在意秦家村发展比他们快,也可以不在意这里人员比他们多,毕竟他们是靠着打猎吃饭的;那边上山更容易些;猎物也更加的丰厚;可是他们不得不在意将来儿孙的发展,不得不考虑家人的健康。

    原本阿玉是个大夫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很有些亲近的意思;所以有闺女嫁到秦家村;虽然那边条件没有秦家村好,娶秦家村的媳妇还是有些困难,可是这已经让两个村子成了姻亲之村,他们看病什么的也方便了很多,可是当阿玉成为童生之后,他们心里多少有了些加入秦家村的念头,想到秦家村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在阿玉的教导下读书识字,这让他们万分的艳羡,只是破家值万贯,他们依然难以舍弃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等着阿玉正紧的成为了秀才,他们再也等不得了,秀才当塾师,束脩还便宜,外带知名大夫,这样的生活条件哪里找去,若是在加上清一色的砖瓦房子,开垦荒地的保证,投献土地的可能,这一切都像是有着无比的吸引力,勾的他们心里一阵阵的猛跳,赶紧的,行动吧!速度快的生怕有人抢在他们前头得了好处去。

    作为秦家村姻亲村落,还是在山里,零落的基本不怎么交税赋的村落,距离秦家村最近的村落,这依附而来基本上是没有任何的行政上的障碍的,这样一来,秦家大伯自然也就没有了推脱的可能,更何况人家都说了,这买房子的银钱他们都是自己交,即使借钱也会交,最多欠上一些,以后用猎物来还,或者,把自家原本那个小村落的土地当成银钱,和秦家大伯交换,那里好歹也是有登记在册的,开垦一下,中田不保证,下田总是可以算的,这样爽利的作风,连最后一个婉拒的可能都给堵死了。

    于是乎,秦家大伯和阿玉有关于扩大西面四套三进小院的计划被再一次扩大了,村落图纸上,向南的地方又被一字排开安排了五个目字,也就是十五个小院,若是在加上最后一长溜的牲畜棚子,整个围屋的面积已经超过了阿玉最初的计算,若是按照一个院子一户人家来算,秦家村将达到五十三户人家,总计人口也超过了二百五十人,迈步进入安徽省中等村落的行列,其中阿玉的学生也将突破五十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学生。这个数字,让阿玉觉得头疼了,这么多孩子,他该怎么教?

    至于那些猎户们说的土地,老实说,阿玉不缺银子,他还真是不在意这些银子,只是他也不是什么普度众生的佛陀,更深刻明白什么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他只能很是尽心尽力的往哪个猎户村子里走了一圈,看了看那些土地,以及地契,实在是不能看啊!那里地确实不小,和秦家村这里也没差多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大的院子,不是三四亩,就是五六亩,只是那些地大多都是坡地,虽然是缓坡,可是这地里杂石比较多,种地很是麻烦,这也是这些猎户们一致没有转换成农民的原因,更要紧的是,因为是缓坡,也就是说,若是山上野猪泛滥,那么这里若是种了粮食,也最容易受到哪些牲畜的祸害。

    虽然问题多多,大伯都说不合算,比着荒地买还差不多,可是阿玉最终还是收下了这片地,甚至把这个村子边上一圈都买了下来,总计有三百亩,就用外头坡地的地价,只是他也不种地,直接种果树,苹果,柿子,山梨,葡萄,果树底下种西瓜,用木栅栏把整个果园都围起来。

    不去说谁吃亏,谁便宜,在阿玉看来,他这是给子孙后代多留下了一份家业,就凭这也比留下银票好多了,最起码这东西人家偷不走,再眼红也没用,而且这果园,种的时间越长,就越是值钱,若是那天自家村子人口越发多了,周边沙河沿岸的村落多了,说不得这果园还能卖出上等田的地价呢!毕竟他知道,这清朝还有二百多年的气运,自己这一手还是很值得的。

    至于那些果子,不管是以后卖钱还是送人,甚至是酿酒都是可以的,若不是这里没有茶树,阿玉都想要弄点茶园了。他经历了这么多位面,深刻的意识到,什么都没有比土地更实惠的东西了,手里这么多银票,他拿着都觉得不安,总觉得留下这些那是在变相的鼓励自家孩子当个纨绔,还不如变成实物踏实。

    看看阿玉如今的那些书,就知道他这种心态了,原本不过是当成一个装饰一样的书架,如今已经满满的了,还另外做了两个更大的,并排而列,靠在墙边,架子上各种市面上买得到的书籍几乎都有,虽然这也是因为县城的书店不大的缘故,可是这也花费了阿玉三百多两的银子。

    不单是科考专用书籍和延伸理论参考齐备的和县学有的一拼,医学典籍齐全的让人咋舌,还有其他的游记,散文,史书,诗歌,散文等等就是兵法,杂学,道家佛家经文也能找到,比镇子上的书店都齐全些。若是村子里什么时候出个读书种子,都不用去外头买书,只要在阿玉这里抄上一本就行了。

    大伯不知道阿玉到底有多少银子,不过他知道不少就是了,从小宝不断的让人送东西过来,他就明白,自家这个侄子从今以后怕是不用为银子发愁了,看看小宝送礼的气派,就明白那个孩子估计是发达了,能在发达后这样记挂着儿时的伙伴,那是侄子的福分,他坚信,这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至于阿玉买书,买地,他更认为这是家业兴旺的征兆,有什么能比书籍更能体现一个家的底蕴?只有读书人家,那才是真正的好人家。甚至他还不断的鼓动几个继子,好好跟着阿玉学习,若是有心,挤出时间,把阿玉的那些书抄上一遍,一来能更好的学习,二来还能给自己的儿孙们多些家底,只有读书人家,清贵人,才会用书籍当做传家之宝。拥有书籍的人家,也是最有可能代代兴旺的人家。

    大伯的这些观点让大伯娘很是认同,大郎他们也频频点头,想想当初家里最难的时候,若是当初自家亲爹是个读书认字的,估计就能在店铺里当个账房文书,那里还会在街上等活,遭受那样的无妄之灾!

    至于秦石更是被揪着耳朵念叨,要努力学习,和堂哥一样,去考一个功名回来,也好让爹妈脸上有光,就是才准备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