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毒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烟毒的历史-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神仙。”
  

烟民心态与悲惨下场(2)
以上我们列举了几个大烟鬼的心态。这些大烟鬼大致可分作两类:
  (一)对于富商大贾、地主豪绅、政府显要来说,他们吸烟是一种享乐。这种人生活腐化,三妻四妾、锦衣玉食还嫌不够,还要把吸鸦片作为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享受。所以,他们对于烟土、烟具十分讲究,要吸陈年宿土,要用装饰精美的烟灯、烟枪。他们多数辟有专用烟室,一榻横陈,醉生梦死。不仅如此,这些人在自己沉湎于烟毒之时,还劝说家属、亲友一同吸食,备有多套烟具……
  (二)对于贫困穷苦的劳动人民来说,他们吸上大烟,是由于生活所迫,是一种痛苦和不幸。其吸食大致由于劳动强度太大,身体嬴弱;罂粟遍地,自种自吸,便宜方便;缺医少药,以吸食烟土治病去灾。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吸上了大烟,成了瘾君子,就换上了一种心态,一心一意满足烟瘾,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卖妻子,以至于小偷小摸,杀人越货,无所不用其极了。鸦片烟使人丧失了理智,使人非人化了。
  关于吸食大烟之害,我们在各章节中多有提及,这里为强调烟土之害,再集中论述一下,以警醒世人,珍爱生命。大致说来,鸦片之害有二:一是伤生伐性,使吸食者身体瘦弱,满面烟容,过早死亡;二是耗尽钱财,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在1949年以前,对于鸦片上述危害,世人耳熟能详,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歌谣,加以形容描述;而且这种歌谣广泛传布,影响很大。
  在辽宁抚顺的矿区千金寨,白面、吗啡泛滥,劳动艰辛的工人染上烟毒,一步步走向破产、死亡,有歌谣说:
  来到千金寨,就把铺盖卖;
  新的换旧的,旧的换麻袋。
  一条破麻袋,能铺不能盖;
  盖上前胸脯,露出两膝盖。
  北风冒烟雪,无米又无柴;
  天冷肚子饿,小鬼来逼债。
  没钱鬼不饶,去把儿女卖;
  卖掉儿和女,还不清阎王债。
  冻死路边倒,阎王脚下踩;
  一把尸骨扔关外,悔不该来千金寨。
  在抚顺城中,还有别有天、赛神仙、新桃园等名称古雅的大烟馆。名称虽雅,依旧是个害人坑。有人写诗讽刺之,诗中写道:
  别有天,别有天,别有天地非人间。
  喷云吐雾迷魂药,无忧无虑赛神仙。
  赛神仙,赛神仙,神仙齐聚雅聚轩。
  吸进一口精神爽,如入仙境新桃园。
  新桃园,新桃园,新桃园里会群仙。
  如柴瘦骨窈窕甚,神态悠然赴九泉。
  在抚顺,还有些摆地摊说书的艺人,唱说《吸毒叹》,规劝世人:
  一棵烟枪怀里抱,喷云吐雾乐逍遥。没钱买烟泡,吗啡扎上了;只要能过瘾,怎好就怎好。没钱去扎抽,想法去偷盗,失主紧紧追,小偷嗷嗷叫。偷点破烂换吗啡,“银针秀士”当上了,“白面书生”吸两口,眼睛发亮伸懒腰。扎够抽足了,冻死当路倒,脚镣哐响,“十五号”车装白条(裸尸)。触目惊心,吸毒没个好,悬崖早勒马,戒毒方为高。
  在吉林辑要,也有忌烟歌流传,歌中唱道:
  大烟坑人又费钱,
  犯瘾实在难:
  腰疼腿又酸,
  打呵嚏、泪涟涟,
  美味不香甜。
  晴天还好过,
  就怕阴雨天。
  妻子良言劝,
  他还不耐烦,
  亲友不靠前,
  吸得缺吃又少穿……
  在山东济宁,有人模仿《试帖诗》的形式,描写瘾君子的生活,劝人戒烟:
  英雄豪杰志,消磨尽在烟。
  身依孤竹卧,人伴一灯眠。
  毒气青入脸,火光红映颜。
  缠绵氤氲地,陶醉朦胧天;
  酣战辄经夜,逍遥不计年。
  一枪常在手,万事且息肩。
  妻子愁何顾,亲朋欢更难。
  饥寒交迫日,始觉坠深渊。
  在江苏南通,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吸大烟的人来了瘾,时而热,时而冷,鼻涕流,泪纷纷,浑身骨头疼。父母恨,兄弟分,卖女儿;青年亡,脚头妻子跟别人。
  

烟民心态与悲惨下场(3)
在福建漳州,对鸦片的危害,民间曾流传以下绝句,予以揭示:“此(烟枪)与杀人凶器等,不名烟袋故名枪。”另有一副对联,也以形象化的语言,揭露了鸦片烟毒的祸害:
  竹枪一枝,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在河南修武,有文人雅士将吸毒过程概括为五个字,即引、隐、瘾、阴、尹。“引”,即开始有人引诱其吸食;“隐”,即初有瘾时,隐蔽偷吸,怕人发现;“瘾”,即久吸成瘾,不能自禁,倾家荡产也要吸;“阴”,即直至去阳入阴,被烟毒毒死;“尹”,即一根杠子将尸体抬出,万事休矣。这五个字,的确简洁、生动地揭示了吸烟毒的经过、可怕下场。
  在解放前,宜宾有文人仿昆明大观楼的长联,作长联一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鸦片之害以及吸食者的丑态、悲惨的下场。长联是这样的:
  五百两烟泥,购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重“红瓤”,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何妨请客闲评。趁火旺炉燃,煮就了鱼泡蟹眼;正更长夜永,安排些香藕冰桃。莫辜负、四棱响斗,万字烟盘,九节老枪,三包玉嘴。
  数千金家产,忘却心头。瘾发神疲,叹滚滚、钱财何用?想品类“芭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名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平生乐事。尽朝吹暮吸,那管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都装做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抽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在贵州东南,大烟之害更是触目惊心。三穗县中河村有一地方吸食大烟十年,卖掉了八十亩地和住房,最后倾家荡产,流落街头。当时民间流传几首歌谣,专门形容大烟之害:
  大烟是杆枪,不打自受伤。
  几多英雄汉,困死在烟床。
  在陕西紫阳,有一首“三句半”形式的禁烟歌谣,广泛传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歌谣词句如下:
  上了洋烟瘾,
  六亲都冷淡;
  啥子不想干,
  —— 胡整。
  大瘾把家败,
  小瘾一身债;
  房廊并屋宇,
  —— 都卖。
  人说烟不好,
  我也知道了;
  一心把瘾戒,
  —— 迟了。
  孔氏门中人,
  谈了好聪明;
  一日看皇榜,
  —— 无名。
  一根好烟枪,
  英雄被它伤,
  要得精神好,
  —— 高桩。
  已在门前站,
  形容不好看;
  腰驼背又弓,
  —— 头窜。
  化解他不听,
  一心把烟熏;
  死在葫芦里,
  —— 甘心。
  三伏天气热,
  当风睡不得;
  浑身都是汗,
  —— 遭孽。
  千思百条计,
  每日打主意;
  烟馆不赊账,
  —— 怄气。
  七夕牛女渡,
  懒把夫妻凑;
  孤阴则不生,
  —— 绝后。
  十字街前走,
  众人笑破口;
  一身光筋筋,
  —— 丢丑。
  士农与工商,
  行行响叮 ;
  一旦把瘾上,
  —— 清汤。
  八字生得好,
  洋烟吃不了;
  糕糖与果饼,
  —— 过早。
  九九天气冷,
  睡在铺上滚;
  无钱干着急,
  —— 受紧。
  子孙受贫穷,
  背地怨祖宗;
  求神与拜佛,
  —— 不中。
  “三句半”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由四个人说唱,前三人一人一句,最后一人说半句,敲一声锣。简单、生动的词句,热闹的气氛,将抽大烟的危害说得十分透彻、深刻,让人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在甘肃天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吸大烟的人,从上瘾、伤身直到死亡的全过程。歌谣的具体内容如下:
  

烟民心态与悲惨下场(4)
面黄肌瘦精神少,有病了;
  身上穿件破烂袄,底丢了;
  不论干湿就睡倒,瘾发了;
  妻室儿女哭嚎啕,不管了;
  父母无病逝故早,气死了;
  不完钱粮不纳草,地卖了;
  赤身露体到处跑,拆光了;
  日窃夜盗人人恼,不远了;
  走在野地尸难找,狗吃了。
  在新疆,解放以前烟毒泛滥,人们深受大烟的毒害。当地流传着许多歌谣,反映着人们对大烟危害的认识,对大烟的痛恨。其中,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写的:
  正月里来是新年,清朝要兴鸦片烟。
  白天抽来黑里喧,分不开眉眼颠倒颠。
  二月里来龙抬头,户儿家备耕齐动手。
  拉粪整地选籽种,大烟籽事先要选够。
  三月里来是清明,大烟瘾犯发疯狂。
  好地选了几十亩,要把烟花种地里。
  四月过了四月八,罂粟地里把根扎;
  根根深来叶叶发,嫩嫩小苗地上爬。
  五月里来五端阳,罂粟花地里把苗间。
  粪壅上来水放上,一沟两行好派场。
  六月里来入伏天,花花地里挑好汉;
  挑的挑来捡的捡,烟花鼓肚圆上圆。
  七月里来收浆忙,烟花地里人站满;
  后晌割刀早上刮,过夜渗出疙瘩浆。
  八月里到八月节,抽烟人儿赛富汉;
  乌鲁苏盘子月儿灯,玻璃罩子不漏风。
  九月九来打野牛,烟花杆子往家收;
  地上光来场上净,再也不见收烟人。
  十月里来十月半,抽烟人儿也不闲;
  赶早吸了一口半,后晌还想再见面。
  十一月来冷寒天,抽烟的人儿浆全完。
  变卖家产换大烟,家境节节变贫寒。
  十二月来整一年,抽烟的人儿气抽断;
  买不起棺材买不上板,买一张苇席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