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硝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回硝烟-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联第七集团军在休息十天后,终于在12月17日重新展开攻势,进攻曼纳海姆防线。他们攻击的协调程度非常差,连曼纳海姆都把它们比方成“一个指挥紊乱、荒腔走板的管弦乐曲”。当苏联步兵用人海战术前进时,苏军坦克并没有出现支援,步兵在芬兰军准确的射击下横尸遍野。

  
  等到苏军坦克出现时,他们的步兵则又不见踪影,芬兰军虽然没有强力的反战车装备,却能轻易地接近苏军战车后方,用冻硬的木材塞入履带和履带轮之间,让它们动弹不得,再用手榴弹、燃烧瓶摧毁它们。短短四天之中,苏军就损失了239辆坦克,步兵损失更多,不得不在12月20日停止攻势。苏联最大的噩梦在中部攻势。第九集团军兵分3路,北路是第一二二师,中路是第一六三师,南路是第五十四师,另外第四十四师和第八十八师担任军预备队。

  
  芬兰军原本只有两个国民兵营担任警戒,苏军开始攻击后才七拼八凑编成第九师,紧急地调到这个地区。第九师先派出一部份部队掩护北路和南路,在12月11日用一个团就把苏军第一六三师的补给线切断并包围起来。苏军派第四十四师来解围,也一样在路上被切成数截,落入“柴堆战术”的死亡陷阱之中。

  
  又冻又饿的苏军在一个个口袋里既无法突围,又无法得到补给,连生个火来取暖都还要担心芬兰士兵会从阴影中滑雪出来,往火堆里扔炸弹;反观芬兰军因为有机动力(滑雪),他们可以在密林深处设立有火炉的营地,各部队轮替休息。从12月11日打到1月8日,这两个师被彻底消灭,芬兰军统计到的尸体有两万七千五百多具,另外不计其数的苏军尸体掩埋在森林中的积雪之下,数个月甚至数年后才被发现;芬兰军方面只有九百人阵亡,另外一千七百七十人受伤。

  
  在这同时,芬兰军也围上了第一二二师,以及增援的第八十八师,他们状况稍稍好一点,没有全盘崩溃,不过在整个战争期间(到3月8日为止)他们困守在一小块地区,并且蒙受重大损失。第五十四师则步上第一六三师和第四十四师后尘,整个被芬兰军吃掉。这之后,在苏联第八集团军地区,第十八师和第一六八师也遭遇了跟他们第九集团军的同志一样的命运,还陪上了一个坦克旅。

  
  侵芬战争先期阶级的战果让斯大林大为震怒,一批高级军官因此纷纷人头落地。1939年指挥波兰之役的铁木辛哥元帅换掉了伏罗希洛夫。他大量调集增援的部队,人数到达一百二十万人之多,大炮有两千八百多门,在适应雪地作战上作了一些紧急的改善。也对部队进行特训,要求战车和步兵相互支援。

  
  在经过大量的轰炸(苏联空军在一月份总共出动了七千多架次)与炮击后,苏军在二月十一日再度从南部向曼尼海姆防线进攻。这次苏军是只许胜不许败,各级指挥官完全不顾人命和装备的消耗,一波波地人海战术冲锋前进,有时尸体堆了三四层厚。芬兰军虽然英勇地抵抗,造成苏军极大的伤亡,毕竟还是敌不过苏军数量上的优势,终于在三月初放弃了曼尼海姆防线,芬兰政府不得不寻求外交解决。

  
  起初,芬兰准备向英、法求助,但德国不让她的敌人插手北欧,在当时,她也不愿因为援助芬兰而打乱自己先西后东的既定计划。于是压迫芬兰割地求和。

  
  这时苏联其实也急着找个台阶下,主要原因,首先是天气:春天将近,解冻后芬兰地区大部份会变成泥泞不堪的沼泽,更不利苏军作战,而苏军如果深陷芬战泥潭,一旦德国从西方、日本人从东方发动进攻,后果将非常严重;

  
  第二是国际政治:苏联入侵芬兰已经导致它被国联剥夺会籍、驱逐出会,可见西方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观感,如果再持续下去,说不定英法等国都会出兵芬兰助战,西方国家有可能合流进攻苏联;

  
  第三,苏联人的损失太过巨大了。官方的大大缩水的数子是: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苏军全建制被芬军歼灭的就有苏军第一六三师、第四十四师、第五十四师、第十八师和第一六八师,第一二二师和第八十八师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另外还被俘55000人;据说从列宁格勒一路到莫斯科,稍微像样一点的医院都挤满了伤兵。

  
  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苏联把列宁格勒地区的边界向北推移了150公里,并租借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作为海军基地。原来苏联答应要给芬兰作为补偿的领土只字未提,苏联从芬兰新得领土四万多平方公里。

  
  在解决芬兰问题的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苏联的压力下,分别被“接纳”为加盟共和国并入苏联,使苏联双增加了17万4千平方公里的领土和586万人口。

  
  之后,苏联又从罗马尼亚手中取得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那,在领土增加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之后,苏联才停止了所谓的“建立东方战线”的行动。

  
  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得到了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确实给苏联西部增加了200-300公里防御的空间。但是,苏联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中,侍强凌弱、吞并领土的大国沙文主义行为,使自己的声誉一落千丈。

  
  芬兰、罗马尼亚先后同德国结成了军事同盟,成为了德国的军事前沿。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

第六章 第五节
1939年10月,柏林。

  
  希特勒在他的指挥室里闭目长思。拿下波兰之后,希特勒就开始盘算着准备向德国的宿敌法国开战。过了一会儿,他赤着脚蹲在地图上,一段段地查看对方的地形。马奇诺防线成了希特勒的心病:“德国士兵的鲜血决不能洒在这里,法国佬正想使这条防线成为德国士兵的绞肉机。”

  
  猛然间,希特勒的双眼一亮:“马奇诺防线的北端止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处,如果我们在北面佯攻比利时、荷兰,英法联军一定会驱动主力北上。那时,再在这里实施突破,沿法国北部一直向西,隔断英法联军主力与法国的联系,在比利时境内聚而歼之。”

  
  想及于此,希特勒不禁手舞足蹈的说出来:“让马奇诺防线见鬼去吧!”

  
  陆军部根据希特勒的意图,制定了一个计划,几经修改后,于10月29日正式颁布,代号为“黄色方案”。

  
  其基本设想是:

  
  德军以其右翼B集团军群担任主攻,经荷兰进入比利时,从正面歼灭预计在那里可能遭遇的英法联军;

  
  A集团军群在中央发起助攻,负责保障B集团军群的左翼,并向那慕尔与色当之间的缪斯河进发;

  
  C集团军群防守从卢森堡边界至瑞士的齐格菲防线。进攻的目标则为海峡海岸。

  而盟军统帅部在“黄色方案”未落在他们之手以前,已经预料到这一着了。1939年11月17日,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在巴黎召开,会议通过了盟军总司令提出的“D计划”。

  
  该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奇诺防线为屏障,将主力放在法、比边境的北面迎击德军;而在法、比边境的南端,有山峰陡峭、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并有宽阔的马斯河与阿登山区相连,构成天然的良好障碍,德军机械化部队难以通过,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就行。

  
  这个计划规定,当德国取道比利时发动进攻时,法国的第一军团和第九军团与英国远征军应驰往比利时,到达在代尔和缪斯河两河沿岸从安特卫普经鲁文、纳缪尔和纪韦到梅济埃尔的主要防线。盟国的军事首脑们认为,如果“D计划”获得成功,就可以从缩短对德战线中节省12-15个师的兵力。

  
  ……

  
  德国陆军总部的作战计划下达之后,遭到了许多将领的反对,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当时担任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

  
  他指出:

  1、陆军总部的作战计划本质上是模仿914年的“施里芬计划”。他说:“我感到至少这是一种耻辱,我们这一代人居然不能制定出一个更好的作战计划来,还要去抄老文章”;

  
  2、这一作战计划过去已经执行过一次,敌人对它已有高度的警惕,如果再次使用,就无法达成战略突击性;

  
  3、现实的情况与1914年的情况大不一样,德军如在右翼发起主攻,法军定会投入强大兵力进行对抗,这样双方主力就会发生正面冲突,德军的主攻将无法开展;

  
  4、法军很可能在德军主力的左翼发动强有力的反突击,从而使德军的整修作战计划破产。

  
  根据以上分析,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

  
  将主力放在左翼,出敌不意地从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的阿登山区,进行主要偷袭,切断比利时北部英、法联军的退路,直扑加来海峡,而以右翼作为辅攻方向。

  当希特勒与曼施坦因会谈之后,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指令,正式采纳曼施坦因计划,并命令所有将领重新部署好自己的部队。在作战略布置的同时,希特勒对远在东方的中国的战略眼光不由得产生了敬佩。那他们提醒的关于英法联军的在败退之时,只用空军打击将无法有效阻止他们通过海运将大量的军队撤往英国的事情,是否应该予以考虑呢?……

  
  德军的部署调整非常的迅速,没过多久,一个新的攻击阵容就已经排成。德军在西线仍然是投入A、B、C三个集团军群,共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3000辆坦克和4500架飞机,75毫米和75毫米以上的火炮7378门。

  
  具休部署如下:

  
  B集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