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英、苏三国合作采取重大步骤以遏制日本,而最能援助中国的德国却转而更
靠拢日本,中日战争使世界主要强国重新组合。首先,它导致苏联与英美二
强互相更关注对方,如果可能的话,联合作出反应以抑制日本。苏联在许多
方面都采取主动。尽管斯大林不愿与中国建立可能激怒日本的纯粹的双边关
系,然而他却同意向中国提供飞机和坦克,只要蒋介石保证不用它们反对苏
维埃(这是 1937 年 8 月两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的大意。)但这只是援助中
国总体计划的一部分。苏联的外交官们渴望通过苏联 1934 年参加的国际联盟
进行工作,并向美、英和其他国家靠拢,对日本实行联合制裁。②苏联期待华
盛顿会议签约国聚会,并派一名代表参加 1937 年 11 月召开的布鲁塞尔会
议。这是苏联首次参加涉及远东的国际会议。
尽管布鲁塞尔会议并未产生苏联所期望的国际决议和承诺,但它清楚地
标志一个要点,就是苏联同美、英一道寻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日本和支持中国,
以“加强国际安全”,像莫斯科杂志所指出的那样。布鲁塞尔的微小成果—
—代表们仅仅反复阐述列强的愿望是找到一个与 1922 年的九国公约相容的
解决办法而没有通过任何制裁日本的决议——并没有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
该会议清楚地将中日战争国际化,因此是与罗斯福总统 1937 年 10 月的检疫
讲话①一致的。在那次讲活中,罗斯福号召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孤立世界上的
侵略势力。到 1937 年底,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的国际地位正在下降,而中国
的国际地位正在成反比地被提高。
中国的唯一挫折,也是日本主要的成就,是德国决定承认满洲国。到 1937
年底,希特勒已决定并吞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创造一个扩大的和经济
上更有生命力的帝国,为最终对苏联的“圣战”做准备。但是有必要通过与
日本缔约使英国在亚洲起不了作用,就像柏林-罗马轴心会在欧洲遏制英国一
样。德国想要得到日本的合作,就必须从中国撤走军事顾问和承认满洲国。
希特勒愿意采取这些极端步骤,因为他预料要同英国摊牌,也因为有人使他
相信,由于他对日本的援助,中国注定要输掉那场战争。这场赌博将使德国
付出巨大的代价。
1938 年初,中国人能感到不那么孤立了。布鲁塞尔会议至少已表明关心
远东局势的多数国家一致同情中国。苏联正向中国提供数百架飞机和数百门
大炮。俄国飞行员正到达重庆。更为重要的是,美、英尽管很谨慎,也有迹
象要在亚洲事务上共同行动——正如美国海军的罗亚尔?E.英格索尔舰长于
1938 年 1 月去伦敦就对日联合战略同英国交换信息时所显示的那样。②重庆
现已得到美、英、苏无可怀疑的支持。中日战争比以往在更大程度上与它们
的全球政策相适应。满洲危机曾动员列强维护它们被迫放弃的现行国际关系
框架,而这一次西方列强决心反对日本,可能还有德国重新确定世界事务格
局的企图。在正在形成的组织反对德、日的全球同盟的新概念中,中国将扮
演主要角色。这个正在出现的同盟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由苏联倡导的较


② 内森?哈斯拉姆:《苏联援助中国和日本在莫斯科对外政策中的地位,1937— 1939 年》,载伊恩?尼什
编:《20 世纪 30 年代苏日关系的一些方面》,第 39— 40 页。
① 1937 年 10 月 5 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检疫隔离”演说。他说:“爱好和 平国家必须齐心协力,反
对……制造国际无政府主义和不稳定局势的那些国 家”。他建议采取“检疫隔离”的方法来对付主张孤立
的政策,各国政府断绝 同侵略者的正常联系,施加压力,以维护世界和平——译者。
② 彼得?洛:《英国与太平洋战争的原因:英国远东政策研究,1937—1941 年》, 第 34—35 页。



早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延续。另一部分是闲置数年后复苏的英美合作计
划。二者均计划遏制法西斯国家,特别是日本。但它们有不同的内涵。人民
阵线范围较广,英美联盟较狭。从意识形态上讲,前者尽管已大为淡化,但
仍保留左翼的内涵,而后者则以自由民主原则为宗旨。当时并不清楚这两种
有显著差异的结盟是否真能结成一个强有力的集团。但无论怎样,中国都能
与这两者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
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
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
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
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 1938 年,中国人民的
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对中国不幸的是,由于欧洲形势的发展,刚诞生的全球反日联盟在 1938
和 1939 年经历了附加的变化。在这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与人民阵线和英美
联盟并存的,还有第三种旨在稳定国际事务特别是欧洲事务的方案。这就是
绥靖政策,它是苏联倡导的人民阵线,和美、英的专求民主结合的代替品,
尽管事实上三者同时都在进行。准确地说,绥靖是一种努力,要恢复某种既
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国际主义,①防止世界陷入无望的分裂之中。虽然人
们清醒地认识到 1919 年后的国际主义框架根本不可能恢复,但对于这个方案
的倡导者来说,努力结束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分裂,并重建一
个全球相互依赖的机制,至少是可能的。正如经济力量曾经是 20 世纪 20 年
代国际主义的基础一样,它们同样被看成这种新企图的关键。国际紧张的根
源表现为经济上的,因此,如果想使世界重新保持稳定,就必须重新建立对
所有国家,甚至包括德、日、意在内的工业化、贸易和经济增长都有利的形
势。这就是绥靖与其他方案的主要差别。只有所有主要国家为了经济重新统
一而联合在一起,绥靖才有意义。法西斯强国必须被纳入这一方案;事实上
这是对绥靖外交的辩护。当然,这假定德、日、意对冲突的经济根源同样感
到忧虑,而且愿意同其他国家一道为建立更好的国际秩序而努力。
这种观点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就有过,但并未大力推行;西方国家也
曾采取国家主义的经济政策。现在,第一次在这十年中再努力一次的时机似
乎成熟了。在大多数国家中,工业总产值已恢复到 1929 年的水平,但世界贸
易额仍不足萧条前一半,如果和平能安全地建立起来,那么推动一个开放的
世界市场以促进贸易和投资,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说服德国和日本致
力于这些活动,而不是军国主义的扩张,那么它们也能成为这个新格局的一
部分。绥靖的倡导者们把它看作比人民阵线或英美联盟好得多的一种选择,
因为后二者有可能转变成一个全球性的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联盟,从而导致
分裂而不是重新统一;而绥靖方案却能避免这样的对抗。它优先考虑把德、
意、日这几个发达国家重新团结起来,而不是同苏联或中国合作。
出于上述原因,中国人对美、英在 1938 年推行的绥靖外交感到沮丧。的
确,这种外交主要关注欧洲,而不是亚洲。英国政府由于怀疑与美国太亲近
是否明智,并仍信赖与希特勒共事,所以在 9 月的慕尼黑协定中在捷克斯洛
伐克问题上取悦希特勒。美国欢呼慕尼黑协定是将帮助重建国际主义的一个
重大成就。没有直接涉及亚洲,英国或美国都不愿对日本采取同样的策略,


① 这里所说的国际主义,主张和法西斯德国妥协,防止世界陷入战争——译者。



因为日本远比德国明显地具有侵略性。与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一起策划慕尼
黑绥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勋爵在 5 月发表评论:“中国正在为所有守法的国
家打一场战争,它也附带地为我们在远东打一场战争,因为如果日本赢了,
我们在那里的利益必将丧失殆尽。”①这绝不是对日本姑息的语言。尽管英国
人谨防与日本开战,但他们愿意支持中国远远超过愿意支持捷克斯洛伐克。
同样,美国人尽管欢呼慕尼黑协定,但他们在亚洲宁愿选择的道路却不容置
疑。1938 年秋开始了美国向中国提供 2500 万美元贷款的谈判,尽管数额不
大,但却是美国的首次正式承诺。这笔贷款宣布前不久,当日本政府发表“亚
洲新秩序”的声明时,华盛顿和伦敦立即对它进行谴责。虽然英、美没有联
合行动,但英国决心使它的立场与美国的立场接近,并让日本知道这一点。②
苏联尽管对日本很谨慎,但对其在远东的地位信心不断增强,部分地是由于
中国持续对日抵抗,同时也由于苏联从东京的理查德?佐尔格③间谍网得到情
报,日本不准备同苏联作战。④苏联领导觉察到,在这个时候给中国巨大的外
援不会冒孤立的危险,并且出现了英美对日本逐渐增加国际压力的良好时
机,而苏联的力量将形成这种国际压力的一部分。
如果在中国人看来这些是令人鼓舞的迹象,那么英美在欧洲的绥靖不能
不影响亚洲。当斯大林把慕尼黑协定看作资本主义国家意图弥合它们与纳粹
德国的分歧的明证,在 1939 年春夏不断离开人民阵线以及与英美的合作以求
与德国和解时,这一点就变得明显了。这只是权宜之计,以应付西方政府明
显渴望重新联合德、意,再次使苏联在世界上孤立。尽管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