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较好的部队,1942 年还驻在后方未参加战斗,却由于死亡或开小差,它的 1.1
万人中有 6 千人失踪了。高思大使评论道:这些统计数字并非例外,类似的
减员率在所有军区普遍存在。即使胡宗南的精锐部队——因为他们被用于遏
制北面的共产党军队,他们属于训练、给养和装备最好的部队——据说 1943
年需要补充的比率为一个 1 万人的师每月 600 人。①官方的统计导致这样的结
论:在 800 多万士兵中,大约每两个人就有一个去向不明,大概不是开了小
差,就是非战斗死亡。②

































② 罗兹?法默:《上海成果:在中国战争中的三年日记》,第 236 页。
③ 法默:《上海成果》,第 137 页;多思在《中日战争,1937—1949 年》第 65 页中写道:“中国人通常
开枪打死他们自己的重伤员,作为一种仁慈行为,因为‘他们横竖只有死’。”
① 高思致国务院:《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 1943 年 5 月湖北战役后鄂西湖区见闻》,第 3 页,附件第 5 页。



外国军事援助

中国军队不完全是单独作战,朋友们的援助——或者缺乏这种援助——
对国民党人抗日斗争的性质有重大影响。从战争一开始,蒋介石就对外国的
援助和调停寄予巨大的希望。西方民主国家确实同情中国抗击彻头彻尾的侵
略行径,但它们的同情转化为物质援助毕竟太慢。相反,倒是苏维埃俄国成
了国民党人的第一个异常慷慨的朋友。尽管莫斯科与南京之间的关系紧张了
10 年,两国政府对遏止日本在亚洲大陆扩张却具有共同利益。因此,甚至在
卢沟桥事变之前,俄国人对国民党人的政策就已经变得温和了。他们曾经鼓
励第二次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期间,他们劝告安全释放蒋介石。而且早在 1937
年 9 月——没有等到缔结一项正式的援助协议——他们就开始发送物资给国
民党人。1937—1939 年期间,苏联供应总数大约为 1000 架飞机,2000 名“志
愿”飞行员,500 名军事顾问以及大量大炮、军需品和石油。这些是根据总
额为 2.5 亿美元的三项中期低息(3%)贷款提供的。这些源源不断的援助,
到 1939 年 9 月欧洲战争开始以后才减少。但是,苏联的援助一直延续到 1941
年希特勒军队开进俄国。意味深长的是,实际上俄国援助没有一项是输送给
中国共产党人的。按照中国驻俄国大使蒋廷黻的说法,“莫斯科对在中国激
起反对日本比传播共产主义更感兴趣”。①
西方民主国家对中国请求援助反应比较迟钝,并且态度暧昧。战争第一
年,法国提供了一笔 500 万美元的小额贷款,以建筑一条从印度支那边境到
广西南宁的铁路。美国用全部买进价值为 1.57 亿美元的中国白银的方法来支
持中国的法币储备,从而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但是,直到 1938
年 12 月,战事爆发将近一年半之后,美国和英国才分别同意总数为 2500 万
美元和 50 万英镑(合 200 万美元)两笔为数不大的对华贷款。而且,美国和
英国害怕疏远日本,特别禁止中国人使用这些借款购买武器和其他战争物
资。从 1940 年开始,西方的援助逐步增长。美国允诺的贷款 1940 年为 4500
万美元,1941 年前期为 1 亿美元。1941 年后期,美国按照新近的租借法案条
款,开始也向中国发送军械和其他物资。美国志愿队,一支在陈纳德指挥下
以“飞虎队”著称的空军小分队,1941 年下半年在缅甸投入战斗。在战斗四
年半以后,西方民主国家的援助总额才与俄国所提供的大约相等。①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中国战争的关注明显增长。但是,当时成为盟友
的两国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烦恼。关系紧张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美国从未提供
中国人认为应向他们提供的大量军事支持和物资援助。1942 年前期,日本人
切断滇缅公路后,通往中国的主要补给线是从印度出发,飞越喜马拉雅山麓
起伏的丘陵,到达云南昆明的危险的航程。关系紧张的部分原因,则是美国
飞机不足,越过这条有名的“驼峰”的补给物资与重庆所表示的需要相比,
仅仅是杯水车薪。尽管有运输上的困难,假如西方盟国的政策不是先打败德、
意,然后集中力量对付日本,中国本来是可以得到多得多的援助的。例如,
在 1941 年和 1942 年,美国仅仅分配给中国租借援助总额的大约 1.5%,1943
年和 1944 年只有 0.5%——尽管这个数字在 1945 年上升到 4%。①国民党人对


① 杨格:《中国与援助者,1937—1945 年》,第 18-21、18、26、54、125—130 页。
① 同上书,第 207 页及各处。
① 表明飞越驼峰航线运抵中国的补给总数的一些数字(单位:吨): 资料来源:刘馥:《现代中国军事



“欧洲第一”的政策愤愤不平。
1942 年后,困扰中美关系的许多抱怨和误解,是围绕约瑟夫?W.史迪威
将军这个人物出现的。珍珠港事件时,被视为美国军队中最有才华的军团指
挥官史迪威将军,起先被遴选为派往北非的最高作战指挥官。但是,由于他
对中国的出色了解和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对他的器重,他被改派担任后来
陆军部长亨利?L.史汀生所说的“在整个战争时期指派给任何美国人的最困
难的工作”。②史迪威被选派为蒋介石的盟军联合参谋部的参谋长和中缅印战
区美军总司令后,他特别受到指示,要“为进行战争提高美国对中国政府援
助的效力和帮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③作为在中国的美国战区司令官,不
可避免地在中国人对华盛顿的优先政策的不满面前,史迪威首当其冲。他与
蒋介石首次闹翻,是在缅甸的盟军败绩问题上。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世界,并
且都不喜欢对方。在史迪威的许多品质之中,他对缺点直言不讳,不善外交,
不能容忍装腔作势和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喜欢辛辣地讽刺。蒋介石正好相
反,尚虚荣,不直截了当,含蓄,并且非常注意地位上的差异。史迪威很快
把蒋介石视为“一个无知、专横、顽固不化的人”,他把国民政府与纳粹德
国的独裁和强盗行径等同起来。史迪威在朋友中间轻蔑地称蒋为“花生米”,
而在 1944 年中期,他私下反复这样思索,“中国顽症的治疗在于除掉蒋介
石”。他问:“为什么暴死这次就不能在适当的地方降临呢?”①蒋介石知道
史迪威对他的态度和轻蔑看法,反过来也厌恶这个美国人。至少早在 1943
年 10 月,他就试图把史迪威调离中国。但史迪威有马歇尔将军的信任,他保
持其职务直到 1944 年 10 月。
与他们的个人不和搅在一起的,是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目标根本不同。史
迪威只关心增进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军事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开始训
练飞越驼峰到达印度的中国军队,并建议国民党军队应从根本上加以改编。
他断言根本的问题不是缺乏装备,而是有用的装备未被有效地使用。他争辩
道,这支军队“总的说来处在令人绝望的状态,营养不良,不发薪饷,未经
训练,照管不周,而且贪污腐败”。②作为一种补救办法,他建议把军队的规
模裁去一半,清洗不称职的指挥官,并由美国来训练和装备首批 30 个师,最
后达到 100 个师的精锐部队。他还建议,由美国训练的中国师发动一场攻势
来收复缅甸,因为只要日本控制那个国家,中国的外国补给物资就只有依赖
飞越驼峰流入的有限货物。史迪威认为,只有靠开辟一条经缅甸的陆路,才
能输入充足的物资来装备中国军队,以大举进攻在中国的日本人。
蒋介石把与日本打仗置于一个较低的优先地位。在他看来,在盟国参加
战争以后,最终战胜日本是肯定无疑的。但是,他与共产党人的角逐尚属未
定之局。因此,他主要关心的是保存和增强他和国民政府的权力。史迪威关
于改编军队和对日本人发动进攻的建议,对蒋是最讨厌的事,因为这些建议
有打破他所造成的政治力量微妙平衡的危险。比如,他装备最好的军队是忠


史》,第 157 页;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命的美国在中国的努力》,第
42、67、203 页。关于租借法案,见杨格:《中国与援助者》,第 350、399、402 页。
② 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第 232 页。
③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 74 页。
① 史迪威:《史迪威文件》,白修德编,第 115、124、213、320、321、322 页。
②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 282 页。



诚于他的人所指挥的,纵令他们往往在军事上是不够格的。假若照史迪威极
力主张的那样去办,军官们都得任人唯才,那末军权将落到他的潜在政敌们
的手里。举一个恰当的例子,史迪威十分尊重白崇禧将军,很想委派他担任
国民党军队中具有实权的职务。史迪威所忽视的,而在蒋的思想中最先悚然
出现的,是白崇禧是一个有着长期反叛中央政府历史的前广西省军阀。同样
在 1943 年,史迪威建议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在华北联合发动一场对日本
人的战役。然而要劝导共产党人参加这样一场进攻,势必要把武器和其他物
资供应他们,蒋当然不能接受重新装备或以其他方式加强他所憎恶的人的方
案。
史迪威名义上的部下陈纳德将军,与蒋介石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