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第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什么希望”。②
民盟的一批知识分子和地方军阀们,在一项旨在推翻中央政府的计划中
结成伙伴,但并不协调。共谋者们深信重庆处于崩溃边缘,他们希望避免使
用武力。他们专注于建立一个继任的国防政府作为替代。为了批准这些计划,
他们安排大约于 1944 年 10 月 10 日在成都举行一次国民代表大会——包括国
民党(40%)、中国共产党(20%)、民主政团同盟(20%)和其他团体(20%)
的代表。与此同时,龙云、潘文华、余汉谋和其他军事长官们商定,他们将
不再抵抗日本人,而让日本人消灭蒋介石的军队。③
这一策划最终毫无结果。如美国驻昆明的领事所评论的那样,“确实难
以想象,还会有比封建政府贵胄与激进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的政
客们结成的成分更为复杂的一伙”。④他们没有考虑到蒋介石对其对手用分而
制之的政治机智。龙云是全部密谋的关键,他却于 1945 年 1 月退出了反蒋运
动,以换取足够装备他三个云南师的美国租借法案的补给品。后来,在日本
投降后不久,蒋在 1945 年 10 月的一次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中,剥夺了龙云
在省内的职务,并把他带到重庆,他在那里实际上被囚禁了。
虽然反蒋密谋考虑不周,但它是战争最后一年困扰国民党中国的深刻危
机的一个征兆。经济生产已急剧下降,通货膨胀失去控制,军队在日本人面
前无所作为,政府腐败,政治上的不满情绪弥漫社会所有阶层。因此,当战
争于 1945 年 8 月 14 日结束时,国民党中国是士气低落的和虚弱的。
























① 张文实:《云南内幕》,第 16、42 页;兰登致国务院:《中国今后政治的发展: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
昆明的活动》,美国国务院档案 893。00/7—1444(1944 年  7 月 14 日),第 2 页。
② 《美国对外关系:1944 年》,第 492 页。
③ 易劳逸:《地方政治与中央政府》,第 346—347 页。
④ 林沃尔特致高思:《拟议中的国防政府》,美国国务院档案 893。00/15400(1944 年 5 月 8 日),第 3 页。



第 12 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1937—1945 年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认为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因为他们的
经验与思想体系使他们深信,日本对中国的扩张是由无法改变的势力推动
的。中共反复申述,“目前形势的主要特征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殖
民地”。中共还认为不应回避这场战争,并在 1935 年年底以后就要求尽早共
同抗敌。毛和他的追随者知道,在一场中日战争中,他们可以作为爱国者要
求得到一个合法的、受人尊敬的和自主的地位。他们确实想要求在精神方面
起领导作用。除此之外,对他们只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必然把他们排除在
外的中日和平,而这种和平可能以牺牲他们为代价。抗战的每一次拖延都使
国民党赢得可以用来继续进行剿共战争的时间。每一次拖延也使东京和南京
有时间可能达成某种进一步的和解,可能包括共同的反共行动,这正是日本
外相广田曾于 1936 年 8 月建议的。
人们无须指出,停止内战、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和抵抗日本也都对中共
有利,而责难中共的诚意。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镇压号召相比,中
共的政纲更符合中国城市人口的心态,其中包括学生、知识分子、很大一部
分资产阶级和许多工人。统一
笔者要对陈永发和格雷戈尔?本顿精心而有见识的建议表示感谢。战线
政策在上述社会集团中,甚至在一些有影响的国民党派别中,都很有说服力,
以致蒋介石于 1936 年 12 月 25 日在西安被扣两周获释后所作的停止内战及对
日采取较强硬态度的决策中,统一战线也占重要份量。



Ⅰ战争初期,1937—1938 年

西安事变后几个月中国共双方代表达成的协议,在 1937 年 8 月 13 日上
海开战后于 8、9 月间公诸于众。这些协议奠定了战争初期国共关系的基础,
并在整个战争期间名义上保持有效。中共同意:(1)为实现孙逸仙的三民主义
而奋斗;(2)停止武装暴动、苏维埃运动与强制没收地主土地三项政策;(3)
取消现存的苏维埃政府;(4)取消红军称号,并将军队交与中央政府指挥。作
为回报,国民党允许中共在几个重要城市设立联络处,出版《新华日报》,
并指定代表参加它的两个主要咨询机构。公民权利扩大了很多,政治犯被释
放了,并给新近“统一起来”的地区与军队发放薪金,以补助其行政与军事
开支。①
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所有中国党派的政治和军事环境,并迫使中国共产党
人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他们的一切重要政策、战略和战术。在战争头一年半时
间内——从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1 月六中全会——党中央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
1.统一战线,特别是中共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关系问题。
2.军事战略和战术,包括与国民党军队和其他军队协同作战的问题。
3.领袖和领导权问题,特别是毛加强他对张国焘(1938 年 4 月逃向国民
党)和王明(陈绍禹的化名)的地位的努力。
在这 18 个月中,决定政策和围绕它们而展开的争论在党的几次重要会议
上公开化了(见表 15)。到 1939 年初,这些问题已得到澄清,虽然并未完
全解决,而在这些领域内以后的种种发展都可以回溯到这个基本点。此后这
样高层次的政策讨论会的次数大
表 15  主要的共产党会议(1937 年 7 月—1938 年 12 月)
洛 川 会 议 。陕西洛川, 1937 年 8 月 20 — 25 日。主要议题是作为全国体系一部分的政治与军事改
组;对国民党的态度;以及统一战线政策。
党 的 积 极 分 子 会 议 。延安, 1937 年 11 月 12 日。刚从莫斯科回来的王明出席的第一次会议。议题
是评估上海和太原失守后的军事和政治形势。
政 治 局 会 议 。延安, 1937 年 12 月 9 — 13 日。 1934 年 1 月五中全会以来政治局成员到会最全的一
次会议。进一步讨论国民党统一战线和军事政策。
政 治 局 会 议 。延安, 1938 年 2 月 27 日— 3 月 1 日。虽然此次会议鲜为人知,但与毛相左的观点似
乎占了上风:武汉阵地防御战,运动战,以及继续筹备七大。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 扩 大 )。延安, 1938 年 9 月 29 日— 11 月 6 日。 1928 年六大与 1945 年七大之
间党的领导层出席最广泛的一次会议。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在这次冗长的一系列会议中得到
了讨论,并产生了大量重要文件。


大减少;甚至 1942 年的整风会议和 1945 年 4—6 月的七大也只宣布政策而不
辩论政策。这种现象无疑反映了毛主义领导权的巩固,但决不表明党内已经
达到一致和充分和谐了。




① 到 1940 年为止,据说每月补助行政费 10 万元及新给番号的八路军的三个经 核准的师的维持费 50 万元。
见詹姆斯?P。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中国 共产党史,1921—1972 年》,第 279 页和引用的资料。



对国民党的态度: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政策自 1935 年 12 月中共正式通过起,就被认为是对所有愿意
注意并响应它的人的号召。对这样做的人,中共不论在实质上还是在精神上
都愿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只要不损害党的基本原则以及党对这一运动的最终
控制。在以后几年中,统一战线的范围稳步扩大,而它的运用也更为复杂。
早在 1939 年 10 月,毛泽东就认定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
命的三个基本问题,对它们的正确认识相当于从整体上正确领导这场革命。
即使在宣布与国民党联合时,中共仍然要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只限于国共两个党的呢?不是的,他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两个党
仅是这个统一战线中的一个小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
工农商学兵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①

争论集中在,或者说,围绕着两党关系的精神,共产党是否会遵从国民
党对它的限制以及它将如何全面服从这个名义上的上司的命令。在战争的头
几年,这些争论染上了派别斗争和人际冲突的色彩,以致很难把事实与辩解
分开。在公开场合,共产党的声明赞扬蒋介石与国民党的领导,并保证全面
的团结与合作,但这种保证含糊而不具体。他们提出种种建议而不是批评,
这些建议大都与进一步政治民主化、群众动员之类有关。
在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问题上,毛泽东早先的立场显得颇为强硬,咄咄
逼人,但因他深知必须使国民党不脱离抗战,他的态度有所缓和。对毛来说,
统一战线意味着中日间不会讲和。毛在政治与军事两方面始终不渝的态度是
保持独立和自主。有一段时间,他也愿意考虑共产党加入一个彻底改组的政
府(民主共和国),主要是为了在全国获得合法地位和扩大影响。但在多数
时间他力求使共产党脱离国民党,如有可能在物质上也脱离。党的其他领导
人,包括张国焘和近期回国的王明在内,显然对这条路线表示怀疑。
有些资料表明,在 1937 年 11 月和 12 月的会议上,毛的路线未取得胜利。
如果是这样,那么毛大概采取了他的一般立场,而不是要求立即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