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姊妹几个经常叫上其他玩伴;约好你拿这我拿那;一起来到空房里;支起简易的小灶;炒起自带的黄豆;花生米和捉来的麻雀;蝉;甚至蚂蚱。

  
  不知哪一天;角落里堆上了一些砖;我们就用这些砖垒成“童车”骑着玩;或者用砖立着摆成一字长蛇;一个弧;然后轰然推倒;就如同玩的多米诺骨牌。

  
  两年后;又是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全家再次回到县城。父亲走进县委办公大楼。

  
  我们全家在县城买了房;从此定居下来。

  
  再次回到县城的我很快知道了,在这里看电影是很方便的,电影院有好几家,露天的不是露天的都有,每个月的月末,各家电影院都要列出下月上映的电影片名和时间。当时,我父亲的单位经常包场,加上我还买票看、学校组织看,我看了不少,几乎每周至少看一两部。

  
  从一些优秀的贴近时代的主旋律的电影、电视剧中,同样能够看到“*”后改革开放带来的方方面面深刻变化,如《城南旧事》、《大桥下面》、《牧马人》、《人生》、《月亮湾的笑声》、《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嫁不出去的姑娘》、《北京人在纽约》、《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半边楼》等等。这些影视剧,对上个世纪*十年代的城市改革、端掉大锅饭、出国、下海、留洋打工都有反映,什么“搞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都打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在沙颍河闸南路两旁,盖满了茅草屋,我的母亲告诉我,那都是下放来的。

  
  
  转眼到了该入学的年龄;母亲教我数数;几天后;我就能从1数到100了;又过了几天;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熟练地倒着数;就兴奋地跑到母亲跟前;转着圈数了起来;一辈子;我也忘不了当时兴奋的样子。直到现在;有那时的大人见到我;还说我小时侯能够倒着数数。

  
  我的母亲此时是小学的老师,教的是高年级。

  
  在我的眼中,母亲对待她的学生是非常严厉的,体罚学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的,是母亲的学生通常都很怕她,母亲曾跟我说:“只要我的同学看见我打老远往教室这边来,就立即变得鸦雀无声,他们见了我不敢不听话,叫干嘛干嘛。”但面对我的母亲,我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

  
  报名后;母亲问我;老师问你什么了?我说;一只羊有几条腿;也太简单了吧。

  
  入学了;第一次走在校园的路上;只见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校舍;美丽的花圃;操场;还有那么多男生女生们;呈现在我眼前的所有这一切似乎为我所未见………那有着何等强烈的新鲜感啊。

  
  第一次走进宽敞的教室;领到新的课本;看着那漂亮的色彩;画面;闻着那散发着的油墨香味;令我不断地摩挲着;久久地不愿放下。

  
  从文具盒中取出一块橡皮;放在鼻中闻;即使在长大成人后;我依然会时不时地拿出橡皮什么的把玩一番;以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教室里的书桌比较少,三个同学趴在一张桌子上,很挤,小板凳,小椅子都是同学自各从家里带来的。

  
  我很羡慕邻桌一个同学坐的是一把竹椅子,就忍不住课间趁他不在时坐在上面狠狠地舒服了一把。

  
  我就读的是一所农村小学,当时的条件是不可想象的,教室的门窗破败不堪,一到冬天,有一些之前玻璃破碎的窗户,只能糊上报纸,教室里的书桌都是用砖块支起的水泥板,趴在上面冰凉冰凉的,此时我们这些学生只能寄希望于老师少布置一些作业。

  
  在这样条件下读书的我,很快迎来了1982年的春节。

  
  正月初一那天,我走进影院看电视录象《武松》,我忘不了,久久地站在电视机跟前的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就是要看刚刚在县城出现的电视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我平生第一次看的电视剧是一部日本连续剧,叫《血疑》,那是在邻居家看到的。

  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那天晚上,邻居家的刘阿姨过来叫我们都去她那里看电视。

  邻居刘阿姨膝下也是三个儿女,老大王霖,和我是同一年人,大不了一个月,老二也是闺女,和妹妹是同一年人,最小的也是男孩,和弟弟同一年,那一年还没有到入学年龄。

  “坐,坐。”刘阿姨搬来几把椅子,热情的招呼我们。

  “看着,房子快盖好了,院落不小,下来有多少平方?”

  “不到一百五,光盖房子欠了几千,还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换上呢。”

  “现在政策有了好转,应该有信心。”

  “这年头不好说,谁知道政策变不变。”

  “你现在不在教育上,进入工业燃料公司上班,可以经常给人搞一些低价煤。”

  “孩子他爸不叫搞,说影响不好,怕犯错误。”

  “就是,做人还是实诚些号。”

  王霖的妹妹听得有些不高兴了,“妈,别说了,看电视。。。。。。妈,你说幸子这是咋了?”

  “得了白血病。”

  “白血病?啥事白血病?”

  “不知道,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白血病就是血癌,瞧不好的。”王霖的父亲把话接了回来。

  “啊,幸子太不幸了。”王霖的妹妹望着病中的幸子说。

  “你闺女叫什么?那么小就知道伤感。”

  “王霏。”

  “最小的那个叫什么?”

  “王震。”

  “国务院副总理啊?”

  都笑了。

  “你家小儿子和我们家小儿子整天玩在一起,两个孩子都贪玩。”

  平时,我总是带着弟弟到这到那、买这买那。

  那天,我领着弟弟来到离家很近的露天电影院,不是上映电影的时间,我们就坐在石板砌成的座位上。

  “我给你讲一个《红玉》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姓冯的老头,这个老头有一个儿子叫相如,父子二人都是秀才。有一天夜里,忽然看见东边墙头有一个姑娘在偷看他,那个姑娘很漂亮,小伙子靠近姑娘,用手招姑娘过来,姑娘不下来,也不走,再三请求,姑娘这才下来,她说她叫红玉,是邻家的孩子,这个小伙子说喜欢他,于是红玉姑娘就天天夜里来,说是有这么一天夜里啊。。。。。。”

  “别讲了,我害怕。”

  
  
  也就是那年夏天,父亲凭票借钱买了一台14英寸索尼彩电,花销1099元,差不多是父亲当年大半年的工资,为此父母还争吵了一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家和全国人民一道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不仅还清了盖房买彩电欠下的债务,还进入了“万元户”行列。

  
  在看自家电视的头几年里,频道少,栏目内容单一,几乎不能做出选择,另外,接收效果不好,图象很不清楚,有时跳动得无法收看,即使安上室外天线,效果也不怎么样.

  
  那个时候,栏目少,只能循环推出,直到有央视春晚的头些年,一个歌手往往要唱几首,那个时候,去影院看电影依然是我们最主要的消遣方式.

  
  我的小学是在农村上的,幼儿园只是在一个牛棚上了几天,小学时的书桌,是用水泥板搭起来的,一到冬天,趴在上面,冰凉冰凉的,令人刻骨铭心啊.

  
  当庆祝改革开放20年的时候,不由得拿起笔纪录20年来留给我的点点滴滴变化,我写下了下面的一段文字,参与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至今我还保留着获奖证书: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开始向精身生活领域延伸.

  
  有了对外开放,西方文化不断撞击着中国那封闭已经持续很久而给中国人带来的显得过于陈旧,落后的观念和单调乏味的生活.

  
  在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中,人们开始逐渐转变观念,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喜人的景象也在电视屏幕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反映.

  
  现在,有线电视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守在电视机旁,交替着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频道,想看的电视节目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

  
  看电视使我们生活的空间一下子缩小了,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了解一下国外人的生活习惯,文化生活,只要打开电视就可以实现.

  
  通过看电视,可以欣赏到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可以欣赏到国内的国外的能够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准的品种繁多的艺苑奇葩.

  
  20年来的改革开放,服饰几经革新,有了服装文化.出去看看吧,款式新颖,色彩斑斓的各式服装,还有了适合不同时间场合这样的穿着,如低领的晚礼服,游泳池里的比基尼,只要从电视屏幕上看看服装模特们的表演,就可以随时了解服装的最新潮流.再想想改革开放的前夕,满眼都是灰黑白,款式就那么几种,怎不让我们感慨呢?即使是80后出生的,一样也能通过电视等众多传媒感觉到.

  
  下课了,同学们哄地跑出教室,男生们有的在玩陀螺、有的在滚铁环、有的在。。。。。。女生们有的在跳皮筋、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

  
  我没有想到,第一天来到学校就让我出了洋相。

  
  课间;内急;我闯入了女厕。

  
  女厕里的几个女同学猛然间看见我闯进来了;尖叫着,惊吓地纷纷提上裤子;看见她们惊慌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走错地方了;但我仍然不管不顾;掏出小*旁若无人地尿起来;她们马上哄笑着把我围起来;边拍手边喊:";羞不羞;羞不羞。。。。。。";

  
  此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在那时就已经表现出的执拗的性子会给我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