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望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望族- 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房出妇是沈家祖辈阴私;不足为外人道。



    他就含糊道:“听说他们祖上是外室子;祖辈、父辈都不在松江居住;沈琰他们兄弟也是丧父后才回松江;一直没有上族谱。”



    田山长听了;倒是觉得与自己猜测的差不多。



    沈家是书香望族;不能上族谱的子孙;多半生母身份不体面。不过这都几代人过去;沈琰父祖两代都有功名;就说明这身份不碍律法。



    田山长放心了;觉得可以收学生。



    沈三老爷却是不好糊弄;叔侄两个离开田家;就问道:“方才问他们兄弟是哪个房头下的子弟;珏哥怎么避而不答?莫非是宗房或二房的庶支?”



    为尊者讳;能让沈珏为难的也只有这两个房头的事。



    沈珏就将沈琰兄弟的身份说了;听得沈三老爷睁目结舌。



    三太爷早年移了户籍、孤身进京之事;沈三老爷当然知晓。不管是与本家几十年不往来;还是三太爷对于孙太爷的感激;都是此事的后续。



    惊讶过后;沈三老爷就添了忧心。



    那兄弟俩本就比沈瑞、沈珏兄弟年长;如今又都有了功名;要是因祖辈之事敌视二房;也不无可能。



    田家收了他们做学生;定会用心教导;那不是给沈瑞、沈珏兄弟培养仇人



    沈三老爷道:“你大伯怎么说?”



    沈珏道:“大伯说无须如临大敌;只要不招惹沈家;且谁他们去”



    沈三老爷听了;晓得大哥用意;这是要留沈琰兄弟做沈瑞、沈珏的磨刀石



    他不由羞愧;方才想到沈琰兄弟或许会对自己有敌意时;他想的是遏制兄弟两个的发展;这点就比不上兄长了。



    他看了眼沈珏;决定对这个侄儿教导的更用心些。有备无患;同为沈家子弟;总不能让沈瑞一个人支撑沈家……



    〖
第二百八十四章 较长絜短(一)(第一更)
    没几日;南城书院的田山长派人给乔家送了手书过去;上面只有几句话;赞了沈琰兄弟资质颇佳;对于他们入学书院之事荣幸之至。



    至于南城书院束惰几何、生员是走读还是住宿之类;乔家这边早就使人打听好了。



    读书的地方有了着落;沈琰就同乔三老爷提了出去典屋而居之事。



    乔三老爷倒是没有拦着;沈琰要在京备考;沈要求学;明年老太太周年后;两家还要办亲事;即便现下不寻屋子;明年等三房搬出去也得与三房分开住。乔家是嫁女;不是招赘;没有留女婿在家住的道理。



    乔三老爷便应了;打发管事去南城寻空宅院;那边出城近;往来书院也便宜些。



    南城书院并不在城里;而是在南边城下坊。那边街坊住宅价格虽比城中要便宜一半;可没有城墙围护;住的人鱼龙混杂;并不宜长期居住。



    沈家若是只有兄弟两个;住在哪里都无所谓;如今带了寡母在身边;明年还要娶亲;当然要门户严谨的地方。



    因到年根底;离京归乡的人多;空宅院还算比较好打听;乔家管事出去打听两日;便寻了个妥当牙行;挑出三、四处空宅院出来。



    其中三处是三进院;只有一处是两进院。



    这管事既得乔三老爷看重;自然也全心为主家思量。



    沈家母子三人;带了几个下人;拢共不到十口人;按理来说;两进小院就能住的极宽敞。可是家里小姐明年年底就要嫁过去;要是只有两进院;这住着就不便宜了。



    不仅需要跟婆婆挤在一个院子里;还同将成年的小叔子抬头不见低头见;未免委屈。



    因此管事叫牙行寻宅子时;就提了要三进的宅子;至于那进两进院并不在南城;而是在东南方向;与乔三老爷名下一处宅子在一个胡同里;且不是典租而是对外出售;管事的才多问了两句。



    等到明年年初;乔三老爷一家要搬的新居就是那边。要是沈家能在一个胡同里住着;两家也有了照应。



    不想沈琰问了问典房价格;却是一处都没有看上;原因无他就是京城的房价太贵了了;以他的家底委实典不起。



    现下想要搬家;可以选择买房、租房、典房。京城房价畸高;就是低品级的京官也多是租房、典房的人多;租房的话;还要去打听房东家的人品底细;否则就容易纠缠不清;房屋损毁修缮之类也容易扯皮;同买房、租房相比;典房就省事的多;约定好期限;拿出“典金”来;住起来也稳定。



    乔家管事寻的那几处三进宅子;都在南城;比东城、西城的房价要低的多;不过因是三进宅院;最小的一处也要值七、八百两银子;其他两处房舍稍多些的;则都是房价在千两银子以上。典房的话;即便不用拿出全部房款;按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要拿出六成以上。



    沈琰要是拿出这些“典金”;手中虽还剩下些;以后的日子就要拮据。



    三进宅子他是考虑也不考虑的;只能考虑二进小院。而管事提及的那处二进小院;因是出售;不是典屋;需要全价买下;加上位置好;就要六百两银子;已经超了沈琰预算。



    乔家管事傻眼了;他晓得未来的大姑爷是寒门子弟;家无恒产;不过是有了功名后才有几个积蓄。



    不过自己老爷吩咐找房时;只让找大的;他本没想着沈琰会自己“典房”;才寻的都是三进大宅。



    乔管事没法子;只能去寻乔三老爷拿主意。



    乔家分家各房头虽没分多少银钱产业;可三老爷在江南任官多年;手中不乏积蓄;千把来两银子实不算什么。



    乔三老爷的本意;寻到合适的宅子;或典或买;都是他这边出钱。毕竟女婿是随他到京;他花钱帮着安顿也是应有之义。要是能买下;明年就直接给女儿做嫁妆。即便女婿以后有了官身要外放;京城的宅子也是不怕空着;或典或租都是贴补。



    如今沈琰却是要“自力更生”;乔三老爷想了想;倒是没有去勉强沈琰接受乔家的好意;而是叫管事随沈琰吩咐。



    他虽有心提挈女婿;愿意对沈琰好些;可也要沈琰乐意领情。否则就不是施恩;而是挟恩了。



    年轻人都有好胜之心;让沈琰自己“扑腾”、“扑腾”也好;知晓了世道的艰难;才能更晓得有一门好姻亲的益处;知道好赖;否则“升米恩、斗米仇”;不是养助力;而是就养白眼狼了。



    管事无法;只好再去寻沈琰;细问典屋的条件。



    沈琰看来心中也早有打算;想了想;便道:“房舍无需太多;内外院分别就行;典银不超过三百两;典屋年限在三年以上。需僻静;不能离坊市太近。



    管事听得木了脸;沈琰却是只能心中叹气。



    他并不道京城的房价;可在南京时却打听过南京的房价。听说早年秦淮河畔一间屋子不过几十两银子;不过近几十年来;翻了十几倍;已经六百两一间。不过这是特例;不能算是常态;不过南京房间之高;也可见一斑;二进、三进的院子;稍好一些;价值千八百两都是寻常。



    要知道在松江府;五进大宅也不过一千二、三百两银子。



    就算是南直隶的官员;除非做到堂官;否则也没有几个能买得起宅子的;多是典房或租公房。



    南京尚且如此;京城即便繁华比不上南京;可到底是天子行在。



    即晓得京城居、大不易;沈琰就没想过打肿脸充胖子。



    虽说他现下的银钱;也能典一处大房住;可那样的话以后怎么办?明年没钱预备聘礼;以后的日常开销也不是小数目。



    他要是想要生活奢华;那接下来的日子就要为银钱发愁;哪里能安心读书



    是生活安逸重要;还是读书重要;这压根无需取舍。



    要不是明年要成亲;年轻叔嫂需避讳;沈琰连两进宅院都不会找;找个四合院就心满意足。



    沈琰拿出个二两小元宝;递给那管事道:“家资寒薄;只能请管事费心了



    那管事拿人手短;加上到底顾及沈琰的举人身份;不敢摆脸色;谢了赏;继续找房宅去了。



    过了三、五日;这管事还真的寻了两处二进小院;都在靠近崇文门的明时坊。



    一处在坊北;因空置了半年;有些破败;院落也小;不过因离贡院近;附近住的读书人多;价格居高不小;典房价格正好是三百两;另外一处则是在坊南;刚腾出屋子;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带了九成新的家具陈设;房舍厢房也多;典银二百六十两;不过就是附近住的都是商贾百姓;邻里杂乱了些。



    沈琰听了介绍;就已经有了倾向;亲自随着管事去转了一圈;就选择了与贡院一街之隔宅院。



    对于乔三老爷挑的这个女婿;各房本说什么话的都有。



    有瞧不起他们;觉得是外地乡巴佬;厚脸皮攀权乔家;也有觉得沈家兄弟年纪轻轻就有功名;前程可期。



    不过听说沈家连房子也买不起;只能典屋而居;轻鄙的就多了。



    举人是体面;可穷举人就谈不上体面了。不管沈家兄弟以后前程会如何;明年小乔氏嫁过去吃苦却是一定的。



    “怨不得说穷酸;就爱讲究那虚头巴脑的骨气。亲戚里外的;住就住了;非要着急忙慌地寻房搬家。搬了这里;靠的就不是乔家了不成?”乔大老爷私下跟乔二老爷抱怨道。



    乔二老爷道:“上面无父祖可依;支撑门户的长子长兄;到底比旁人想的多些。年轻人吃点苦;不是坏事。”



    乔大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