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白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灵白金-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悟了苦笑。

  悟空说:“师弟,你只知道缘来之福,而不懂得缘去之福。看天地间,自然万物为何如此美丽,天地万物都在循环啊。师弟,风水、日夜、四季,哪一样不是在循环?光知道缘来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欢愉,时间久了,就是一池死水。我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你把化来之物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我则把化来之物放在人心里循环,让善良和爱在人间、在人们的心里循环。”

  悟了听到这里,低下了头。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

  悟空的一句“我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你把化来之物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我则把化来之物放在人心里循环,让善良和爱在人间、在人们的心里循环。”也真正解开了二十五品中佛讲的“化”字的秘密——化无所化!悟空通过化斋这件事,将“化无所化”生动的演绎了一回。不能为了化斋而化斋,如果悟空存着和悟了一样的心去化斋,那么化斋和要饭有什么区别?同样的道理,度化人不能为了度化而度化。这正是佛说“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莫作是念。”的原因。

  须菩提!其实心、佛、众生根本没有差别,一切凡夫都具有如来智能,凡夫与佛,本来平等的。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

  
  有人听佛讲这里,或许会像孙悟空当年听菩提祖师讲道那样兴奋莫名——原来我自身就是佛呀!那真是太好了,于是又会生出很多妄念来。为了避免大家误入歧途,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人刚入禅门,在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向老禅师请教问题:

  第一,我们的灵魂能不能不朽呢?

  第二,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化为乌有吗?

  第三,我们真的会投胎转世吗?

  第四,我们如果能投胎转世,那么能不能保留这一世的记忆呢?

  第五,禅能让我们解脱生死吗?

  ……

  这个人一口气问了老禅师十几个问题,还要再准备问下去时,却被老禅师的一句话打断了:

  “你的早餐已经凉了。”

  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刻,比不切实际的设计与妄想有时候更有意义,就好比一顿早餐。

  到这里,整部《金刚经》的结论基本结论就有了。感也好,教也好,度也好,化也好,一切还要靠众生自己之力。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谁是一辈子第一个应该认识的人?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六品讲的是“认识自己”。人这一辈子,实际上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最可悲的是,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却并不认识自己。想想看,你对你自己的人生有着怎样的期待呢?是不是从来就没有想过,而只是坐在那里,等别人来为你做点什么。如果是这样,你的人生,只隐含着“他人”这个主语,而你自己却不存在。不应该是等别人来做什么,而应该是你去做些什么。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都是本来存在的,一切都是创造出来的,关键是要认识自己,才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样想的,能不能用三十二 相来认识佛啊?”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是的。佛本来成了佛,有三十二种相好,所以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是对的呀!”佛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说:“你好糊涂,根本就不认识自己,也不认识佛。假使用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话,这些转轮王,这些皇帝王爷们就是佛了。”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出来了,佛在这里又提了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佛已经提出来好几次了。连须菩提这样聪明的佛家天才也被搞蒙了,反而被佛训了一顿。须菩提明明答对,佛东说西说,须菩提失去自信,答案也错了。他本来答错的,佛东教西教,他的答案又变对了,此所谓佛的弟子都叫声闻众,跟着佛的声音受佛教化,不认识自己,鼻子被人牵著走。金刚经,读通了很有意思,越看越有意思,而且这个文章的写法,越写越精彩。

  受到佛的训示,须菩提马上转弯,立刻就说:“佛啊,我讲错了。如我解悟佛陀所说之义,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的。”这时候佛陀才以偈说道:若有人想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此人心有住相,就是行邪道。佛有三十二相、四辩(四种辩才)、八音(八种美妙的声音),但这些都属于佛的应身和化身,不是佛的法身所具有的。法身无形无相,而色相是眼根的幻化,音声是耳根的幻化,如果想以色相、音声见观(观想)或者寻求法身如来,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见到如来的法身之体,永远也到不了真正的佛境界。

  人活在世间,乃至一切万有活在这个世间,都是在唱戏,窗槛外一片清凉,雪花万杂,可你不要被这个色相迷住了。如果我们在清净的境界里再转一下,打开窗子看看这个天地,世界上没有哪一处不清凉,到处都是净土,地狱里头都是净土。但是可悲的是,面对这个净土世间,我们却因为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心里头只能够容忍自己,并因为这个原因去伤害别人。其实,当你捧着一部《金刚经》重新审视自己,就会知道,你所认识的自己其实错得很彻底。我们所失去的和所得到的,注定是生命轨迹的种种遇合。因此,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在某个有理由用泪水宣泄情感的暗夜里,任由自己释放岁月在不经意间沉淀下来的伤感。而新的一天来临的时候,你真的不再应该守候着属于你的虚伪的世界。你要摘去那心头的枷锁,重新认识自己,让真实心情去开启人生旅途上那一扇等待的门扉。 

  记住!没有谁能让光阴停驻,更没有谁能让自己的一切重来一回。我们所拥有的,就只是这一辈子,仅有的一辈子,而这一辈子第一个应该认识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欢乐或是痛苦,都将作为成长的痕迹,印证在生命的年轮里。你也许心里也明明知道,人生短暂几个秋,认识自己的知音难觅意难求,但却就是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人生也许就是在这永无休止的情感交叠和反复中,不断地演绎着彼此的故事。虽说,平凡的生活中一样蕴藏着丰盈的美,可是我们不应该再错过认识自己的机会。

生生不息的希望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七品讲的是生生不息。自然界缔造了生生不息的万物生命,然而上天又为生命设下了种种磨难,他决不会让任何奢望一劳永逸的人白白得到此等赐予,告诫人们生命是需要历练的。正是生命的生生不息,使我们的世界明媚灿烂,五光十色。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终极也许就是生生不息的存在和永不停歇的奋斗。我们不是植物,不拥有具备生命意义的生生不息。但佛认为诸法因果各别,所以不是“常”;因果相续,生生不息,所以不是“断”。如果认为没有因果相续,生生不息之理,那就是断灭之见。佛陀破了立,立了破,只是担心众生落入陷阱之中。他层层分剥,一手拉着众生走,一手拍打众生的脑袋瓜子,费尽心机帮助众生当下自悟。

  佛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人悟了道以后,什么都好了,什么都空了,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的!不著相还是不能见到佛。你绝对不可以认为如来因不著相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没有功德成就,是不能够悟道成佛的。你千万不要落入断灭见的思想陷阱,说诸法断灭,认为不须要有什么善法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更不是空。要不著法相,也不著断灭相。不断不灭,不是断灭相,要做到生生不息,真实不虚。

  佛从因果相续的角度,给了我们的生命生生不息的希望。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人的生存是人类的奇迹,从远古到如今,生生不息的繁衍了几万年,长盛不衰,并且保护着自然界,与之共存,共生息,靠的就是这种希望。

  谈到生生不息,我就会想到我们的长江。每当我遥望长江水,心潮就如同江水一样汹涌澎湃。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长江中奔流的是我们民族的血液。它的“王气”是一份超脱而淡定的性情,是一种豁达而顽强的存在,是一个雄浑刚健、大气磅礴的符号,恰若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潜藏在我们神髓与血液里的凝聚。

  谈到生生不息,我就会想到希望的田野。田野是梦幻般绿茵茵的色彩,野花在青草地上生生不息地蔓延。绿色的希望绵延在地平线上,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怀。让我不断告诉自己——不管现在干什么工作,都要以心去做,以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不论所做的工作怎样,都不会觉得劳苦。人生是灵魂与躯体的战争,没有输赢的固定模式,除了生命的终结可以把一切落幕,它们注定彼此交缠痛恨与仇忿,生生不息。起点亦终点,以此循环生生不息。

  其实,一个果实现,又一个因被点燃,如此循环不已,生生不息。万物的生生不息是局限在一个圈子里的,真正的成佛的人就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