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白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灵白金-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明这个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尊重。从十三品开始佛另起炉灶,开始又告诉我们另外一个方法。所谓条条大道通北京,水路不通陆路通,如果你看完前面十二品,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幸福,就换换思路走第二条路吧!

  第十三品是《金刚经》的第二个层次“修法”的开始,讲的是大智慧。智慧指的是一个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智慧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人最大的不足,是智慧的不足。在这个智慧决定一切的社会,多一些智慧,就会多一份生存能力。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炒股就能发现牛股,从一个小吃店也能看到几亿财富。

  开篇之前,先讲一个有关智慧的故事。

  一位年轻人拜访贤人求教智慧。

  “年轻人啊,请随我一起来。”贤人这么说着,默默地向附近的湖走去。

  走到湖边,贤人毫不犹豫地跨进湖里,向湖的深处走去;年轻人无奈,只好跟随在贤人后面。

  湖渐渐深起来,水浸没到年轻人的脖子,可是贤人毫不介意年轻人那恐怖的目光,走得更远了。水终于浸没了年轻人的头顶。不久,贤人又默默地转回身,回到湖岸边。

  上岸后,这位贤人用揶揄的口吻问年轻人:“潜入水下时,你有何感觉?除了想上岸之外,还考虑别的事吗?”年轻人立即答道:“我只想得到空气。”

  贤人慢慢地训谕道:“正是如此啊!要想求得智慧,就要像沉入水下时想得到空气一样强烈,才能获得啊。” 

  是的,人人都想拥有超人智慧,可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像沉入水下时想得到空气一样强烈的追求智慧。这就是为何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总占少数。

  言归正经。这时,须菩提问道,将来这个记录要如何定名?我们将来看了这个佛经,怎么样依您所 教来奉行?怎么样修行?佛告须菩提。你可以把这一次的对话记下来,这一本经典,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你就用这一个名字来奉持就好了。佛自己说,什么理由呢?须菩提你要知道,真正的佛法没有定法。不可执著一种法为佛法,否则就是毁谤佛,因为佛无定法。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在有智慧的人眼中,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须菩提的智慧够高了,可是和佛比起来还差了很多。俗话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因为佛是无欲无求的,而无欲无求,心灵纯净,不被欲望蒙住,才能产生大智慧。可是,人活在红尘中,就是生活在一种需要中,每天的衣食住行,是活着最基本的欲望,也是人活着必须付出辛劳要去收获的成果。我们都有七情六欲,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欲无求。我们实在很渺小的,到底这一生会经历什么,我们自己并不清楚,只能在摸索中前行,如果我们的智慧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二,那就是一种幸运了。无论哪种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会智慧的生存,最起码要知道为何而活,如何会死!

  智慧不足的人在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中迷失、摸爬滚打、追求、患得患失。许多人一直都以为自己在寻找真诚地带,在追求完美人生,以为事事完美就是幸福。蓦然回首,忙、盲、茫的路途已经走了大半生,忙到看不到亲人的需要,忙到自己迷失,忙到心无主宰,自己不安,亲人不安,身边的人都不安。我们本想营造幸福的人生,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在哪里呢?回首来时路,原来寻找真诚时,其实我们自己并没有付给这个世界多少真诚,只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心怀着都是属于我可负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负我的想法。在追求完美时,只是要求身边的人、事、物必须样样完美。以一颗有求的心,一直在向外攀求。然而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该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颗心啊。

  佛说:  我再问你,佛真正说过法吗?须菩提当场答话说,世尊,据我所了解,你没有说过法啊!没有传过法啊。佛说:你的意思怎么看法,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物质的宇宙,所有的微尘合起来,多不多啊?微尘是佛学里的名辞,微尘又叫外色尘,过去佛经所讲的外色尘,等于现在说电子、核子、原子之类。须菩提言。甚多。世尊。这是讲什么话?微尘不完全是灰尘,我们先叫它灰尘来讲,如来说一切的微尘非微尘;我说没有灰尘,不是灰尘,姑且叫它做灰尘。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世界,姑且叫它做世界。

  如果智慧不足,佛的话的确让人听不懂。其实,看佛经时,不要刻意想知道佛的真正意思。因为真正的意思就是“没意思”。看到这一段,你只要记住不该就行了!什么是不该意?不刻意是指努力争取,却没有必要沉迷。名利虽然是一种荣耀,但更多时候也是一种陷阱,我们都是肉眼凡胎,往往看不透生活真正的玄机。在追名逐利的行程中,一路急进,常常忽略心中真正的想法,被眼前利益所惑,沉迷其中的时候,理智就主宰不了混乱的思维,结果让心灵疲累不堪,而幸福已经离我们很远。能够不刻意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诱惑,是一种超然,也是一种真正的洒脱,认真去做,不刻意结果,凡事但求无愧于心。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让本已沉重的人生走得轻松。因为有智慧,指的是一种胸怀,一种可以包容一切的坦荡。人与人相处,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每个的思想是独立的,人的素质也是有高低的,争执难免。计较太多的人,不会有太多快乐,而且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种猜疑,却因为过分的计较,失去的是真情和帮助。如果学会用智慧的心态对待一切,就会明白,人生其实有很多相处的快乐,以德报怨未必即时得到回报,但却可获得一种被尊重的快乐,更可以让自己心怀坦荡,轻松生活。

  佛问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的观念来看佛,须菩提回答说,每个人都有三十二种相好,你的相,我绝对没有,我的相你也没有,你长成我那个相,你也不是你了,不可以,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果看到那个佛放光,或者昨天夜里梦到,佛告诉你些什么,那是做梦,你千万记住,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你不能执著。佛说:何以故。什么理由呢?我确定的告诉你,佛说一切人成佛功德圆满,都有三十二相。这不是法身的相,法身无相,所以,可以叫他三十二相,也可以叫他六十四相。

  每个人都有三十二种相好。所以,我们不必惊羡任何人,因为你的相,我绝对没有,我的相你也没有,你长成我那个相,你也不是你了。其实,如果人生够幸运,我们站在了一个合适自己的相好(位置),最好选择谦卑,因为谦卑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可以完善自己智慧的最佳方式。佛曰:众生平等。生命是平等的,幸运与不幸运也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而已,尊重别人的人格也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胸怀坦荡,人生路会越走越宽广。成功失败只是人生的一个点,活着,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名利、地位只不过是我们行程中的过眼烟云,清爽做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最后说:  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拿恒河沙一样的生命,布施给人家了,这个功德比把充满宇宙的财富还要大。拿宇宙一样多的财宝布施,得福很多,这一品更严重了,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你看这个福报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却比不上懂得金刚经四句偈,能够受持,修证,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为他人说的这个大福德。这是什么大福德?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

  人到无为福德高,无为,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得到时,不会欣喜忘形,失去时,不会痛苦绝望;富贵时,淡然处之,贫穷时,修身养性。这是一种无惧无畏的坦荡,也是一种恬静淡然的处世。红尘中,有很多的混乱,诱惑着我们还不够坚定的心智,能够做到无求的境界,需要一种智慧和一份超然的胸怀。我们的平凡让我们很难真正的超脱,唯有慢慢读懂我们自己的心,让这颗心保持着一种虚空,让静谧走进我们的心中。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你是非常之人吗?能做出非常之事吗?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