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朱门风流1- 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一步步来。如今是许进不许出。不妨先由三地市舶司择声誉良好的商家开给引函。由其下海。待试行一年之后再观后效。臣赞成张越说地一个道理。与其放任庶民偷偷出海逃避赋税。还不由朝廷出面定一个章程让他
遵守。”
    倘若不是最后朱棣发话。文渊阁中阁臣和尚书的争吵恐怕三天三夜也不会消停。看着争执不下的两拨人。棣并没有发怒。反而很是满意。只是口气却依旧严峻:“既然你们看法不一。如今朕只要你们把旧例全都找出来看。不但是本朝。前朝不能少。今日之事朕不希望听到外间有所议论。你们先退下吧。”
    虽说无论义夏原还是杨荣金幼孜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但要把以往的旧例全都找出来。这谈何容易?若是有《永乐大》在也就算了但《永乐大典》如今还在南京文渊阁。这史册浩烟海。他们到哪里去一条条查证?话虽如此。面面觑了一会。众人人仍是齐齐答应一声告退。一出仁寿宫。见夏原吉和义联而去。金幼便不满地看了一眼杨荣。
    “勉仁。两位尚书糊涂了。你么也跟着一起糊涂?”
    杨荣和金幼孜都是以才思敏捷闻名。甚至连朱棣北征时。往往也不忘带上他们两个文官。金幼能够在鞍上写就一篇绝妙好文。杨荣则擅长赞襄军机。乃是北征的大力支持者。两人平素少不了有些别苗头的意思。此时听金幼竟然直截了当说这样的话。杨荣顿时眉头一挑—
    涂?我看是你糊涂。你们全家都糊涂!
    “幼孜说两位老尚书和我糊涂不打紧。但你可别忘了。若是皇上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会召我等共议?再说了。皇上之前三天日日召见张越和夏尚书。莫非你以皇上就真的不曾仔细考虑过?国库的情形如何还能有谁比夏尚书清楚?”
    见杨荣说完这一番话便拱拱手扬长而去。金幼孜那脸色顿时异常阴沉。在原地立了片刻。他望见身穿大红绣纱袍地袁方朝这个方向来。立刻冷哼一声。拂袖转身从另一边的台阶离去。却没注意到自己的行止全都落在了对方眼中。
    此时天气渐冷。仁寿宫的大门前挂上了厚厚的织金五彩盘龙面子棉絮夹板的厚实门帘。朱棣素来起居见人也移到了暖阁中。暖阁中设有地龙暖炕。虽隆冬亦暖融融。如今这时节自然不在话下。看到袁方打起帘笼进来。待其见礼毕。朱棣便沉声吩咐道:“你去查一查。张越之前送进来的几份书札。杜桢可曾过目。另外。看看这些天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无巨都禀报上来。”
    “臣遵旨。”
    “还有。他先前在山东遇袭的事情还没查清楚?”
    “启禀皇上。按察司那儿还未有消息。但据锦衣卫查证。袭击之人确实是白莲教教匪。所持火器来自周卫所。卫所千户疏于管理。属下两个百户谎称火铳报废。其实是将东西暗自以高价卖了出去。还有吃空饷米等等诸事……”
    袁方一条条报的极其详细。但朱棣越听越是怒起。本能地又想砸东西泄愤。想起之前王贵妃的规劝。这放下了手。于是。他少不把满心怒火都夹带在了那刀子一般地言语中:“居然有卫所和贼匪勾结?好。很好。派锦衣卫过去将那个卫所千户百户押到北京来细细拷问。朕要知道他们为什么干这见不的人的勾当!朕且问你。汉王究竟于此事是否有关联?”
    “就目前这些消息言。证据未臣不敢妄断汉王是否有关。”
    这是一个很巧妙地答。倘若袁方答有。朱棣定然不愿意相信。但倘若袁方答没有。他同样不信。于是。盯着这个自一手提拔上来。事实证明也异常好用的锦衣卫指挥使。朱棣一如既往地选择了相信。但却在他出去之前又多吩咐了一句。
    “朕已经决定。由御用监左少监陆丰提督东厂。年后在东安门北设立办事衙门。你把该调的人先调过去。日后细务上头听他调度。但有事情你依旧可以随时到仁寿宫求见。侦缉百官的事不可放松。不要辜负朕对你的期望。你可明白?”
    这早就是袁方意料之中的事。因此他听了这番话没有丝毫吃惊。但也同样没有花费额外的‘语大表忠心。是极其恭谨地伏地叩首:“臣蒙皇上简拔于微贱。必定不负所望。”
    少说话。多办事。从朱棣时间不长的他早就摸到了这一规律。更知道皇帝的疑忌心思远不可能打消。防着皇太子。防着汉王赵王。防着嫔妃。防着公主驸马。防着文武百官。如今连用来提防所有人的锦衣卫也要防。张越又怎么会例外?
    于是。回到锦衣卫门之后他刻找来了沐宁。端详了对方半晌便干涩地说道:“皇上已经决定年后建东厂。你这个钦点的掌刑千户准备好过去上任。虽说张越暗中用了手段抓了他一些把柄。但那还不够的有更大的把柄能把他牢牢捏住。你明白么”
    “袁头放心。咱们是有备而来。他却是毫无准备。自然一抓一个准。”沐宁面上露出了几分杀气。重点头说。“他一来不是拿我做法子立威。就是先笼络我。我少不的好好投靠了他。让他知道我的用处。只不过。以后我只怕是不好和你见面。有事情还用暗信传递的老法子。毕竟。这北京也有大德
庄。”
    自从当初进锦衣卫担当校尉的时候。袁方就是和沐宁一搭一档。彼此心意相通配合极为契。此时袁方自然不会罗嗦更多。
    眼见沐宁要往外走。他忽然又开口把人叫住了:“你瞅个空子吩咐胡七他们。让他们提醒张越做事情小心些。皇上要用他。所以必然就要确保他不朋不党。以后指不定还会安插探子。让他凡事多留个心眼。”
正文 第三百章 重立族学,意在将来
    朱门风流第三百章重立族学。意在将来
    便张越知道这时候文渊阁正在议事。他也没不可能其中的任何内幕毕竟。文渊阁这种的方纵使是袁方这锦衣卫指挥使也是爱莫能助于是。然皇帝的召见告一段落。他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好按捺着把情搁在了一边。这天就随管家高泉前往离张府只有一条街的柳巷胡同先前高泉已受命买下了一座三院子。预备当作张氏族学。
    两人到了的头。立刻就有两个门迎了上来。却是撇开张越。抢先去为高泉牵马执镫。见此情形。高管家登时没好气的喝道:“别只顾着我。快去搀着一三少爷!”
    由于是新雇来的门房。因此那两人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待匆忙迎上去的时候。张越却已利落的跳下马。晚下的半步高泉见他们笨手笨脚。只的一摆手吩咐他们退下。见张越抬头看那宅子的门楼。他便上前笑说道:“这户人家因吃了官司。所以房子卖的格外便宜。老太太吩咐过不能趁人之危。以我还多给了他五成。他搬走的时候就把家具都留下了。”
    由于顾氏出身书香门第。极其注重家风和名望。因此即便是当初在开封时。张家的的租便比别人要少半成。从来不在外头放钱取息。更不许族人仗势欺人。所以听高泉刻意解释这些。张越并不意外。也自然并不怀疑。
    “高管家办事祖母和我当然信的过。四弟如今大了也不来这族学念书。五弟年岁还小。以后入学的多半就是那些搬到北京的张家人。高管家可曾计过数。如今一共有几户人家搬了过来。又多少人需要入学。附学的其他亲戚有多少。师又是什么章程?”
    自打当初陪着张越三兄弟上过一趟南京。高泉就再不敢小觑这位三少爷。这些年眼看张越蒙恩授举人。后中进士授官。山东回来又是频频皇帝召见他更是心中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别看大少爷二少在军中仿佛如鱼的水。但他们才见过皇上几回?天子用人素来不拘一格。张越以后会有怎样的前程那无疑是用脚趾头都能猜出来。
    此时。他忙在旁边道:“大多数张家人都还守着开封。毕竟田的祠堂等等都在那儿如今跟着搬过的只有四家人。人字辈的估太太伽二老爷。还有和三少爷同辈两位姑奶奶。只是她们辈数小岁数大如今的孩子不过比您小几岁罢了。这四家总共要入学的总共有七个孩子。至于附学的则是各家几个亲戚的孩子总共六人。师请的是两位老秀才。学问品我都派人‘听过。又拿着老太太的帖子去请。人家这才应了。如今已经搬进来了。”
    虽说高泉并没有提到束修。但张越当然知道。这请师单单靠名哪里能够自然也少不了重金相谢。欣点了点头他就当先进了院子。恰如高泉所说。原本住在这儿的确实乃是富户这外院之中竟不是用的黄土铺的。而使的青砖。倒座房没有铺瓦。用的是青灰抹顶的灰棚。而内中的其他屋子则是一色青板瓦。屋檐前装滴水。瞧着颇为整齐。
    越过那道油漆着福寿双全纹样的花门。便是内院。北房三间辟作学堂。东西厢房两间则是归两位师居住。
    此时闻听张家人前来。两个老秀才都换上了一身体面的蓝布直出门相这当然不是因为张越乃是张家少主人之一。对于两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而言。前来报讯的杂役明说了张越乃是上科进士。这才是他们最最看重的。
    然而。乍一看见头戴龙鳞纱巾。身穿天青色丝袍子。年轻的实有些过分的张越。两人不感到心里犯嘀咕。但仍是极其恭敬的上前执晚生礼。自从以科举以来。不以年岁论英雄。却以科举论英雄已经成了惯例。两人也没什么不习惯。于是。当年纪几乎可以当他们孙儿的张越笑吟吟的还礼。两人竟是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久闻两位学问精深人品卓著。以后这族学中的事。便完全交托给两位了。”张越说着便向高泉伸出手
过两样东西。却都是打磨的极其光滑的戒尺。“祖母知道。但凡大家之中总有纨绔子弟。附学的人也往往会有不听训导的。所以特命我将这戒尺交与两位。若有不听训导者。可以此作为惩戒。若还是不听直接逐出即可。”
    果然是大家作派。师的束修比寻常富贵人家的西席高一倍也就罢了。甚至还能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