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般的入侵,因此长城的战略意义同样是显而意见的,也是唯一可以抵消游牧民族骑兵优势的战略。
修建长城的本身并非目的,它改善了阵地,有利于自己部队的行动,不利敌人行动的一种手段,有效的降低了敌人的机动能力。长城是在冷兵器时代所特有一种筑城型式。在当时的作战对象和攻城战术条件下,长城曾构成战略威慑作用,对保卫北部边境安宁,沟通中西文化,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大业四年(608),“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榆谷”地的位置,《资治通鉴》注“当在榆林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在今青海贵海黄河岸侧。依此说这次修筑的长城是隋朝为防御并攻灭吐谷浑于今青海、甘肃交界之地修筑的,这也为后来杨广亲自开通的西域丝绸之路提供了保护的屏障。
如果说修长城被质疑也就算了,因为毕竟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为长城被人骂为暴君,但是开凿大运河的千古大事依然不被理解就显得更是让人难以接受。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广“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大运河”工程最为重要的一段。这是世界历史上开凿最早、通航里程最长的一条古运河。中国的这条古老而伟大的人工河,长度是世界上著名的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巴拿马运河的33倍,冠世界古运河之魁。190。25公里的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马克思将其称之为“伟大的航道”,总长82公里的巴拿马运河,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然而长达27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却被中国的历代冠以“劳民伤财、暴政”等贬义,真叫人难以接受难以理解。
大运河畔——扬州;如今魂魄仍在那里飘荡着像一个千年的流放者,孤独而寂寞,身后骂名滚滚。他像一个千年的守望者,在运河的河畔默默看着千年的沧桑巨变。虽然现在社会上为大运河申遗,但是今天依然很少人会感觉的那个千年前拥有极大魄力开凿大运河的杨广是多么的不易与伟大,甚至在申遗的过程中好像害怕玷污大运河美丽的名字而不愿意提及杨广这个卑微简单的名字。或许只有和杨广融为一体的她似乎理解他,千年来没有藏匿,没有消隐,而是还完完好好地在华夏大地上呈现着她的瑰丽与丰盈,呈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她以存在告诉后人那个为他而生的皇帝是多么的伟大与不朽。今天的我们还能从她依然展现着的生命力中感受千年前杨广的那份勇气与魄力,也还能从她依然流淌的河水里感受今天杨广的那份委屈与孤独。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位于中国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就是隋朝时期,也是杨广的大业年间。杨广继位后,他认为关中与山东、江南、河北等地,道路遐远,便将都城东迁,营建了东都洛阳。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所需大量的粮食仍需江淮地区供应。但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开通运河就成为当时的需要。同时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杨广与大业元年(605)开始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共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这四段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而且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龙舟,所以各自都是一条大运河。而总贯以“大运河”之名,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今中外最长的人工运河。!!!!!!!!!收藏收藏!!!!!
第五十六章 大业运河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杨广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杨广即位之初,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所以在大业元年(605),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的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u
yi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由于杨广巡视的需要河两旁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而杨广出巡的龙舟船体比较庞大,所以御河必须凿得比较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
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半年就完成了,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运河史上的奇迹!当然,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惊人的,由于凿渠和造船劳累过度,“役丁死者十四五”,即约有40—50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通济渠凿成后,它成为沟通黄淮的交通大动脉,特别是对于南粮北运意义更为重大。杨广在洛阳周围建有许多大型粮仓,如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回洛仓、河阳仓、含嘉仓等,这些仓城都储有大量粮食,其中洛口、回洛两仓,即多达2600多万石,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便是经通济渠从江淮一带运来的
二就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杨广在巡视北方后便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所以在北巡回到洛阳后与大业四年(608),“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在大业七年(611年),杨广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三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杨广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
大运河的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