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而一个新的皇帝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年号来称呼自己的岁月。所以杨坚没有理会在年初的时候周静帝刚刚代表他改元大定,他取了一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年号“开皇”。这个年号有着杨坚信仰佛教的影子与他刚刚做皇帝对未来的美好愿望。首先,开皇是个佛教名词,意思是〃圣皇启运,像法载兴。其次,这个年号也是个道教名词,道教的《灵宝经》说了,天地之间,每四十一亿万年就是一劫,每一个新的劫数开始,就有一个新的年号。其中,开皇就是道经里提到的年号之一。这样看来,用了这个年号,就可以保证四十一亿万年的统治了。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开创的帝国能够传百世千世,有点迷信的杨坚当然也希望佛道两家能够保住自己的万世基业了,同时反映了杨坚要恢复三皇五帝以来的雄伟基业,给百姓一个清平盛世以荡涤“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混乱局面的思想。
看看时间表,我们会发现这杨坚从以外戚辅政到外戚专权再到篡位登基做皇帝前后不过十来月,这种上位速度在历史上应该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而很多人对此都也很不不服气,其中清朝赵翼如此说出大家的心声:“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是什么原因让杨坚在自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文治武功,手里更没有私家军队的情况下在十来个月的短时间内完成了历代权臣用毕生的精力都很难完成的事业呢?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杨坚的成功除了历史背景与他的家族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得到了掌握着大量统治资源的“关陇集团”的支持与帮助,而我认为这是杨坚成功取代北周的关键与重点原因。这个“关陇集团”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按照陈先生的观点,最初的时候,关陇集团的成员就是一群靠打仗发家的胡人,后来掌握了政权,既从事军事活动,也涉及政治事业,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因为都是打仗起家的,所以也叫做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第八章 关陇集团
关陇贵族集团的形成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历史土壤。中国古代在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全部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关陇贵族集团的基础是八大柱国。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八柱国中赵贵成就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
大唐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另外,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将。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罴、蔡佑、耿豪等名将。关陇集团中,其它后起将才如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韦孝宽、长孙晟(唐朝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世民(宇文泰曾外孙)、李靖(韩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么多具有文韬武略的经天纬地之才,为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宇文泰组建的关陇集团,除上述两部分人外,最重要的是关陇地区的士人地主,他们或为州郡著姓,拥有大量乡兵,或世家门阀,有较高的传统文化修养。宇文泰拢络、团结他们,一方面将其所统领的族兵、乡兵府兵化,直接转化成自己的“侍官”,一方面则利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为自己的政治服务。
例如原州高平人李贤,“太祖清扫关辅,公轻董千骑,奉迎六军”。原州为西魏、北周一代在北方的军事重镇之一,宇文泰在消灭侯莫陈悦之后,即以原州为根据地,然后才占有关陇。这里东进可击东魏、北齐、北为根据地,南下可直取巴蜀江南,又是阻止柔然南下的重要关隘。李贤为原州酋豪,其家族在当地颇有势力,宇文泰多次“幸贤第,让齿而坐,行乡饮酒礼”,又“令贤乘格,备仪服,以诸侯礼相见,然后幸贤弟,欢宴终日,凡是亲族,颁赐有差。”李氏一族成为关陇集团中最主要的人物,其“一门之中,为柱国者二,大将军者三,开府者七,仪同者九,孤卿者六,方伯者十有五焉至于常侍、侍中之任,武卫、武率之职,总管、监军之名,车骑、漂骑之号,冠盖交错,剑佩陆离,胡可称矣”。
关陇集团中像李贤这样的士人地主还有很多很多,“世为三辅著姓”京兆杜陵人韦填、“世为西土冠冕”的敦煌人令狐整、“累世二千石苏绰、苏椿兄弟,而且组成关陇集团的人物并不仅仅关陇地区人,此外河东、河南大族中如裴侠、薛端、卢辩、杜等,在那君臣风云际会之时,都为宇文泰所收拢成为关陇集团的一份子。
然而关陇贵族集团的存在并不是像现在的政党一样的组织,它只是当时社会中形成的一股强大的统治势力,或者说是一个因为利益而走在一起的虚拟“组织”,所以当时这个“组织”的存在并没有一个名称,只是后人帮它取名为关陇贵族集团。
这个可以说是因为利益而结合的贵族集团,一开始的时候由于“领袖”宇文泰的善于抚循以及强有力的统治,关陇集团在其生前尚能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其间利益虽有矛盾和摩擦,但彼此间的融洽合作尚居于主导地位。但宇文泰死后,矛盾便开始发生,先后有赵贵、独孤信谋袭宇文护(宇文泰的接班人)事,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宫伯乙弗凤发动的宫廷政变未遂事件,卫王宇文直之乱等事件。
这些事件虽然很快被平息,但却暗示了在关陇贵族政治集团内部已产生了危机,而这些危机的产生都是因为他们利益的分配。就像八大柱国之一的赵贵反宇文护,就是认为自己是开国元勋,功勋卓著,而且在宇文泰时期自己还与其平起平坐,到了宇文护执政的时候,自己反而在这个小辈之下,于是对宇文护有不平之色,就与卫国公独孤信谋划铲除宇文护,事到临头时却因独孤信忧蒌寡断而取消计划,不久此事被开府宇文盛探知,迅速告到宇文护。最后赵贵被杀,独孤信被逼令自尽。
因为利益与矛盾的共同存在,所以他们不停的斗争的同时也不断的相互妥协,只是每一次的打斗争与妥协都是政治权利的重新分配。于是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这些家族中先后有不同的家族强盛与败亡,像元氏家族强盛时建立西魏、宇文家族强盛时建立北周、杨忠家族强盛时建立了隋朝、后来李虎家族强盛时李渊建立了唐朝,而孤独家族一直强盛分别在北周、隋朝、唐朝都是皇室外戚,统治着皇室**,其他家族在朝堂上和军队里分别掌握着重要职权;朝廷的绝大部分权利与资源都在这些家族的控制下,他们对于朝廷的影响可以说能改变着朝廷的生死。然而这些家族对于朝廷的忠诚度是取决于谁的朝廷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杨坚要取代北周的时候,其他关陇集团家族大部分看到宇文家族已经无法代表他们的利益了,于是这些控制着北周绝大部分统治资源的家族便果断地放弃了宇文家族转而支持杨坚。这些家族选择了杨坚代表他们的利益,使得杨坚才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北周。
我想聪明的杨坚在做了皇帝后肯定想到了这些家族在某一天也会像抛弃北周一样抛弃他的王朝,为此杨坚在后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一步一步的分取这些家族所掌握的权利与资源。然而他的继承人杨广在他的这条路上比他走的更猛更快,于是那些不愿放弃自己权益的家族慢慢放弃对杨隋的支持,甚至起兵叛乱。最后关陇集团一如抛弃宇文家族的北周一样抛弃了杨坚的儿子杨广,选择了李渊来代表他们的利益。
分析杨坚的快速成功取代北周的原因,是为了后面更好的讲到他的儿子杨广为什么在大隋强盛一时之际快速亡国,这与北周的亡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样的,这在后文将讲到。
第九章 少年杨广
改朝换代历来就意味一个杀戮与一个改变。杨坚的登基对于北周皇室的杀戮是连已经退位给自己的九岁小外甥周静帝都没有放过,然像可怜的周静帝一样大小的杨坚儿子们却因为他的登基而小小的走上了历史的大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