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5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是——有能力“搬开”关卓凡的人。



  有能力“搬开”关卓凡的人——满中国算下来,只有一对姐妹花:北京紫禁城里面的姐姐、天津官港行宫里面的妹妹。



  想清楚了“受众”,就要想“传播内容”了——给这姐妹俩看点儿什么呢?



  “贪墨、骄盈、揽权、徇私”,这一类老生常谈,对于“帘眷正隆”的关卓凡来说,是不会有什么杀伤力的。安德海案已经证明,在两宫面前,对关某人真正有杀伤力的,只有男女私情。



  那么,关某人在这个事儿上面,有哪些小辫子可抓呢?



  陈亦诚所“不敢妄言”、关卓凡自己却心知肚明者,有二:



  一,和圣母皇太后的私情。



  二,和两个嫂子——白氏和明氏的私情。



  这两段私情,性质是不一样的,让俺来好好撸一撸……啊不,捋一捋。



  如果只攻讦关卓凡一人,那么,就只能提关某人和两个嫂子的私情。不过,这么做,效果恐怕不会太好。



  慈安在乎这个事情,是肯定的。但对关某人和嫂子不清不楚,母后皇太后会在意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说得准——似乎到不了“慈颜大怒”的程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说不定,“东边的”还会叹口气,说句“气血方刚,也难怪他”,然后就张罗着快点给关某人娶媳妇——“娶了媳妇,心就收了,就不会这么荒唐了”。



  巴拉巴拉,诸如此类。



  如是,岂非反倒便宜了姓关的?!



  拿关卓凡和两个嫂子的绯闻说事,主要的目的,是挑拨“西边的”和关某人的关系,希望他们因而龃龉,乃至翻脸,最终自相残杀。



  不过,功效如何,既有吕氏的例子摆在前面,似乎也不好太乐观。何况嫂子的事儿,和吕氏的事儿,毕竟不同。前者不同后者,无从实证,关卓凡大可抵死不认,“西边的”最多心中疑惑罢了。这个脸,未必翻的成。



  所以,关某人和嫂子的私情,不是重点。



  重点是他和圣母皇太后的私情。



  而且,这两件事儿,似乎不宜同列于无头揭帖。不然,抹黑的痕迹就太重了。同时,削弱重点,转移焦点,反而会影响揭帖的可信性。



  所以,只拿关卓凡和慈禧的私情说事,同时打击关卓凡和慈禧,“一石二鸟”,这应该是惇王方面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



  这个行动,若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则揭帖唯一重要的“受众”——母后皇太后,必须大致相信揭帖上面说的话。



  那么,母后皇太后会相信妹妹和关某人不干不净吗?



  关卓凡的嘴角,浮起了一丝阴冷的笑意。



  惇王方面,对关、慈有染,深信不疑。所以,想当然地认为,“人同此心”,如果听到相关传言,母后皇太后自然也会相信的。



  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心理暗示,在这种心理暗示的引导下,人是很容易走入认识的误区的。



  事实上,除了“老好人”和“糊里糊涂”这些模糊的印象外,这班人恐怕并不真正了解,慈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慈安确实不算聪明,但关卓凡认为,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慈安的智慧在于,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不聪明的,并准确地判断出谁是真正的聪明人。在此基础上,她对真正的聪明人——慈禧、恭王、关卓凡,给予充分的、几乎是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并自动“过滤”影响这种信任和支持的“负面信息”。



  拿男女私情说事,惇王不是首创,肃顺以前就玩过类似的把戏。



  为隔绝两宫和恭王,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曾放出口风,说年轻叔嫂,要避嫌疑,不宜善听善见。“祺祥政变”之后,恭王当政,慈安主动当众对恭王说道:“六爷,国事为重,不要怕招怨,不要在小节上避嫌疑!”



  这个“小节”,指的就是“年轻叔嫂,不干不净”之类的风言风语——扫在里边的,不但有慈禧,还有她自己。



  事涉己身,慈安都没有真正在乎过,何况只及妹妹一人?



  说关卓凡和慈禧有私情,莫说慈安不见得会相信,就算她真的有所怀疑,也会把疑问深埋心底,努力压抑,不使之影响到自己对妹妹和关卓凡的信任和支持。因为,有些事,再怎么荒唐,在“国事”面前,也是“小节”。



  在这个意义上,慈安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原时空,慈安支持嫡子,杀掉安德海,但对慈禧的施政,却从始至终,未加任何掣肘。由此足见慈安“拎得清”——凡事一码归一码,爱屋可以及乌,恨屋却不会及乌。



  本时空,在慈禧的私情上面,关卓凡相信,慈安一样是“拎得清”的。



  就是说,即使慈安真的相信,慈禧和关卓凡确有私情,她能够做出来的,最多是想法子“分开”关、慈两个,断绝他们的“不正常往来”,但对他们两人的地位、权力,不会给予任何削弱。不然,关、慈就没有法子做事情了。



  嗯,“国事为重”嘛。



  *(未完待续。。)R752
第一二八章 捉贼拿赃
  关卓凡认为,慈安是真正的“贤后”。~她的贤德,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



  作为妻子,慈安对亡夫留下的两个妾——慈禧,尽力支持其治国理政;丽妃,尽心保护之、照应之,视其女若己出,甚至给予两母女超规格的名分和待遇。女人天性中必然的“嫉妒”二字,在她身上,似乎是不存在的。



  作为母亲,穆宗对嫡母的信任、亲爱,远超生母。



  作为母后皇太后——许多人都忘记了,慈安才是这个老大帝国的最高和最后的决策人——她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听政,知人善任,上下相得,一步一步,国家敕平大难,于百废待兴中发展起来,终有“同治中兴”之局面。



  可以说,慈安主政的二十年,是晚清最好的——至少是扭转颓势、奋力上行的——二十年。



  还有,慈安在世的时候,对于慈禧,除了尽力支持她治国理政外,亦有效地遏制了其天性中的负面因子。国家和慈禧本人,能够在这段时间取得重大成就,慈安对于慈禧的有效约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关卓凡认为,慈安对国家,是有重大历史功绩的,史家对她的评价,是过低了。她的身影,被后世对慈禧的赞誉、责骂和各种颜色的涂抹遮蔽着,显得过于淡漠了。



  后世如此,时人亦如此。



  惇王、宝洌е鳎创劝玻褪且桓銎胀ǖ摹⑸屏嫉摹⒛越畈淮罅楣獾呐恕K浴K嵌隙ā4劝惨欢ɑ崛胨堑撵爸小



  可惜,我认为你们看错了人,所以,你们必然要在这上边摔个大大的跟斗。



  当然啦,如果你们造的“谣”,母后皇太后打一开始,就根本不信,那是最理想的。



  嗯。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其实非常简单,这个“谣”,如果是第三者说给母后皇太后听的,她震惊之余,不排除将信将疑的可能;但如果是俺或者圣母皇太后主动说给母后皇太后听,你们说,对于这个“谣”,她还可能有一丁点儿的相信吗?



  只会剩下对造“谣”者的义愤填膺了吧?



  “谣言”没有出来,俺当然不能主动去向母后皇太后传自己的“谣”——“不敢壅于上闻”,只能在“谣言”出来之后再做。可是。“谣言”出来后,如果已经传播开来——不论范围大小。俺再说给母后皇太后听,哪怕俺是第一个说这个事儿给她听的人,也会让人觉得是“被迫为之”。因为,你关卓凡不说,自然会有别人来说。



  所以,此事关窍,在于“谣言”出世的那一刻,俺的人必须在现场——要成为首个“谣言”的受众。与此同时,要将“谣言”的进一步的传播,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种情况下,俺向母后皇太后主动汇报此事,才会显得光明磊落,才真正叫“不敢壅于上闻”。



  这个事儿说起来好像有点拗口,其实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了:我必须是“捉贼拿赃”的那一个人。



  关卓凡说道:“贴这个无头揭帖,估计也是那个‘聚贤馆’的活计——加强对‘聚贤馆’的布控!你回去跟张成林说,叫行动队二十四小时待命。嗯,最好在‘聚贤馆’所在的……哦,盆儿胡同——租个房子,行动队住一部分人进去,以争须臾,不失时机。”



  “行动队”指的是“军调处行动队”,专门执行军调处的暗杀和缉捕“极度危险人士”等“高难度动作”任务,负责人是我们的老熟人,原近卫团的二号人物张成林。军调处成立后,关卓凡割爱,将张成林调到了军调处,出任行动队队长。张成林身手娴熟,心狠手辣,和陈亦诚搭伙计,算是相得益彰。



  之所以要行动队守在“聚贤馆”旁边,是因为只有这样,“聚贤馆”的人一旦有所举动,行动队才能够第一时间贴上,一路跟到现场,然后“捉贼拿赃”。



  不然,因为无法确定“聚贤馆”的人会在哪儿张贴无头揭帖,而这个地方,若距军调处朝阳门内大街“敕命轩军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的驻地较远的话,探子来回传话,必定迁延时机,无法做到“捉贼拿赃”。



  “聚贤馆”的人,毕竟都是身上有功夫的亡命之徒,逮捕他们的差使,不大适合普通探子来办。



  陈亦诚说道:“是。盆儿胡同的房子,因为要就近监控‘聚贤馆’,我们早就租下来了,爵帅一切放心。倒是要向爵帅请两张手令,一张给步军统领衙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