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7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静默了片刻,荣安公主半转回了身子,脸上红云未散,却已是笑吟吟的了:“额娘……圣明!”



  *



  *



  丽贵太妃、荣安公主母女,绞尽脑汁,想法子“交通”关卓凡的时候,柳条胡同轩王府的书房里,关卓凡正在打叠心思,婉转陈词,希望能够说服坐在自己旁边的女人,赞成自己的计划。



  这个女人是白氏。



  两个人坐在紫檀圆桌边,关卓凡慢慢儿地啜饮着玻璃杯中的龙井茶,白氏看着他,笑吟吟的说道:“你倒是大方,这‘头茬’的明前龙井,拢共不过还有三四斤,你倒一大半儿送给了那个英吉利公使,咱们自个儿,剩下不到两斤,喝完了,可就得等明年了。”



  关卓凡一笑,说道:“这‘明前龙井’,喝着,倒真是齿颊留香。不过,我是没什么瘾头——要说喝茶,我更愿意喝你泡的‘八宝茶’。”



  “哟,还‘八宝茶’——那是‘三泡茶’,普普通通的玩意儿,从你的嘴里说出来,怎么就变得这么金贵了?”



  这“三泡茶”,原是回回喝茶的一种法子,茶叶为底,加入冰糖、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以沸水冲泡。所谓“三泡”,其实是“三炮”,指的是冲泡这种茶用的“三件头”——连盖的茶碗和底座小碟,回人谓之“三炮台”。



  这种喝茶的法子,近年从北京的“回回街”——牛街传了出来,白氏很是喜欢,自己又略加改良,譬如,去苹果片,加菊花,更加清香,口感更加怡人。



  “你数一数,”关卓凡说,“冰糖、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菊花——这不是‘八宝’?”



  “没一样值钱的,算什么‘宝’?怎么能够跟‘头茬’的明前龙井相比?”



  “你泡的,还不是‘宝’?什么‘头茬’、‘二茬’、‘明前’、‘明后’——哪个能比得了?”



  白氏脸上微微一红,轻声一笑,说道:“哎哟,嘴巴上真是抹蜜了——是不是,有什么事儿要求我啊?”



  这句话,原是说笑,不想关卓凡却说道:“双双,我还真有一件事情要求你。”



  白氏怔了一怔,微笑说道:“看你一本正经的样子,什么事儿啊?”



  关卓凡将手中的玻璃杯放到紫檀圆桌上,说道:“我先给你说一件顶有趣的事儿——也顶紧要!”



  顶有趣——顶紧要?



  “我和美国人议定了,”关卓凡说,“今后每一年,咱们都往美利坚国,遣派一批留学生。”



  “留学生?那是什么?”



  “就是把咱们中国的孩子,送到美利坚,在美国人的学堂里学习,学成了,再回到中国来。”



  白氏轻轻地“哎哟”了一声,说道:“这还真是有趣。”



  想了一想,点了点头,说道:“这个好!现在办洋务,用的都是洋人的法子,咱们直接到洋人那儿去学,学到手的,不变样,不打折扣!”



  关卓凡惊讶地看了白氏一眼。



  这几句话,基本脱口而出,并未经过什么“深思熟虑”——这份见识,了不得啊。



  满朝朱紫,大约也没有几个,有这份见识吧?



  这个白双双——真是今非昔比了。



  白氏并没有注意到关卓凡的惊讶,她脑子里想的是:果然有趣,果然紧要——可是,和我有什么关联呢?为什么他说要“求”我呢?



  *(未完待续。)
第八十五章 小留学生
  关卓凡大拇指一翘,笑道:“说的真好!我看,什么翰林,什么进士,多少朝廷大佬,也比不得我们家双双有见地!那些个‘饱学宿儒’,跟我们家双双比,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啦!”



  白氏的脸儿红了,轻轻啐了一声,说道:“你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



  “当然是夸你!”关卓凡神色郑重,“双双,说句实在话,朝廷里,如果能多几个像你这么头脑清楚的人,中国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好啦,好啦,”白氏笑着说,“愈说愈出格了!我一个妇道人家,懂的什么?你这么大一顶帽子,我可是戴不住!”



  “妇道人家怎么啦?历朝历代,女人做官、带兵,多得是!像我们家双双这般人才,若出来做事情,就做到女丞相,我看也不稀奇!”



  “什么女丞相?你别唬我——那都是戏文里唱的!以前,我也以为是真的,后来才晓得,哪儿有的事儿呢?”



  “戏文?今后的世道,大约会比戏文里唱的,还出彩呢!”



  白氏好奇地看着关卓凡,说道:“你今儿是怎么啦?尽说这些奇奇怪怪的话?”



  顿了一顿,笑笑说道:“看来是真有事情求我!嗯,是跟这个‘留学生’,有什么关联吗?”



  双双,你果真聪明。



  关卓凡微笑着点了点头。



  “你就直说吧,”白氏端容说道,“不用再兜圈子了。不过,我还真是好奇,这个事儿,我能帮上什么忙呢?”



  “我还得再兜兜圈子。”关卓凡笑了一笑,“这个‘留学生’,分成两种,一种呢,是已经成人了的。十八岁以上,至少得有一点洋文的底子,派出去,直接进美国人的大学堂。短则一年,长则三年——就是说,一到三年之后,就能回国派上用场的。”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还有一种。是十来岁的孩子,开了蒙,聪慧好学的,也不必有洋文的底子,出去了,先入人家的小学堂,一边儿补习洋文,一边儿学习功课,打好了底子,再升中学堂。最后,入大学堂。”



  白氏轻轻地“哎哟”了一声,说道:“这可得不少年头啊!小小年纪就出洋了,回国的时候,已经是大人了——这,他们的父母,舍得吗?”



  好问题——我也正想问您这个问题。



  至于“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和关卓凡“多年相处”,耳濡目染,白氏都晓得是什么东东。并不需要特别的解释。



  关卓凡说道:“不舍得是肯定的。可是,如果头脑开通、会想事儿的话,会晓得,这不仅是真正为了孩子好。也是真正为了全家上下好!想一想,这班孩子,可是第一批‘放洋’的,将来学成归国,浑身上下,那不是金光闪闪的?”



  “不论他们学的哪个行当——机器、铁路、矿务、电报、水利、银行、律法。一回国,都是该行当的‘翘楚’,略假时日,都是‘中流砥柱’,一个一个,都是将来的尚书、侍郎的底子!”



  关卓凡说的天花乱坠,白氏听着,不禁眼睛放出光来,连连点头,说道:“还真是这么回事儿!这学成归国,一个个可都是‘洋翰林’了!也算光宗耀祖了!家里边儿,如果有几个孩子,还真是可以挑一个,送到美利坚去‘留学’——特别是穷家小户的,孩子‘放洋’归国,全家子可都跟着发达了!”



  “洋翰林”?嘿嘿。



  不过,什么“几个孩子”,什么“穷家小户”——不知不觉中,白双双一句一句,可都是“切中肯綮”,都说到点儿上了——厉害!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呢?



  如果不是穷家小户呢?



  呃,还有,如果这个“孩子”,不是男孩子,而是……女孩子呢?



  关卓凡暗暗地吸了口气。



  他已经预感到:今天这个“擂台”,不好打。



  关卓凡计划中的“小留学生”,和历史上的“留美幼童”,差相仿佛。



  “留美幼童”由容闳首倡——就是本时空襄助关卓凡办理洋务的那个容闳;曾国藩、李鸿章大力支持,师弟联名上奏,最终促成其事。



  曾、李的奏折中说,“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归国,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即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选派四批幼童,赴美国留学,原拟学习十五年,即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可是,光绪七年,即1881年,清廷便撤回大部分留美幼童,此时,距同治十一年,还不足九年。



  可以说,“留美幼童”的事业,是半路夭折了的。



  十分遗憾。



  事实上,清政府对于这批最早的官派留学生,非常重视,真正是花了大功夫、下了大本钱的。



  初初的时候,招募学生,艰难异常。十余岁的孩子,远赴异域万里,一别父母亲人十五年,还要签订生死契约,形同生离死别。以彼时之社会风气,招募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第一批三十名“留美幼童”,广东籍二十五人,江苏籍三人,山东籍一人,福建籍一人,全部都是沿海省份。其中,二十五名广东籍幼童中,有十三人为香山籍——容闳的同乡。



  “留美幼童”籍贯的分布,很说明些问题了。



  虽然艰难万端,但总算开了个好头。



  留美幼童的一切费用,朝廷是全包的。特旨从海关税收中,拨出一笔一百二十万两白银的巨款,用于“留美幼童”。每批留美幼童三十人,四批总计一百二十人,则平均下来,朝廷在每一位小留学生身上,花费白银一万两。



  同时,清廷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设“驻洋肄业局”,派驻专员,管理、照应小留学生们。



  “留美幼童”事实上的投入,并不止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光绪三年,即1877年,驻洋肄业局以美国近年物价腾贵,原款不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