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7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那时开始,大大小小的“一揆”,此起彼伏,时至今日,隐然已有燎原之势。



  这是我们熟悉不过的王朝末期的景况,而幕府的“开国”,相当程度上加重了这一局面。



  生丝、棉花、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导致国内物资短缺,物价因而上涨。这种物价上涨,具有强烈的传导性,最终致使并不出口的大米的价格也大幅上涨,从而对中下层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日本国内银贵金贱,洋商便用国际比价低廉的白银在日本大肆套购黄金,使日本各藩藩库的黄金储备迅速告磬。为挽救财政危机,各藩只好降低新铸的货币的含金量,或者滥发“藩札”——相当于纸钞,造成严重的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互相作用,使通货膨胀愈来愈严重。



  农民、普通市民、下级武士,都陷入了急剧的贫困化。



  第二次长州征伐的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幕府和参战各藩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为支付军费就不得不增加赋税,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



  第二次长州期征伐间,大和国宇陀郡、安艺国佐伯郡、赞歧国多度郡、隐歧国原田郡等地,接连爆发农民暴动;大阪、兵库,也发生了城市贫民的骚乱。



  就在关卓凡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江户内城、参加和樱天皇的登基典礼的时候,江户发生了要求“平抑物价、救济穷民”的“请愿”事件,只不过幕府拼命捂着,没让彼时的关贝子亲眼见到而已。



  日本会发生类似太平天国那种大规模的“一揆”吗?



  不能排除这个可能,届时,不但武士阶层会参与,寺庙宗教势力也很有可能介入。



  倒幕势力会趁机再次发难,甚至夺取“农民运动的领导权”,“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日本乱一乱,关卓凡并不反对,不过,这个乱,是有讲究的,最好的状态是“不死不活”,一直病恹恹地吊着口气,老老实实地,做中国工业化的原材料供应地,并提供部分原始积累。



  为此,关卓凡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不能允许日本“由乱而治”。



  “大治”常常出现在“大乱”之后,大规模的战乱,会彻底清洗掉老旧的政治势力,为新鲜血液腾出足够的空间。



  关卓凡绝不能允许日本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新统治者,不能允许自己冒日本摆脱控制、自行其是的风险——他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再也找不到比幕府更合适的统治日本的人选了;对于他本人来说,也找不到比幕府更合适的“代理人”了。



  只要“幕藩体制”得以维持,日本就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更遑论迈入近现代国家的门槛了。



  同时,“幕藩体制”的虚弱,使幕府永远也离不开关卓凡和中国的支持,摆不脱对关卓凡和中国的依赖。



  日本,就只好乖乖地做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了。



  所以,日本只宜“小乱”,不宜“大乱”。



  所以,关卓凡不能做刺激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大爆发的事情。



  其二,关卓凡不能引火烧身,损害自己在日本的利益。



  “若真像竹内奉行说的,”关卓凡说,“小民‘穷极无聊’了,他们第一个要找麻烦的,只怕还不是官府,而是……‘庆记’。”



  大浦庆微微一震,眼中波光一闪,随即垂下眼皮,低声说道:“是。”



  “夫人也晓得,幕府就那点子本事,真出了什么大乱子,怕是难以护得‘庆记’之周全的。”



  “这……确实如此。”



  “还有,到时候,‘庆记’所被之祸,只怕不止于缫丝厂,茶业也会受到波及的——我晓得,有一班头脑不清不楚之人,对日本的茶业出口,早就啧有烦言了。”



  大浦庆悚然心惊。



  这就是上文提到的:生丝、棉花、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导致国内物资短缺,物价因而上涨。这种物价的上涨具有强烈的传导性,最终导致并不出口的大米的价格也大幅上涨,从而对中下层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缫丝厂迟早是要建的,不过,不急在一时。反正,咱们手头上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单单一个别子铜矿,就够阿庆忙得了。”



  说了这么久,关卓凡口中,第一次把“夫人”二字,从“阿庆”后面拿掉了。



  大浦庆心中大大一跳。



  他……有心还是无意?



  不由自主,便媚眼如丝,朝关卓凡脸上一绕,再一绕。



  “阿庆心悦诚服,凛遵王命。”



  *



  *



  端茶送客,小蕊送大浦庆出去。



  关卓凡站在书房门口,看着一高一矮两个女人袅娜的背影,微微地皱起了眉头。



  他否决了大浦庆建缫丝厂的计划,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并没有对她明说——也无法明说。



  担心小民“穷极无聊”闹事神马的,固然是原因之一,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能允许日本的丝业跑到中国的前头去。



  *(未完待续。)
第一二二章 时不我待
  丝、瓷、茶,本是中国“自古以来”出口之“三大件”,独霸世界市场N多年。但是,到了关卓凡这个时代——即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瓷器的制作,泰西诸国早已超过了中国;茶的生产,亦早就多点开花,无需再独沽中国茶之一味了。



  唯有丝,依然几乎是中国的独门生意。放眼全世界,在生丝出口上,中国只有日本这一个稍微像样点的竞争者。



  泰西诸国对生丝需求孔殷,但正如大浦庆所说的,洋人“眼界开了,胃口大了”,对生丝的质量和产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中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生产模式,已无潜力可挖。



  本来,以中国得天独厚之条件,丝业的近现代化,完全应该成为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技术上的难度也是最低的。



  可惜,原时空的当政者,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就算意识到了,但怵于广大土法生产、经营者的反对,由始至终,没有从政府乃至国家层面,对丝业近现代化,做任何实质性推动,由得民间新、旧两派,自行竞争,自生自灭。



  如果矛盾激化,两派打起来了,政府为求息事宁人,出面压制的,一定是采用“西法”生产经营的那一边。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伊始,片仓公司富岗制丝所,便从法国引进了金属制造的蒸汽缫丝机,称“直缫车”——那是1870年,距今不过四年;两年后,即1872年,日本便成功仿制出自己的“直缫车”,从此不必进口了。



  彼时,出任日本首相的松方正义,将生产和出口生丝定为国策,并决定“除旧布新”,淘汰土缫车。力推“直缫车”。



  1875年,“直缫车”在日本全国推广开来;第二年,即1876年,日本的生丝生产就迎来了大发展。之后。日本丝业一路高歌猛进,至1909年,生丝的产量和出口量,终于都超过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丝绸大国。



  读史至此的时候。关卓凡总会想:钢铁、煤炭、石油神马的,比不过人家也就罢了,丝居然也被人家后来居上?!这个屌丝逆袭的故事,未免励志得太过分了。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1938年,日本的生丝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占全世界生丝产量的76%,产量也好,出口量也罢,都超过中国十倍以上。



  中国的丝业,和日本比起来。连“小兄弟”都算不上了。



  这个故事,就永远留在原时空好了,本时空,让俺来拨乱反正。



  首先,要做一点弊,替中国丝业的发展,争取几年宝贵的时间差。



  上文说了,日本于1870年引进了第一台“直缫车”,本时空,明治维新是没有了。但是,日本引进第一台“直缫车”的时间,反倒提前了整整四年——就是大浦庆从法国购进的那台新式缫丝机。



  历史真正吊诡。



  这自然是作为穿越者的我,带来了一对蝴蝶的翅膀的缘故。所以。应对的责任,自然也应该由我承担起来。为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不惜在相当程度上牺牲我个人的利益。



  大浦庆的“庆记”,我是有一半股份滴。



  我放弃我本人垄断丝业之庞大利益,此代价不可谓不大——这个代价。必须换来中国丝业的脱胎换骨!



  我推迟“庆记”建立缫丝厂的时间表,就是推迟日本丝业近现代化的时间表,就是为中国丝业的近现代化争取时间差。但是,日本丝业的近现代,不可能无限期地推迟下去,中国的丝业,如果不尽快迈出更新换代的步伐,迟早还是会被人家追了上来。



  时不我待。



  照原时空的经验,如果政府不强力介入,不以公权力乃至暴力进行主导,单靠私人资本“自由竞争”,中国的丝业,根本没有戏唱。旧有的生产模式,极其顽固,新旧之争,迁延日久,甚至头破血流。



  土法缫丝终有被潮流冲刷殆尽之时,可是,到了那一天,同时冲走的,还有中国在世界丝业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份额。



  中国丝业那一小撮“新生的民族资本”,不过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几只小鱼小虾,不论对买家来说还是对竞争者来说,都不够人家填牙缝的。



  覆辙不能重蹈。



  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极其艰巨的挑战。



  中国的丝业,以江浙为根本。



  江浙人家,养蚕缫丝,极为普遍。三餐之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