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贤妻:下堂庶女不从夫 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家有贤妻:下堂庶女不从夫 完结- 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将文中改成穆帝亲子,他的母亲是被耶律皇后杀死,主要是本文人物已经很多,再牵扯这么多我怕大家会有点分不清楚有点烦,所以将人物缩水了】
 
   景宗耶律贤(948——982),字贤宇,契丹名明扆,世宗皇帝第二子,母曰怀节皇后萧氏。世宗被害时,年仅四岁。由穆宗抚养成人。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穆宗被害,群臣劝进,即皇帝位,改元保宁。在位初年,支持北汉抵御宋军。宋灭北汉后,于乾亨二年(980年)至南京(今北京市)。领兵亲征,败宋军于瓦桥关东。乾亨四年(982年)九月,病卒于云州(今山西大同)。卒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三年。统和元年(983年)二月,圣宗葬景宗皇帝于医巫闾山,以迂幸朗、掌饮伶人挞鲁为殉。庙号景宗,陵曰乾陵。以陵设州,以奉乾陵。《辽史》记载,乾亨二年(980年)五月,“雷火乾陵松”是时景宗未殂,说明乾陵是在景宗在世时就开始修建的。
 
   辽穆宗对反对派的镇。压虽然很多,但耶律贤的谋划比其他人都很隐秘,在辽的政权内部也形成了一股较大的势力。当初父亲辽世宗被害时,耶律贤仅仅四岁,在穆宗统治时他逐渐长大,周围也有了一批拥戴的文武大臣。
 
   在辽穆宗终于恶有恶报地被侍从杀死后,969年(应历十九年)的二月,在契丹和汉族大臣们的拥戴下,耶律贤继承帝位,改年号为保宁,耶律贤就是辽景宗。从景宗开始,辽的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传到了辽末。这和辽后来完成封建化,建立嫡长子继承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景宗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为后来圣宗时的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历史上称为“景宗中兴”,内部政治稳定,农牧业兴旺,对宋的战争基本上占了上风。
 
   【文中几场战役,其中北齐=北汉,可参考北宋灭北汉之战,高粱河之战,满城大战,瓦桥关之战等几次著名战役】
 
   辽景宗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公元951年九月四日傍晚,耶律阮在率军出征后周途中,于归化(今河北宣化)祥古山遇刺,和两位皇后一起被亲信大臣耶律察割所杀。当时耶律贤只有三岁,幸亏御厨尚食刘解里见机得快,将他包在毡布中藏进柴草堆,方才逃过一劫。只是虽然逃得性命,却留下了病根,而且久治不愈,即位为帝后,又患上了风疾,身体非常虚弱,连马鞍子都骑不住,更别提处理军国大政。因此,他逐渐开始倚靠皇后萧绰处理政务。不用说,萧思温做为国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图的蛊毒我也是从这里得到灵感启发的】
 
   【好吧,其实萧燕燕为景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共计七个孩子,我给扼杀了,我罪过……】
 
   保宁八年(公元976)二月,辽景宗传谕史馆学士——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联’暨‘予’”,并“著为定式”。
 
   这就是说,景宗将妻子的地位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并且将此著入法令,使得萧绰实际上成为大辽国的女皇。
 
   【不得不说,历史上的景宗皇帝也是难得一见的好男人一枚,在那个时代,男女平等几乎等同于做梦,虽然辽国比汉族开放,但是这也是难能一见的现象,不忍心写坏他啊,所以把他写得很好,于是小裴和阿图之争就开始白热化了,我继续面壁。】
 
   乾亨四年(982)九月,35岁的辽景宗在出猎途中,病卒于云州(山西大同)焦山行宫。临终之时他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这道遗诏无可争辩地将辽国交到了时年仅29岁的皇后萧绰手里。
 
   这时的萧绰虽然已经在事实上治理了辽国13年,但是饱读书史的她非常了解辽国从前历次改朝换代的惊险过程,面对自己年仅12岁的长子隆绪,摄理国政的她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国疑,宗室亲王势力雄厚,局势易变。这位新寡的太后在干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面前流着眼泪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皇帝对大臣流泪很有作用,而假如是一位女皇,那她的眼泪就更有作用。看见一向成稳老练的萧绰居然也有孤立无援的小女人模样,几位重臣一时都似乎忘了面前是一位执掌国事十余年的太后,一个个英雄气壮,都上前安慰并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这段我几乎差不多一样地用了,真心觉得这位太后能屈能伸,值得一写】
 
   于是,萧绰顺利地完全了景宗去世后的朝政布局:战功赫赫的于越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娶了萧绰侄女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尤其是严管贵族;与此同时,采纳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建议,对宗室亲王颁布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分隔开后再各个击破,使他们失去兵权,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
 
   【这里的耶律休哥,我让卿假冒了,咱不能让人抢了咱们女主的风头不是?】
 
   解决了后顾之忧的萧绰,开始以“皇太后”的身份放手治理国家。虽然这时的辽帝是她的儿子耶律隆绪,但是与她的丈夫辽景宗在位期间一样,萧绰才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多年的历练早已使她对驾驭臣下的帝王之术操控自如。虽然宗室们仍然有些不轨之心,但朝中各族臣工都对这位年轻太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的才能钦佩得五体投地,萧绰因此而达到治下臣工“多得其死力”的忠心。
 
   在萧绰的亲信重臣里,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就是汉族官员韩德让。
 
   【韩德让这个人,我改动比较大,毕竟是架空小说,从幽云十六州得到的启发,让御世堡变成了御世国,而裴澧夜成了一国之君】
 
   【事实上,韩德让原本是皇后的奴隶,是辽从宋掳掠来的俘虏后代,因为聪明,成为辽国丞相。但是文中我改成了阶下囚,其实和奴隶也差不多,只是可以把女主的感情写得更精彩一些】
 
   韩德让比萧绰大13岁,据传,他本来自幼与萧绰订有婚约,只是由于景宗即位为帝萧绰奉命入宫,姻缘才中途中止。
 
   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个原因在内,萧绰在以皇后身份执掌朝政的景宗时期,就已经对韩氏家族格外优遇。乾亨元年(公元979),韩匡嗣在伐宋之时大败逃奔,触犯军令,原本是必死之罪,却得到了皇后萧绰的全力营救,最后只是杖责免官了事。而且不久就又重新起用并升官。
 
   韩匡嗣共有九个儿子,除了老八早死以外,其它的儿子全都当上了辽国的显贵高官,而韩德让尤其以则在辽景宗时期一直做到南院枢密使,以其“厚重有智略,明治体”而在朝堂内外享有盛誉。【我面壁,我让小裴断子绝孙了,TT】
 
   据说,在景宗去世后不久,萧绰就对韩德让吐露了多年的情意:“我从前曾与你有过婚约,现在皇上去世,愿与你重谐旧好,再叙前缘。现在我儿子当了皇帝,他也就等于是你的儿子,愿你好生照看!”韩德让再想不到当年的那个小女孩经过这许多年,已做上了太后,身边要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却仍然对自己旧情缱绻,实在是感动莫名。从此他更对萧绰忠心耿耿,而萧绰对他更是完全地信任,让他总领禁军,负责京师宿卫。
 
   此后,韩德让出入宫帐,与萧绰情同夫妻。他们之间愈燃愈旺的旧情,并没有瞒着任何人。他们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
 
   也许是因了韩德让的原因,萧绰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奖励农耕、倡导廉洁、治理冤狱、解放部分奴隶、重组部族……不但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而更重要的是改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一直觉得这段描写有点丑化两人关系的嫌疑,带着对寡妇再嫁的不屑】
 
   当然,对于萧绰的私生活,契丹贵族内部也不是没有意见的。韩德让毕竟是一个汉族人,如今不但位高权重,还俨然成了太后的后夫、皇帝的继父,契丹贵族议论纷纷,有些人更以韩德让“非我族类”为由,坚决反对太后对他的宠信,甚至于散布一些韩德让不忠于太后和辽国的流言蜚语。——这样看起来,他们倒并不反对太后再嫁,只是无法接受太后所爱的居然是一个汉人,这可真是令契丹的帅哥才子们气不打一处来。而萧绰面对所有的挑拨和挑衅,都不为所动,仍然对韩德让始终如一。众人议论归议论,看太后如此坚持,也就在不了了之了。
 
   【宛若卿的父亲宛诚如的原型是北宋著名的奸臣潘仁美,据悉,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这号人物,只有潘美】
 
   潘美(925~991)中国宋朝名将。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开宝三年(970年),以行营诸军都部署率军攻南汉。九月,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他佯退设伏,大败南汉援军万余,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今广东韶关),击败南汉军主力10余万。四年二月,与南汉军6万对峙于广州城西。潘美派人于夜间烧南汉军营栅,率军乘火势进攻,大胜。不到半年,攻灭南汉。七年,以州道行营都监率兵与都部署曹彬攻南唐。八年正月,宋军进至秦淮河,船只未具,他率部抢渡,大军随之而过,击败江宁(今南京)城下的10万南唐军。雍熙三年(986),宋辽岐沟关之战中,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率军连下寰、朔、云、应等州(约在今山西雁北地区)。七月,辽军主力反击宋西路军。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阳方口陈家沟)一战,潘美与监军王侁未接受杨业的作战方案,迫令其出战;当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