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清那些事儿-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对清军的水师寄予了过高的期望。

  当时清廷军备松弛,水师徒有虚名!清廷的文臣武将们,更是对水战一无所知。

  两江总督陆建瀛防守长江沿岸,也只有大小舢板八桨船。

  恰好,新任江南提督双福赴任途径武汉,清廷命他协办湖北军务,抵抗太平军。

  双福,名字起的很好,双倍福分。

  可他是满人,他的名字也不是按汉语起的,也不是汉语的意思。

  汉语还有个词:人以群分。这其实是一个中性词。

  双福和常大淳有一个相同点;

  谨慎!小心!

  或者说胆小!

  布政使瑞元一再建议派重兵协防汉阳,守住门户。

  双、常二人高度一致义无反顾、的否决了这项建议。

  意料之中。

  两人下令在武昌城外修筑大量防御堡垒,构筑外线防御。随后又派兵下乡抢夺大量的粮食入城,准备持久作战。

  更有意思的是,闻报汉阳、汉口失守,两位大员心惊胆战,又下令放弃清军城外所有炮台、营垒 工事,退进武昌,关闭城门,任何人不得进出。 

  可常大人还是不放心。

  他听说过太平军挖地爆破的攻城手段。

  城外大量的房屋很有可能成为挖地道的掩护工事。

  怎么办。

  当年赤壁之战,孔明和周瑜,合谋出的是同一个字。

  火!

  全部烧掉!

  城外百姓无家可归,全部涌向城内。

  可是城门不开!

  两位大人怕有奸细。   

  正值冬季,北风猛烈,江面宽阔,波浪滔天。、

  行船不易。

  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或者听说过“火烧赤壁 ”的故事。   

  杨秀清当然也知道这个典故。

  知道就要用!

  可他用的不是孔明的借东风,也不是周郎的放火术,他用的是曹操的‘铁锁横江”。

  他敢学曹操,是因为

  因为他知道对岸没有周瑜,更没有孔明;至少现在没有。

  杨秀清是正确的。

  瑞元等人出兵捣毁浮桥的建议又一次被否决了。

  太平军从汉阳、汉口用铁链把船只连接起来,一直通向武昌,作为浮桥,往来渡兵。

  这是典型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林凤祥的先头部队一上岸,就受到了百姓的欢呼,受到了无家可归、对常大淳恨之入骨的百姓拥护。

  大批人自发加入了太平军。

  因为只有攻下武昌,他们才能有家可依。

  清军在武昌城四周修筑的营垒、炮台都归了对手。太平军士气更加高涨,日夜围攻。

  武昌彻底困住了。

  杨秀清做事很仔细。

  他制定的方案是水陆合围,大军断后。

  陆路进攻的罗大纲占领了武昌东南的洪山,意在阻止清军增援。

  水路很放心,清军几乎没有水师。

  不过援军还是来了!

  还是向荣,还有和春。

  向荣一面上奏朝廷,请求派遣张国樑率领湖南的炮船增援,一面率和春、秦定三直奔武昌而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九1853*武汉
他们走的是旱路!

  因为他们没有战船,甚至没有民船。

  秦定三,湖北人,贵州定远总兵。道光三十年曾随向荣*天地会李元发起义,金田起义后,随乌尔泰*太平军,桂林之战乌尔泰战死后,重新跟随向荣作战。

  向荣是已出场的清军大员中最会打仗的将领。

  与太平作战次数最多的清军将领。

  也是给太平军制造麻烦最多的人。

  1853年,向荣61岁,是61周岁。

  向荣率领的万余人援军被驻扎洪山的罗大纲死死缠住,无法靠近城池,更别说解围了。

  向荣就是向荣,他还是想出了一条计策,一条可行之计。

  他秘密派人进城,约巡抚常大淳出兵夹击太平军,以解武昌之围。

  
  1853年1月10日,向荣从洪山发动进攻,接连冲破破太平军的几十座营垒,致使太平军在惊慌中乱了阵脚。向荣率部冲到武昌城下,便派人呼唤城内的守军,让他们出城夹击太平军。

  向荣的计划已经成功一半了,可也就只能成功一半了。

  因为向荣想错了一个方面,那就是计划再好,也要人来执行。

  他想错了守城的人!

  城内兵力单薄,战斗力不强,这是事实!

  但更重要的事实是常大淳和双福胆小!

  他们认为城内人心不稳,如果打开城门,会动摇军民的意志,就有人出城投降,对城下的呼唤置之不理。

  润元和常禄等人跪请出兵,嚎啕大哭!

  常大淳太过于谨慎,还是不敢出兵。

  兵贵神速,稍纵即逝。这两句话他都不懂。

  可罗大纲很懂,他重新布置了阵营,指挥部队从两侧围攻向荣。

  向荣大败而归。

  常大淳、双福失去了最后一次的解围机会!

  武昌已经没有机会了!

  太平军土营将士在城外开掘地道,准备穴地攻城。

  不少勇敢的清军士兵沿绳滑城而下,破坏地道,袭击太平军士兵。

  双福的“谨慎”再次生效,严令全军,不得有一将一兵下城,违者军法从事。

  他是怕有人出城投降或者逃跑!

  自己不职业,反而总是怀疑别人的职业性,…这是不职业人的通病。

  太平军得双福的“帮助”,地道挖掘更为顺利,到干脆直接在清军眼皮底下开工,与清军城里城外互相对视,偶尔还笑上几声。

  他们笑的是清军死到临头了!

  笑的是守将的愚蠢和无知!

  1月12日,农历腊月初四;黎明,大雾。

  土营士兵将地道挖到武昌文昌门下,掘大洞三个,埋好炸药进行引爆,墙根被炸塌二十余丈。林凤祥亲自挑选的童子兵五十人冲进武昌,将大旗插上了城楼,林凤祥率太平军蜂拥而入,攻下武昌。

  将大旗插上了城楼的少年名叫陈玉成,就是后来的英王。

  武汉是太平军相聚攻打的第三座省城,也是攻下的第一座省城!

十 城里城外
太平军入城了。

  发号施令的依然是东王。

  大家已经习惯了。

  杨秀清颁布诏令:“官兵不留,百姓不伤”。

  不但拒绝接受守军投降,而且打开监狱释放囚犯。

  这些囚犯毫无疑问是清军抓起来的。

  这些囚犯毫无以为 大部分人是确实应该抓的。

  这些囚犯毫无以为的跟从太平军对清军官员士兵进行了复仇。

  武昌百姓极恨常大淳,自发的冲向巡抚衙门。

  可是晚了。

  60岁的巡抚常大淳自杀了。

  但他的家人没有逃脱。

  城内原清廷官员一百余人,除常大淳等人自杀外,包括双福在内,布政使梁星垣和按察使瑞元等高层官员全部战死。

  清算得差不多后,杨秀清下了止杀令,宣布即使官兵也可以投降,这叫“先兵后礼”,但是一定注意…本政策解释权归杨秀清所有。

  他的解释和补充很简单:唯满人不赦。

  “不赦”就是不放过,在太平军眼中“不放过”只有一种处置方式:杀。

  太平军的旗帜在武昌上空迎风飘扬,大旗下耀眼是满城的鲜红。

  武昌虽然攻破,向荣的援军却没有走,还有数万人屯于城外,并且占领了城外的高地,每天向城内张望,让杨秀清时时感到不安。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丢过自行车、摩托车的朋友都知道。

  往往只是上楼5分钟的时间,下楼后车就丢了。

  事后才知道有双眼晶在时刻盯着你得一举一动,已经好几天了;不禁的冒冷汗。

  冒完冷汗后,愤怒就来了!

  就像《三国演义》中“定军山'的故事。

  黄忠和严颜在海拔更高的山顶上,看着下面小山头上夏侯渊的一举一动,包括吃穿住行,甚至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军营食堂做的什么饭都一清二楚。 

  而且还时不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的对夏侯渊的军营指手画脚,做个评论,比方说“今天他喝多了,酒量真差劲”或者“夏侯渊他天气色不好”“军营驻扎的地方风水不好,夏侯渊要倒霉了”等等。

  看到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侯渊会气急败坏、失去理智了,最后兵败身亡了。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真理。

  守城比攻城更辛苦;要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  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二  还的心理素质过硬。

  中国足球队之所以总是输球,甚至还被逆转,就是不具备以上两条。

  杨秀清深知向荣难缠,就派他的克星石达开出城驻扎,构建外围屏障,保卫天王安全,当然东王也就安全了。

  石达开在城外修建了土墙,搭建好炮台,一旦来犯,炮击清军。

  向荣是勇敢的,果然来了。

  向荣兵分三路发动进攻,正面由于有土墙阻挡,又有炮火的威胁,难以前进。和春一路人马绕过石达开的火力,从后掩杀太平军伤亡千余人,迫使石达开率部冲出土城,攻击和春,两军在寒风之中中大战几百回合,胜负难分。

  向荣的目的不是打败石达开,他知道这太难了。

  他就是要和春缠住石达开,使得火炮不能发挥作用 。   

  秦定三则趁机攻击土城,进行偷袭。

  翼王称号不是白封的。

  城内早有准备,一时间万箭齐发,使得清军难以靠近。

  天气确实很冷,既然都无法获胜,就休战吧。

  太平军需要休整补充军需和士兵,向荣则想困住洪秀全,待援军到来,一举消灭。

  进行对峙是双赢的选择。

  有时侯,敌对双方也是可以产生微妙默契的。

十一、历史和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