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山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苗山风云- 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爷爷还有皇帝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司马玮。
司马泰大梦初醒,在京城闻讯受惊而死,贾南风打压皇族而执政,执政又必须笼络各个皇族心里的不安。司马泰对她的政变并没有反抗太多的,所以就封了他的儿子为东海王,这就是排名最后一位的八王之一的司马越。司马泰在身前有军衔也有军职,还有朝政上的职务,那就是政府权力的职务了。太康四年还是晋武帝时期,283年4月中,晋武帝任命陇西王司马泰为尚书右仆射,他的军职已经是前将军。而不到几年后,286年,他又做了散骑常侍,这是党务里面的职称,同时他还被晋升了军职成为镇西将军,因为他要都督关中诸军事,或者叫镇军将军也可以。而他司马泰的军衔,也晋升成为护西校尉。校尉的军衔相当于将军级别的了。
前面说到军衔有些故意混淆的,这就好比把将军称为司令,司令是军职而将军则是军衔,有一段时间里,可能有些人就是不懂司令是军职还是军衔,而将军呢也是一样的,不知道是军衔还是军职。有的时候这军衔和军职的区分重要,有的时候这军衔和军职的区别又不重要,重要不重要要看军情而定。
司马泰后来因病回到京师,不再坐镇地方上了。290年,司马泰回京成为司空,司空是政府行政官职,司徒司空司马,好像就是俗称的三司吧,司马这个姓氏也是从官职而来,司马的官职很悠久的。司马泰任司空,领太子少保,这太子少保大概又是军衔而不是军职。这就到了大婆婆杨艳二婆婆杨芷与丑媳妇贾南风对垒的时候,俗话说丑媳妇最终要见公婆的,这最后一见成了生离死别,司马泰刚刚在贾南风得手之后任命为尚书,大概就是尚书令了,贾南风已经收了汝南王司马亮。司马亮是第一个可怜虫,贾南风利用他与杨骏的矛盾消灭了政敌婆婆满门,这汝南王接着就成了替罪羊,汝南王被杀而不能替罪,贾南风又挑选上了皇帝老公的同父弟弟楚王司马玮。司马泰这长辈对司马玮还比较关心的,说关心因为是互相有来往经常送礼物走动走动,听说司马玮被收捕,他很想去给司马玮求情,可是他不敢去,司马玮死后他也被贾南风给盯上了,自己也就郁闷死了,是不是自杀死的也是说不清楚的。反正这一段媳妇消灭婆婆以后的时间里,秦王也好泰王也好,都是一样奇怪地死了,对外当然由朝廷发布为病死的,属于自然死亡而绝对不许说成是谋杀。
这是接着说在徐州地面上的封王,说原琅琊王后成为赵王的八王之一的司马伦,说彭城王司马权顺带说到他弟弟司马泰,因为司马泰291年死了以后儿子司马越接着给封为东海王,也是徐州地面上的。但是司马越封为徐州地面上的王爷,那是平定吴国以后的事情,要说平定吴国时期,封王徐州地面而对于经营徐州对于打击东吴朝廷的司马家族的王爷,这司马越的东海王封号和晋武帝司马炎时期没有关系。280年,东吴平定,晋武帝司马炎改国号咸宁为太康,咸宁年号用了五年多,因为东吴平定值得庆贺,所以改国号为太康。早在泰始五年既269年那一年,司马炎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卫?都督青州诸军事,而东莞王司马?,任命为镇东大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咸宁三年,东吴即将平定,晋武帝司马炎大肆变动人事,对皇族封号进行改编,这一年是277年8月中改扶风王司马亮为汝南王,改东莞王司马?为琅邪王,改琅邪王司马伦为赵王,等等。四叔改了,远房四爷爷的儿子从四叔也改了。司马?由东莞王改名为琅琊王,也是属于司马炎手上封国到徐州地面上来的,目的都是为了接管原来东吴地面上的人事做准备。司马?是谁呢,他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五爷爷,西晋晋武帝司马炎的五叔。
前后参与徐州地面上的王爷,有司马权、司马伦、司马?、而汝南王司马亮,没有在徐州地面上封号,但是他的封号在277年从雍州到了豫州,也是针对南方的东吴来变动的,豫州汝南郡,毗邻荆州地面,但是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属于河南省,汝南以西的荆州郡县也都是河南的地面。距离长江也就是那么一步之遥,西南下荆州到襄阳以及江夏江陵,东可去淮水徐州一带,东南则顺着长江就是扬州与江州交界的地面。汝南国(郡),位于洞庭湖与鄱阳湖之上的位置,等于是两个大眼睛湖泊上的一个额头正中间。豫州汝南郡东面,属于豫州汝阴郡(国),同为两个眼睛上的额头部分,就在277年的人事变动里,汝阴王司马骏改为扶风王,等于是和司马亮来了一个对调,而司马骏原来的封号是和司马亮265年扶风王的同时封号的。司马亮封国汝南,给将领给骑兵给步兵给水军到了封国,那是权势很大的,看来是晋武帝看着自己的四叔还满意,他在原来的封国扶风国,紧靠雍州咸阳城池的地方,对于经营与氐羌各族的关系并剿抚各路民族还是有些经验,比起自己的弟弟们和儿子们那是资历老得多了,司马懿的家族,各个子弟都是对于军旅事务异常熟稔,有如家常便饭。可是这汝南王司马亮与楚王司马玮各自入朝廷,对于朝廷的权势争夺过于激烈,最终导致朝廷成为皇太后派与皇后派两派大争斗,最后变成了八王之乱。汝南王与楚王两个,也成为宫廷权力争夺的第一批司马家族的牺牲品。不管他汝南王生前有多么辉煌的事迹也没有用,这晋武帝的四叔司马亮,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就与司马懿的重孙子司马玮一起,成为开一代先河的发乱世者,司马懿儿子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炎两代平蜀灭吴的意义,也就被顷刻化为乌有,成为过往烟云。
咸宁三年,汝南王还是镇南大将军,而咸宁四年278年,前征南大将军羊祜病死。古代的江干地区,年年要发大水,这是头痛的事情。西晋朝廷头痛,但是东吴更加头痛,东吴的腐败在于对于治理洪水水患消极对待,这是导致东吴失去民心的重点,而西晋在魏晋以来,对于这一点比东吴做得好,所以民心渐渐地归附于了北方的魏晋。到了咸宁五年末太康元年中,东吴王孙皓请求投降。
徐州地面的封王,在265年还有一位下邳王司马晃,司马晃也是司马懿弟弟们中的后代,他不是司马懿的孙子而只是司马懿弟弟的孙子,与司马权司马泰司马?还有司马越属于司马懿皇室旁支。267年司马晃来到下邳封国,算是在王爷任上没有过多侵扰百姓的,他不是不想,只是不敢而已,因为平定东吴已经是西晋自从司马懿以来就既定的国策,他要是侵扰封国以及徐州地面上的百姓,谁都不会绕过他。因为他比较谨慎,所以得到司马炎的信任,274年要把他调到四川做益州刺史并都督军事,又是一个刺史王爷,可是他更加不敢去益州管理益州宁州的军事,益州劳军给朝廷支援东吴前线那是要劳民伤财的,他害怕自己没有这个号召力也损失不起自己的利益,所以借口生病就拒绝了。不久他被司马炎封为镇东将军,一听说可以管辖青州徐州的军事,这次他愿意了,便回到封国下邳。他与琅琊王司马?等一起,是有过长期的经营徐州的,这几个王爷都是来往于封地与京师之间。到了290年,司马晃回到朝廷,因为京城里的生活更加安逸,在杨太后与贾皇后之间,也是选择了贾后一边,所以他得到贾后的“照顾”,296年元康六年中去世。司马家族的儿孙们到了晋武帝这年头,都有好色的毛病,司马晃好色却缺少生育能力,尽管在京城声色犬马,却没有太多后代来继承王位,最后只能是找到?的皇族来过继给他,通过过继来讨要封号,也是皇族的一大特色,所以封号就多到让人头痛的地步了,不得不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就会发生反对司马家族的事变,最后导致西晋破碎。这司马晃倒是没有饱受八王之乱中藩王所受的苦头,可是他有腐败分子的嫌疑,凡是贾后信任的藩王,大都洗脱不了这个嫌疑的。但是,司马晃在贾后倒台之前数年中去世,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他是如何腐败的,只能是通过石崇斗富这样的事件来推测皇族的奢侈生活了。石崇不过是一个刺史级别的大臣,石崇在贾后倒台后被杀,而司马晃这样的王爷绝对可能是曾经的奢侈榜样,他是王爷,只有石崇这样的官员,皇家的走狗才会学到皇家的榜样,只有刺史学王爷,哪里有王爷学手下的道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平定东吴以后的心态上,司马炎晚年以为自己可以功劳比得上汉武帝了,所以学汉武帝的晚年也是很像的。在太康年间,皇宫和京城里的生活过于奢侈,后宫里生下来的儿子一个接着一个,全国上下都笼罩在天下太平的一片祥瑞之中,这种虚幻的祥瑞,也就是骄傲自满,导致从上而下的腐败,这就是后来无数流民衣食无靠的源头。流民起义直接导致了东晋的灭亡,导致了北方的分裂,北方因为分裂而将战争不断地加在中原大地,中原大地再次成为不能设防的地区,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从古中国的中心区域下降到了成为次要地带,长江流域得到开发,那是因为政治的需要,也是百姓生活的需要。

 
   第二百七十章继续交待(24) '本章字数:3071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22 16:04:07。0'
 
 接受投降的除了各位将军,下邳王司马晃已经进京,彭城王司马权275年就病死了,陇西王当然还在陇西。再就是汝南王,他不想在封地汝南郡内设置府第,大概是觉得汝南郡县太小,容纳不下他这个当朝皇帝的四叔,所以他选择了许昌,毕竟这里是汉末天子的归宿地,这里有象征性的汉家宫殿,汝南王来入主汉家宫殿再好不过,所以他一直呆在这距离京师已经不远的地方。东吴孙皓投降,汝南王怎么能够不趟这个热闹,既热闹又荣耀,于是他拉上琅琊王司马?,在诸位将军的簇拥之下,一块接受了东吴末代国主孙皓的投降。投降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