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家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拯救家庭-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理,他们之间在互动时无须事先声明,完全处于理所当然的状态。但理论上,他们绝不深入接触到对方的生命实质——养育和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手足关系之间也多少存在部分的亲子、两性关系的性质。比如当家中的大人长期不在时,兄长或姐姐也会自然地挑起父母的责任,承担起养育弟弟、妹妹的义务。在两性关系方面,兄妹或姐弟虽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性关系,但他们彼此间都会形成“共存模式”,此模式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寻找配偶时的标准,以及在此标准下产生的手足关系。
  比如一个男孩子如果有和姐姐长期生活的经验,他就有可能把此经验带入寻求配偶的观念中。表现为,他有可能对一位年龄大于他的女孩子产生兴趣,与她相处时,他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往姐弟关系带入其中,以姐姐的标准要求、衡量对方。兄妹关系亦然。但也有例外,就是他们有可能找一位与手足异性完全相反的人。比如妹妹找一位与哥哥性格截然不同的男性作丈夫,那么也许是因为妹妹在与哥哥相处时感到压抑,或无法自主,哥哥在某种意义上更像父亲,于是这个妹妹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弹,其本质用意,也是在潜意识中寻找一个她所希望的哥哥。
  手与足同为身体器官,各司其职,且在运作时协调默契,它们早在出生前就已经过千百次的“磨合培训”,熟练程度非比寻常。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正如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一样,既缺一不可,又相互理解、作用,而打破这一平衡,对身体来说,就意味着残疾。
  对当今大多数的“80后”而言,他们的手足关系便处于“残疾状态”,因为他们基本上从小没有兄弟姐妹间的玩耍,长大后也没有手足间无条件地付出与索取。他们没有为兄弟姐妹负责的机会,甚至连牺牲童真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们往往团队意识淡薄,缺乏协作关系。对他们而言,一切同龄间的关系都是有条件的,自己不必为环境负责,环境也不必为自己负责,个人与环境之间只是交易关系。所以在一些人看来,“80后”,包括“90后”的年轻人没有责任感,没有人情味,非常自我且目中无人。
  让我们把时光推移到20多年前。在一所房子里,有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当他呱呱坠地时,像所有的婴儿一样可爱、纯真。当他长到两三岁时,上了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手中的小玩具,自己也喜欢,想拿来玩,对方不给,于是老师和父母告诉他,他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对方交换。这就是最初的交换意识,于是他了解了平等。回到家里,他拿着小朋友的玩具对父母说,还要用自己的玩具去换新的,但此时的父母已经很累了,他们用各种方法“说服”了孩子。可他是不理解父母那个累的,他只知道,从交换中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喜欢这种交换和分享,可自己没有能力支配这种快乐,于是,他开始感到孤独。

引言(2)
他希望父母和他一起玩,并同他们产生交换和分享关系,然而父母有父母的事,不可能像同龄小朋友那样和他有相同的兴趣。久而久之,他对父母彻底失望了,只要一回到家,他就不得不面对“自己一个人独享玩具”的现状,但他不会去问父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他只是越来越认同现状,他只能孤芳自赏。而当他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交换玩具时,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所以家长往往以客套的语言和情绪传递给他们一种信息:这种交换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礼貌,不低头来要,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因此,他们也从中学会了有条件地付出和索取,这与手足关系中的那种无条件正好相反。于是,小朋友们从小就彼此界限清晰,不会无条件付出。在同龄间,他们不用替对方负责,一切都是一对一的关系。然而在手足关系中,无论兄弟姐妹是几个人,在遇到同一个利益时,他们都会自动地形成一个整体,或去维护家庭完整,或去分享家庭利益。在他们之间,一个苹果可以分成几块来吃,但在独生子女之间,一个苹果往往可以换来一个梨——他们没有机会体会“不用交换就可赢来的分享”,在他们之间,分享的前提一定是不损害自己的利益。
  也因此,他们在利益方面划分得相当明确。也就是说,“我不会给你添麻烦,你也别想占我的便宜”。他们伴随着这种经验成长,而这一点在同学关系中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冲突。带着这种经验他们走出了校门,走入两个非进入不可的集体:两性关系和工作单位。
  在恋爱和婚姻中,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不大可能无条件付出,这便无形中缔造出婚姻的大忌。在单位,他们因缺乏“一个苹果分几块”的观念,常常被长辈、被领导视为自私的人,说他们只顾自己。他们的分享意识,完全奠定于交易之后,这便与在手足关系中长大的领导和长辈们产生差异。在长辈看来,人与人之间不必讲得太清,只要做了,对方自然领情,就算不领情,作为大哥、大姐,也只当迁就了对方一次,只要他们客气些,自己就没有什么损失。可是“80后”,他们从没作过大哥、大姐,更没有机会当弟弟、妹妹,他们不会领“无条件”的情,不会让着别人,也体会不到别人在让着自己。他们的观念中没有什么让不让的,一切最好明确些。对他们而言,含蓄的表达都是在兜圈子。
  可成人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有许多事是说不清或不能直说的。办事时,也常常不可太明确。待人处事,不公平的时候居多,如果总感到自己得不到平衡,便意味着无法融于人际关系。但对失衡心态的承受能力,必须在手足关系中培养,如果面对不了,就不得不回避交往。也因此,许多“80后”或“90后”在一个大集体里总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这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而是源于他们实在没有办法,才不得不选择像小时候一样的状态——一个人在房间里玩。
  所谓义气的“义”,就是无条件地对交情负责。正如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关、张,结义后便成为无条件承担的“铁三角”关系。之后,一切行为均以此为核心,三人彼此互为延伸,拥有的时空被手足之情分享。
  武松为了大哥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不仅丢了饭碗,还吃了官司。如果你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值吗?他只会笑一笑,说你问这个问题毫无道理。也正是因为这个毫无道理,他才会毅然地到梁山聚义,与新的伙伴结盟,形成新的手足关系。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手足关系的无条件,才产生这个“义”。“义”所包含的责任心,正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如果没有桃园结义,没有梁山聚义,便没有合伙打天下的创业精神。
  人与人之间保持的某种关系,必须以同一个利益加以贯穿,特别是在共事时,就更需要名正言顺和万众一心。因此,这个共同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它越表现为物质化,生命力也就越弱,比如金钱关系、酒肉朋友,就远不如故交、知己。也就是说,越在物质上体现为交易的人际关系,就越经不起事件和时间的考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兄弟姐妹中可能会出现一个牺牲者
案例 57
  王先生:我是一个没出息的男人,在家里我地位最低,可我不想总这样。虽然我的收入和职业不如弟弟,可我总想找个机会干出一番成绩,让他们看看我也是一条汉子。
  咨询师:您有一个弟弟,他是干什么的?您的收入和职业怎么不如他?
  王先生:我就这么一个弟弟,他是一家公司的高级主管,而我刚刚下岗。
  咨询师:你们兄弟关系如何?
  王先生:我们的关系一直不错,从小我就总护着他,有时候我挨打也是为了他。唉,为了这个弟弟,值!现在,他有出息了,反过来帮我,有时候还给我钱,我就像被他救济似的。老实说,有时候我挺过意不去的。
  咨询师:父母对你们兄弟二人有没有偏向?
  王先生:我妈对我挺好的,我爸喜欢我弟,因为他学习比我好,我只是听话。我爸平时经常打我,有时候他明知道是弟弟惹的祸,可那也成了我没有照顾好他的罪过。我爸一直看不上我,现在也是,不过这也是事实,我的确没弟弟有本事。
  咨询师:您看过战争片吧。
  王先生:嗯,当然看过,我最爱看打仗的电影了。
  咨询师:那些跑在前面的人,是不是最有可能吃枪子儿?
  王先生:当然了。
  咨询师:他们倒下了,是不是后面的人就能安全一些?
  王先生:是的,前面的人都是敢死队。
  咨询师:所以他们没有机会看到最后的胜利,也没有机会享受胜利果实。
  王先生:是的,他们已经牺牲了。
  咨询师: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牺牲的烈士,哪里会保证其他人的成功?
  王先生:您是说我?
  咨询师:从小,正是您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弟弟的成功。如果不是您处处保护他,处处替他挡子弹,他就不可能那么顺利地走到今天。
  王先生:可我并没牺牲呀?
  咨询师:您当年牺牲的是童真,是弟弟的那种无忧无虑。对一个孩子来说,您牺牲的是天性,是享受安全的条件。这是成长过程中的能量牺牲、精力付出。
  王先生:是吗?可我过去从没这样想过,也就是那么做了。
  咨询师:没有一个孩子会有意去做某事,他们都是无意中完成的,这才是个孩子。因为孩子最真实、直接,他们的一切都围绕着家庭关系,您也不例外。
  王先生:哦,明白了,原来我是一个烈士,他是一个享受胜利果实的幸存者。
  咨询师:家庭系统中,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手足关系中尤为多见,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牺牲,长大后再反过来相互补充。这本来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王先生:可我该怎么办?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