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易中天文集 第十五卷·我山之石 中国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易中天文集 第十五卷·我山之石 中国智慧-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答:对!损人一般都是为了利己,跟承认差别没有必然联系。
  问:而且,主张无差别,也不一定就彼此相爱;主张有差别,也不一定就相互仇恨。他们也可以不恨不爱、不闻不问,老死不相往来嘛!
  答:哈,这正是道家的主张,我们以后再说吧!
  问:显然,兼则爱,别则恨,治乱因于兼别,是说不通的。墨子的逻辑,确实有问题。
  答:但是,他和巫马子的辩论,却是一脚踩痛了儒家的鸡眼。
  除非掉进井里,还得爱有商量
  问:墨子怎么就踩痛了儒家的鸡眼呢?
  答:要害就在巫马子的话──我爱自己,肯定超过爱父母。
  问:不大可能吧?巫马子不是儒家之徒吗,怎么会说这样有违“孝道”的话?
  答:所以冯友兰先生推测,这“大概是墨家对儒家的夸张之词”。
  问:我看也是墨家编出来的。
  答:问题是,不管有没有巫马子这个人,也不论他说了什么,“爱我身于吾亲”这句话,都可以逻辑地推导出来。因为按照儒家的理论,爱是因为亲,亲是因为近。越近就越亲,越亲就越爱。如此说来,最多的爱,岂非该给自己?凭什么爱父母就该超过爱自己,也超过爱一切人呢?又凭什么对父亲的爱,要超过母亲?还有,君主跟我们,即不亲,也不近,凭什么要给他最多的爱?这可没道理。

六 爱,有没有商量(4)
问:那儒家怎么答辩?
  答:没有答辩。孟子只是说,不这样,就不是人。在孟子那里,“不是人”的思想家有两个,一个是主张“兼爱天下”的墨子,一个是主张“一毛不拔”的杨朱。
  问:孟子怎么骂他们?
  答:孟子说,杨朱主张为我,这是“无君”;墨子主张兼爱,这是“无父”。“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必须坚决反击。其中,就包括讲清楚为什么仁爱是对的,兼爱是错的。
  问:孟子怎么讲?
  答:辩论。墨子跟儒家之徒辩,孟子就跟墨家信徒辩。跟孟子辩论的这个墨家信徒,名叫夷之。不过这次辩论,双方没有见面,是托人带话。夷之说,你们儒家不是一再讲,古代的圣人爱护民众就像爱护婴儿吗?可见“爱无差等”。
  问:这话什么意思?
  答:因为婴儿都是一样的。爱民如子,就是把民众看得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成一样的人,这难道不是“爱无差等”,不是“兼爱”吗?
  问:孟子怎么答辩?
  答:孟子说,墨家不过是钻了一个空子。比方说,一个婴儿在地上爬,眼看就要掉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上前去救。墨家以为,这就证明了“爱无差等”,证明了人人都有兼爱之心,其实不是的。
  问:那是什么?
  答: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天性”。只要是人,就会有恻隐之心(请参看《相信无尽的力量》)。因此,只要是人,就不会见死不救。这个时候,处于危险之中的婴儿是谁家的孩子,已经不重要了。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还考虑人与人的差别。
  问:人与人的差别既然是可以不考虑的,为什么还要主张有差别的爱呢?
  答:因为在儒家看来,没有差别,就没有礼义,没有廉耻。比方说,男人和女人,要不要有差别?孟子就认为要。不讲男女之别,那就是禽兽。正因为男女有别,这才必须“授受不亲”。但是,如果嫂子掉进水里了,请问拉不拉她?
  问:当然要拉。
  答:孟子也认为要拉。孟子说,嫂子掉进水里了还不赶快拉一把,那就是畜生(嫂溺不援,是豺狼也)。但是,你能够因为救了嫂子,就说爱嫂子和爱老婆一样吗?你能够因为这回拉了嫂子一把,就从此天天和嫂子牵手,亲密无间吗?
  问:哈!不能。
  答:所以,嫂溺而援之以手,不是“兼爱”,而是“恻隐之心”。也所以,孟子只会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绝对不会说“妻吾妻以及人之妻”。
  问:但是,别人的老婆掉进水里了,还是得赶紧拉一把?
  答:对!这就是儒家所谓“经”与“权”。经,就是经常,也就是原则。权,就是权宜,也就是变通。比方说,原则上必须“男女授受不亲”。但在特殊情况下,该拉还得拉一把。这就叫“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就是儒家的主张。
  问:也就是说,在通常的情况下,还是爱有商量?
  答:是的,除非所有人都掉进了井里,这当然并不可能。所以,儒家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还是要讲有差别的“仁爱”。更何况,在孟子看来,爱有商量,不但是礼义廉耻,也是人之常情。孟子说,墨家的那位信徒夷之,当真相信爱邻居的孩子,能够和爱哥哥的孩子一样吗?不可能吧?
  问:换句话说,兼爱没有可能性?
  答:墨子认为有可能,孟子认为没可能。所以,这场争论结束不了,还会引发新的争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 走东门,进西屋;打左灯,向右转(1)
以利说义,正是墨家高明深刻的地方
  问:兼爱能不能实行,是大问题吗?
  答:是。事实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道德的“如何可能”和“怎样可能”。任何道德,倘若没有可能性,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更何况,“兼爱”是要用来“救市”的。如果不能实行,岂非白说?
  问:但在孟子看来,兼爱根本就不可能?
  答:是啊!对所有人、一切人,都一模一样地爱,怎么可能呢?任何人,爱自己的孩子,总比爱兄弟的孩子要多一些;爱兄弟的孩子,也总是比爱邻居的孩子要多一些。这是每个人的经验就可以证明的,根本就不需要讨论嘛!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很不错了。所以,还是以“亲亲之爱”为出发点的仁爱靠得住。
  问:道德主张,一定要靠得住吗?
  答:当然。请问,道德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规范。如果靠不住,怎么规范?这就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也必须讲人之常情。不讲常理、常情、常识,就没有基础,不能实行。如果强制推行,只能造就伪善。所以孟子有道理。
  问:这么说,墨子是没有道理的?
  答:墨子也有道理。孟子有道理,是因为抓住了道德的可能性。墨子有道理,则在于抓住了道德的超越性。比方说,肚子饿了要吃东西,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但只有再穷再饿,也不取不义之财,不吃嗟来之食,才是道德。同样,在墨子看来,亲爱自己的亲人,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这不是“道德”,而是“本能”。相反,只有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超越了人人都能做到的“亲亲之爱”,实现普天之下人人平等的“博大之爱”──兼爱,才真正达到了道德的境界。这就是墨子的道理。
  问:墨子讲超越性,你说有道理;孟子讲可能性,你说很正确。那我们到底听谁的?
  答:都要听。最好是理想讲兼爱,现实讲仁爱,以兼爱导仁爱,以仁爱行兼爱。这或许是个办法。但应该承认,兼爱是比较困难的。
  问:那么,墨子又打算怎样来实行兼爱呢?
  答:首先是和大家算账。墨子说,现在有人反对兼爱,是因为“不识其利”,也就是认为行兼爱会吃亏。其实不然。兼爱不但不吃亏,还有红利。
  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你帮别人,别人也会帮你(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这怎么会是吃亏?相反,你恨别人,别人也会恨你(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你害别人,别人也会害你(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这才真是亏大发了。所以,“兼相爱”是对的,“别相恶”是错的,因为前者有好处,后者害自己。
  问:这个道理你前面讲过了。
  答:但是讲得还不够。实际上,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是非常宝贵的思想。
  问:为什么重要?
  答:因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赢”的观念。现在,讲“双赢”已经不稀罕了。人与人,国与国,企业与企业,大家都开始讲“双赢”。但在以前,是不怎么讲的。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往往认为,有赢就有输。你赢了,我就输了,怎么可能“双赢”?所以,很多人更喜欢讲的,是你死我活,成王败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问:这是受谁的影响?
  答:法家,尤其是韩非。法家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韩非的方法论,就是“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这个后面还会说到。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 走东门,进西屋;打左灯,向右转(2)
问:墨子的这个思想,又为什么宝贵呢?
  答:因为第一次把道德和功利统一起来了。过去我们总是认为,道德和功利是尖锐对立、泾渭分明的。比方说,见义勇为,就是不计利害;见利忘义,就是不讲道德。因此,讲功利,就一定是不讲道德;讲道德,就一定不能讲功利。
  问:难道不是这样吗?
  答:不完全是。不可否认,道德确实具有超功利性,也必须具有超功利性。因此,舍己救人高尚,损人利己缺德。但是请问,损人利己,损的是别人的什么?利嘛!舍己救人,舍的又是自己的什么?还是利。显然,如果别人没有利,就谈不上“损”。如果别人的利是不受保护的,就没有什么“损不得”。同样,如果自己没有利,或者这利益原本可有可无,舍他一下,也就没什么了不起。可见道德的前提,是承认每个人的“利”。道德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保证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受损失。利之所在,岂非德之本源?
  问:这样说,好像也有道理。
  答:不是也有道理,而是很有道理。事实上,以利说义,恰恰正是墨家比儒家高明的地方,也是墨家比儒家深刻的地方。而且我认为,只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