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零人三部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柒零人三部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跟他“对戏”。哈哈,尽管他比我们小,我们还是很认真的管他叫“靖哥哥”呢。
  那时候的校门口,卖的贴画、歌片最多的就是“蓉儿”的照片,男孩女孩,每个人都有,可能这就是最初的偶像吧。
  一晃到了高中,有段时间电视台下午(通常是我们上自习课的时候)重播这部剧集,于是我们就盘算着利用学校给我们每个高中班配备的电视机再一起重温当年的感觉。掌管电视机柜钥匙的,是一位很正直的同学,利用上课时间,未经老师允许,偷看非教育学习类节目,这要担多大的风险啊……于是,我们就上演了一出“周瑜打黄盖”:一帮同学佯装一起上前起哄,钥匙掌管人假装招架不成,被迫拿出钥匙,几个同学插好前后门,几个同学用报纸糊好所有能被外界看到的窗户……一切就绪,大家排排坐,每个人都瞪大眼睛欣赏。
  在大家期盼已久的蓉儿换掉乞丐服,穿上女儿装出现的那一刻,本来七嘴八舌的教室里竟然一片寂静。这就是那个蓉儿吗?在儿时的记忆里,蓉儿那一刻的出现,在我看来,犹如天女下凡般美丽,而十年之后再见,竟然发现不过如此。是失落吗?我说不好。
  其实蓉儿就和我们童年的许许多多记忆一样,永远美好而珍贵,但只适合收藏在自己的心底深处。我依然珍惜小时候的布娃娃,但不是因为她漂亮,而是因为妈妈为她亲手缝制的小衣服;我依然收藏着过去的老照片和贴画,也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精美,只是闲暇时拿出来看看,心里总会有温馨的感觉;我也许再不会去看老《射雕》了,但脑海里依然有着那个最美丽的蓉儿,和每个人最珍贵、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一样,只要她还能出现在我心里,就足够了。
  

我们都是红色儿童团(1)


  70人的梦永远灿烂青春

  周日,家中已经弹尽粮绝,我闹着要老公一起出门去超市补充粮草,叫了几遍没人应,跑去一看,他坐在那里不错眼珠地看CCTV电影频道的老电影《董存瑞》。我急了,说家里没吃食,你晚上饿死吧。他说:“家里什么都不缺,就缺你的一张立功喜报。”我知道那是牛玉和的台词,于是接了上句,“村里斗倒了地主牛二阎王,家里分了一头牛还有两亩地”。他立刻来了精神,“不偏不向,董存瑞!”
  电影还没演到这儿呢,我们两个反倒开始了。我说,怎么牛玉和家的地主也姓牛呀?他说,那一定是牛家村呗。我干脆走过去,跟他坐在一起,拿起他啃的苹果边吃边看。他说,你别吃,我买的。我想起了《小兵张嘎》,说道:“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要钱,吃你几个臭西瓜怎么了?”
  他指挥着狗来咬我,喊着“阿米尔,冲!”我也不含糊,指着他说,“你当着这么多叔叔阿姨的面吓唬我?!”就这样我们从《冰山上的来客》转到香港的《四海纵横》。于是暂时忘却了家中粮草未济,两人开始狂热地讨论小时候看过的老电影。从中国的说到外国的,从故事片说到动画片。
  我们发现,那时对广大少年儿童普遍产生过威慑和恐怖的电影是香港的《画皮》,小时候的老公被吓得发高烧,我被吓得尿了床。他还曾经被国产电影《黑三角》中的老于太太吓破胆,我也对老于太太黑夜里拿出枪来的镜头记忆犹新。我们依然都记得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他学着德国鬼子问:“这是什么?”我学着吉斯说:“放大机。”然后我们开始唱《桥》里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老公突然发现超人飞行的姿势跟铁臂阿童木一样,都是把左手放在腰间右手高举头顶,我说我的初中班主任长的特象《花仙子》里的老狐狸博其。他说《霹雳舞》出来时候他看了五遍,我说《少林寺》公演的时候,我还偷偷亲了李连杰在《大众电影》中的剧照,那才是我的初吻。
  那时候的生活实在没有现在的孩子们那么丰富,我们没有“仙剑”和“魔兽”,只能一遍一遍重复地看着那些老掉牙的电影和屈指可数的动画,所以大家不仅记住了片中好人的经典台词,连坏人的都能背诵出来。比如老公讨好我的时候会学着《烈火中永生》的国民党特务,“香槟,美酒,美丽的阿兰小姐,来个伦巴”;吵架吵不过我的时候会突然冒出,“审了你三个小时,你,你就骂了三个小时,你这个小娘儿们不简单嘛”。我会恶狠狠地说:“那时,我就发誓永远不会让人拿枪指着我的头。”
  老公比我大三岁,是最后一批红小兵,到了我那一级已经是少年先锋队了。他学习特差老被请家长,他妈和他姐常常按着他,让他爸好好用鞋底抽他屁股。我年年三好学生就是上课特饿,偷偷吃了啃了很多红领巾,有棉的也有绸子的。对了,说到吃,那时候所有男生都会唱“今天好天气,老狼请吃鸡……”,所有女生都会哼哼“我们我们我们猴子,爱吃爱吃爱吃桃子”。
  同时,我们都记得《红孩子》中伪军队长说过的“最香的就是这鸡屁股”。我们还纳闷那里面最漂亮的女孩叫什么妹的怎么最后不演电影了。
  总结了一下,发现大家对吃的镜头和情节念念不忘是因为家中大人都是双职工,很多孩子都脖子上挂个钥匙自己回家弄饭吃。我那时候最拿手的是把前一夜的剩米饭和剩土豆丝炒在一起加酱油和辣酱成为酸辣土豆丝米饭,他最拿手的是把剩馒头切了片沾了鸡蛋后在油里煎一下,弄个鸡蛋馒头片。老公还舔着嘴说片越薄越好,火越小越好,出来的是脆的,比现在的太阳牌锅巴好吃多了。
  说到这儿都馋了,起身去超市掏换粮草,这时电影也放到了总攻前大家争当爆破队长的情节,果然牛玉和念的老婆来信和最后董存瑞接旗的台词跟我们学得一点不差。
  陪了我们近三十年的记忆依然如此完好,虽然很少会为当时的情节感动了,却并不妨碍对童年“单调美好的小幸福”的追忆。经过我和老公的大会一致同意,以后找对象要对得上来台词才能成为情投意合的恋人。
  

我们都是红色儿童团(2)
男的问:“手里拿的什么?”
  女的答:“普希金诗集。”
  

米饭一生(1)
我出生在70年代前期。小时候,全国物资普遍非常缺乏,城市户口所定量供应的大米,成了最宝贵的东西。那时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无论宴席上有多少山珍海味,如果缺了米饭,我仍然会觉得若有所失,如果连续几天都没有吃到米饭,甚至会有点坐立不安的感觉。
  经历过物资困难的我们那代人,对米饭的感情是难以言喻的,那些艰苦的日子确实是宝贵的人生经验,那些岁月的痕迹则让我更懂得珍惜。
  我试着把脑海里面有关米饭的记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的幸福。
  米汤
  那时,很多人喜欢煮饭的时候多搁点水,等水开了以后,根据经验把多出来的水用勺子舀出来。舀出来的水,就叫做“米汤”。
  米汤可以喝,也可以敷脸,算得上是负责做饭的女人们的私房恩物了。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如果母亲奶水不足,是没有牛奶或者奶粉供应的,孩子怎么办呢?当时的母亲们就会用米汤喂养这些饥饿的婴儿;等孩子大一点,就开始喂米糊糊;再大点开始吃粥,最后养到能够吃饭,我们那代人就是那样长大的。
  不过,其实米汤的营养不错,如果哪家的孩子喝奶粉受不了,给孩子喝点米汤吧,孩子就舒服了,这个真的很有效果,而且保证没有副作用呢。
  我就最喜欢喝米汤了。
  砂糖拌饭
  砂糖在我们小时候也是很稀罕的东西,糖果是没有得吃的,偶尔奶奶赏块小冰糖就是我小时候吃到最好的糖了。
  砂糖通常是用来炒菜调味的,而且也确实不够用,平素不可能拿来滥用。
  曾经因为生病,在床上迷迷糊糊地躺着,醒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晚饭时间,家里一点菜都没有了,按理就只能吃白饭。奶奶心痛我,给我加了一勺子砂糖,砂糖和饭拌在一起,吃起来沙沙作响,小孩子觉得特别有趣,嘴巴里面也甜甜的,像是吃了糖果一样,就一直一直地怀念,甚至希望什么时候再病一次,又能有砂糖拌饭吃。
  猪油渣豆瓣酱拌饭
  七十年代的广州,最缺乏的必需品就是花生油,做菜吃,再怎么也要下一点点油星吧,否则人老是觉得饿,菜也不可能好吃。
  花生油的供应每年有定量,谁都没有多余的,所以基本上没有办法多买一点。我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了一家华侨商店,奶奶拿着大姑妈寄回来的侨汇券,和我来来回回地在那里看来看去,全是卖工艺品的,怎么找都没有发现有食油啊,砂糖啊,这样紧缺的必需品,“唉,没有东西吃,要那绣花台布来干吗呢?”我记得这就是奶奶当时说过的话。
  食油实在不够,又想吃怎么办呢?各家各户就省下那一点点配额的猪肉票,要买尽量肥的肥猪肉,炸猪油吃。
  把猪油切成大约3~4厘米的四方块,要下一点点水和引油,才能炸出油来。把肥猪肉里面的油脂尽量地逼出来后,肥猪肉剩下了一些金黄香脆的小小猪油渣,奶奶让我去酱料店里面买上1毛钱的豆瓣酱,和猪油渣拌在一起,就可以放上好几天了。
  那几天里就可以吃到猪油渣豆瓣酱拌饭,又香又脆又有味道,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稀罕的美味。
  前年去澳门玩,去到一个酒楼,卖猪油渣拌米线,把我高兴得要命,又可以回味到猪油渣的味道了。可惜现在的人怕胆固醇高,即使有猪油渣,也是不大敢吃喽。
  鸡油酱油拌饭
  比猪油渣豆瓣酱差一等的拌饭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