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如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亲子如是-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孩子的幼儿教师和父母。
  孩子的幼儿教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度是4%~ 11%。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幼儿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人。他们出类拔萃,各方面的学识都要具备,很不容易才能当上幼儿教师。
  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度是70%~ 80%。父母的影响会到怎样的程度?确切地说,我们见到了一对夫妻,跟他们互动一会儿,我们就已经猜到他们的孩子会培养到哪个方向、什么程度;我们见到了一个小孩子,开始跟他互动,没有见到父母,就猜得到他的父母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孩子互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杯口与回形针(3)
一个成年人,在他的婚姻中的互动品质,以及在职场上与他人互动的品质,也能追溯到童年时代他的父母是怎样影响到他、给了他一个怎样的生存模式。
  因为,绝大多数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接触的第一个男人是我们的父亲,接触的第一个女人是我们的母亲。
  于是,我们的父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交往的第一个男人,我们跟父亲的交往让我们学会了在这个世界上怎么跟男人交往。我们带着我们跟父亲交往的模式去和别的男人交往,于是,我们和父亲交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将来我们跟这个世界上其他的男人怎么交往。
  而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交往的第一个女人,我们跟母亲的交往让我们学会了在这个世界上怎么跟女人交往。我们带着我们跟母亲交往的模式去和别的女人交往,于是,我们和母亲交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跟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女人怎么交往。
  所以,当人们婚姻和事业出现状况的时候,遇到一些婚姻里、工作中的问题,比如夫妻关系、人际相处等困扰,我在帮助他们做辅导的时候,会问到被辅导者和父亲的关系、母亲的关系、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轮回就这样体现出来了。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也并非绝对,而且可以改变,当我们开始去觉察、开始去面对,开始让自己不同,那么,后面的路就已经开始不同。
  所以这又提示我们,重点去关注的是一条自我觉察的道路。不要怨天尤人:“你看,是父母不懂得与我相处,我才不善于与人交往。”要知道,并不是父母怎样就一定会让我怎样,我是可以经由觉察而自我成长的。但是,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往往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同样,小孩子也是家庭里的一面镜子。父母怎样,会全部在孩子身上体现。当一个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状况的时候,80%的情况是这个家庭里父母的关系出现状况和问题了。父母不见得会告诉孩子,但孩子是镜子里的影像。要想改变镜子里的影像,只有照镜子的人改变,镜子影像才会发生改变。
  我所说的这一切意味着,原来,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掌握在我们家长手里。既然如此,悲观的想法是,原来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孩子的问题原来是我们一手造成;乐观的想法是,原来孩子的成长在我手里,我改变、我成长,孩子就会有很大、很大的改变和成长。
  就算一些父母能够清楚地知道孩子是一只能放进四百零二根回形针的杯子,期望自己的孩子发挥出四百零二根的潜能,做父母的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心智,能够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呢?我常问一些父母:你期待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是盆景?他们答道: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参天大树了!可是参天大树有参天大树的培养方法、有参天大树的空间。很多父母却只有把孩子培养成盆景的方法。用培养盆景的方法,最后却期待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孩子郁闷,父母也失望啊!
  我们要好好想一想,什么才是培养参天大树的方法?怎样才能把孩子潜能真正发挥出来呢?
  三、学习做父母
  从发现四百零二根回形针,让我们开始学习做父母。
  很有意思,人的一生中有不少的证书——身份证、护照、汽车驾驶执照、毕业证、结婚证、独生子女证……然而有谁拥有一张“父母证”?至于“合格父母证”、“优秀父母证”,就更加难以想象了。 。 想看书来

杯口与回形针(4)
人的一生中学习很多种知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经济……然而有谁学过“做父母”这门专业知识?至于这个专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就更加可望而不可即。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跟谁、怎么学会的做父母呢?是跟自己的父母、凭着父母怎样教我们,我们就怎样教孩子;我们是凭什么教孩子呢?凭着所谓的经验、感觉、直觉、猜测。
  就比如在杯口与回形针的游戏里,我曾追问在场学员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比回答出放多少根回形针的具体数字更为重要):这些数字是从哪里来?也就是为什么报这个数字而不是那个数字,你依据从哪里来?我也问问读者,刚才你也有答案,说出这个答案时,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看现场中很多父母的说法吧:
  ?凭着感觉。(什么是感觉呢?感觉从哪来?)
  ?直觉。
  ?吉祥数字。(这个答案一经学员的嘴说出,教室里便充满笑声。)
  ?蒙。(这位学员倒是很诚实啊。)
  ?猜测。
  ?经验。(记得哦,在你成为孩子的爸爸妈妈之前,你是没有做过爸爸妈妈。你的经验从哪来?你确认那是科学的吗?)
  ?“水满则溢”的道理。
  ?观察。
  ?科学。(来自于自己的物理常识和经验。)
  我仍不满意,我的问题穷追不舍:可是什么是直觉?你的直觉从哪里来?经验从哪里来?“水满则溢”的观念又从哪里来?……
  有没有发现,我们小到杯子里放多少根回形针的小事,大到教育孩子的大事,当我们遇到没有遇见过的状况和问题时,很多时候都凭着直觉、感觉、猜测、所谓的经验来误打误撞。
  有多少人是真的学过做父母之后再来做父母的呢?不多,大概人群中只有 5%。
  然而,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学习是那样的重要。我们都知道,在一个人整个的成长过程当中,童年时代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人类研究的很多科学家其实早在 100多年以前就已经把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规律研究出来了。6岁之前老天就让我们有机会掌握一生中所有的能力(请看仔细,我说的是有机会)。所以当父母不明白的时候会错过许多天大的成长机会。3岁之前人类大脑的发育已完成一生中的 80%,孩子 3岁之前接受的教育相当于他一生中25年所受的教育。而我们大多数人还在凭借猜测和感觉来摸索。
  那么,把自己的心变得像水一样柔软、接纳,来学习怎样做父母吧!
  四、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愿意,和孩子一起尝试这个实验,你会发现,每一次答案都是不同的,每一次放入回形针的数量都是不同的。
  这给我们多么重要的启示啊——没有一个方法对所有孩子都有效,没有一个方*对孩子永远有效。这次有效,下次不一定,因为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带着灵活和好奇,以及敞开的心去看眼前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索怎样才是最合适的!
  “杯口与回形针”,是游戏、是科学实验,更是一个魔术。请领略它的魔力吧,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变成优秀的魔术师,你们的魔法将把整个世界呈现给你所爱的孩子!
  亲子如是
  1.如果将回形针的数量比作你自己的潜能,你会给自己生命的杯子放多少根?
  2.你相信你自己会成长为培养参天大树的父母吗?
  3.假如你和孩子做这个有趣的实验,猜猜看,你孩子会猜多少根?实际上孩子猜测多少呢?这两个数字间有差距吗?你的感受是什么?
  在一堂与孩子互动的亲子课程中,一位母亲在成长日记里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情:课间休息时,她八岁的儿子跑到茶点桌,一下抓了两大把巧克力往回跑。
   。 想看书来

一分钟的沉默(1)
在一堂与孩子互动的亲子课程中,一位母亲在成长日记里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情:课间休息时,她八岁的儿子跑到茶点桌,一下抓了两大把巧克力往回跑。她的第一反应是面上无光、羞愧、怒火中烧——这孩子太贪吃、没样子、别人看见还以为这孩子缺少家教。要照以往的脾气,她一定会马上大声喝止,让儿子把巧克力放回去。可这一次因为是在上亲子课,她开始尝试让自己作些改变,于是强忍着怒火暂时接受了孩子的行为,没有当时发作。才沉默了一分钟,她却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儿子高兴地跑回来把两把巧克力都分给了周围的学员和小朋友,每个人都向他说谢谢。分完了,孩子才又拿一块给自己。(此节参见思维导图 20。)
  看到这一幕,这位母亲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她转怒为喜,为儿子能替别人着想、有好吃的能先人后己而感到骄傲。她也很懊悔,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她联想到不知是否以前的很多事都和这次一样,由于自己急着作判断,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了事情的部分,而没有看到事情的全局和真相;只看到了孩子的缺点,没看到孩子的意图,而冤枉了孩子、错怪了孩子、误解了孩子。
  那一堂课,母亲学到最多的是“像镜子一样”看待孩子的语言、行为,用心跟随孩子。她得以了解一个浅显的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的现象:当你站在镜子前,镜子不会批判你、不会指责你、不会训斥你、不会作判断说“你的脸很脏”、“你的头发很乱”、“你这样邋遢”、“你站没站相”。镜子只是老老实实地反映出你本来的样子,反映出“你的额头上有一点土”、“你的头发有一绺在眼睛前”、“你的衣服左边第一个扣子系在右边第二个扣眼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