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为纣王惋惜,把纣王变堕落的责任推到苏坦己身上,骂她妖媚君王,坏了政纲。认为纣王之败,是苏坦己媚君淫乐之过。这固然有道理,但并不公平。苏坦己媚君淫乐,却是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她只是一个战利品,一名*,一件工具。媚君淫乐是她为生存所必须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史记》有这样的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九侯贵为三公,其女儿自不同于苏坦己这样的战利品,她心里有出身于贵族的骄傲。因此,玩不了纣王那些有失人的尊严的过分的*,结果就丢了性命,还连累了父亲。如果苏坦己不能淫乐,以她作为他人战利品的身份,连累的恐怕就不仅仅是她自己和父亲,而是整整一族人了。
现今也有人要给纣王翻案,所持论据也并非没有道理。《论语·子张篇》子贡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后人指责纣王的罪过,都不是他曾犯过的,而是后人添油加醋上去的,纣王其实冤枉。
但历史地看,纣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暴君,这案其实翻不动。传说中的许多暴行,也许纣王的确不曾犯过,是后人添油加醋上去。周武王伐纣,指控他的罪过主要是:耽于淫乐、偏听宠妃;重用小人;政治上颠倒黑白;不留心祭祀。
以现代一些人的标准看,纣王的这些恶行,其实算不得什么,但这算不得什么不说明纣王就不是一名暴君,只说明周国的确是一个君子之国,这些不算什么的恶行,在周国人看来,就是严重的政治罪恶。或许也是说明,我们今天有些人,其实比纣王那个时代更堕落。因为,周武王的这些指控,是被他那个时代所有诸侯国所认同,均认为是严重的政治罪行的。
总之,有600多年历史的强大商朝,在纣王手中丢掉。如果他是个庸碌之辈,倒也愿了,是天亡也。但纣王乃一代天骄,有足够的能力把国家治理好,也有条件把商朝建设得更强大。他没能这样做,也难怪后人为之惋惜。
商朝灭亡了。商朝之亡,首先是亡于政德溃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祭天
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驱走了寒气,但人们心里感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不安。因为,谁也不知道,胜利者终将会怎样对待失败者。
周武王发出安民告示,告诉朝歌人放心,他们是仁义之师,他们来,是因为纣王无道失德惹怒了上天,他们是替天行道而来,今纣王已死,罪人受到惩罚,他们不用担心会受到伤害。周国的军队,不是来伤害无辜的。
人们将信将疑,当然,暂时也只能如此相信。况且,纣王耽于淫乐,残害大臣,败亡也是咎由自取。街头上,在已成废虚的碎石上,有些人聚在一起晒太阳。他们原是奴隶,但现在主人不是跑了就是战死,倒是获得了自由。他们聚在一起交流对时局的看法,猜想他们今后的命运。
突然,路上传来一片锣鼓的喧响。是一大队周国联军士兵,他们步伐整齐地向着商王宫的方向走去。在前面的,是手持仪仗罕旗的旗队。随后,是一辆华美的威仪车。车上站着4个人。在前面的一位,手握马鞭,是车夫。车夫背后,是一名身穿白色战袍的中年男子,只见他神色庄严,两手扶着车沿,两眼直视前方。他两旁,左边的一位,手持青铜大钺斧;右边的一位,手持青铜小钺斧。
威仪车在阳光照射下,煜煜生辉。车上;中间的那名男子,阳光照在他白色的战袍上,就仿佛胜利之神伸出了手,在向祝福他,让他显得格外耀眼,路上人们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体身上。他们虽然不认识他,但他们估计,他应该就是战争的胜利者周武王了。他们没有猜错,这位身穿白色战袍,如同太阳般光辉的正是周武王。为他驾车的,是他的六弟叔振铎,在他左边护卫的是四弟周公旦,在右边护卫的是十五弟毕公。跟随在威仪车后面的,是散宜生、太颠、闳夭等大臣,他们骑着马,在两旁护卫。再后,就是各国诸侯的车队,王公大臣及卫队。旗队在商王宫门前停下,然后一字排开,锣鼓声随即曳然而止。
周武王发走下车,神情严肃,体态庄重。他望了眼前略有些破损的巨大宫殿,缓步蹬上殿前台阶,各路诸侯、王公大臣跟随他进入殿内,。卫队迅速跑步散开,把王宫包围起来,以免有闲人进入。
商朝的大祭师尹佚筴早已在宫内恭候,他也是盛装打扮,头顶上插着雪白的羽毛,羽毛高高地直立起来,这样可以让站在远处的人能看得到他。尹佚筴引导周武王走向祭坛,祭坛前,十一弟毛叔郑手捧明水,九弟卫康叔拿着布席,周族宗亲召公姡米疟也燃牢铮W派冢丫诹皆蚬Ш颉
尹佚筴请周武王止步,自己再向前走了两步,然后跪下,伏低身子让头紧贴到地上,连续做了三次,敬拜上天。他站起来,回转身,对着眼前的众人,以缓慢的语调朗声道:
“祭天开始。”
毛叔郑和卫康叔走向周武王。毛叔郑捧着明水让周武王洗手,卫康叔在周武王面前铺开布席,周武王洗过手,接过毛叔郑递来的抹布擦干手,在布席上跪下,像尹佚筴那样伏低身子让头紧贴到地上,连续做了三次。众人随着他,也都跪下来,向上天叩拜。
“殷商最后一个子孙纣,因为殄废先王明德,侮蔑商朝神祇,昏暴商朝百姓,其丑闻,已达天皇上帝,没有道德在行,没有真理在手,触*,惹人怨,商王便为天地世间所唾弃。今西伯侯奉天承命,革除无道,是上天之旨意也。”
尹佚筴说完,周武王又伏低身子让头紧贴到地上,连续做了三次。之后他站起来,接过召公姡Х钏凸吹募牢铮子诩捞成希职呀9吹纳冢诩捞成纤ɡ巍
“我,西伯侯姬发,接上天赋予的使命,革除殷商。受天明命。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追谥姬昌为周文王,追谥季历为周王,追谥古公亶父为周太王,追谥商王子辛为纣王。”
说完,周武王回到布席上,再次叩拜上天。
尹佚筴以他商朝大祭师的身份,向天下万民作证了周朝取代商朝是合法的。
第七章 箕子
周国由一个小诸侯一跃而成为大王朝,疆域急剧扩张。这有光荣的一面,但也引来许多管理问题。首先幅员辽阔,却交通不便,那么,各地如何联系?人口是巨大的财富,但各处地方,人民的生活习性又不相同,如何和谐共处?尤其是殷商遗民,就更是一个大难题。周武王回到营帐,找来周公、召公等人商量,这个问题得要有一个解决办法。
召公出了个点子,建议周武王听听箕子的意见。因为箕子素有贤名,在商朝人中有很高的威信。
“听闻箕子性格倔强,我担心他不愿意给我们建议。”
周武王说。
“但他总不至于选择和我们对抗吧。”
召公说。
这正是周武王所担心的。如果箕子作了这样的选择,对于周朝来说,就会很被动。因为,他并不想伤害贤士,但周朝的威信,又必须要维护。
“关键在于纣王失德无道,他的覆灭是天意所为。”
周公说道。
这应该是个大原则。商朝之所以亡国,不是因为*大,而是因为商朝自己走到邪路上去了,以致*人怨,从而失去治理天下的权力。所以,不管怎么说,请教一下箕子还是很有必要的。
周武王把箕子请到自己的营帐中来,陪同的还有周公,姜太公和召公等大臣。
“请教箕子,从你的角度看,商朝有600年的历史,兵多将广,而最终仍是灭亡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周武王一开腔,就把尖锐地问题提了出来。
“关于这个,我其实没什么可讲。”
箕子说道。并没有回答周武王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根本无法回答的。答案已经在了,还能回答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胜利者的回答才是最标准的回答,其他所有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周武王精明的地方,他想听箕子关于治国的见解,又怕箕子不情愿,就故意提出一个他肯定不会回答的问题,以使他不好意思拒绝回答他想听到回答的另一个问题。
“在我们看来。纣王失德无道,是根本原因。然而,纣王是怎样一步步走到邪路上去的呢?为天下苍生考虑,我们不想重蹈覆辙。因此,极希望能听到您的意见。”
回答这样的问题,对箕子来说,其实很痛苦。因为,当年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纣王提出,希望能把商朝从邪路上拉回到正道时,纣王却拒绝听他的意见。而现在,商朝的敌人在取得辉煌胜利以后,仍要虚心地向他求教,这实在就是天意呀。
“要说不要走到邪路上去,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同意见。治理一个大国,人口众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有不同意见。因为,人的经历不同,见识不同,利益也有不同的时候,意见不同是必然的,意见一致是偶然的,这恐怕就是国家治理的最大问题了。”
“但是,不同的意见,最终还是要转化相同的意志才行,否则,国家就会乱作团乱,成一盘散沙了。”
“是的。是会这样。所以,有为之君,就善于把这偶然转化为必然。”
“哦。但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转化呢?”
周武王期待着箕子说下去。
“听闻在古时,鲧治洪水,采用建坝堵塞的方法,初时似乎有效,却是乱了五行,结果上帝震怒,不畀治国*给鲧,使鲧治国无方,最终被流放。所以,用暴力的办法来压制不同意见,虽然可以取得一时成功,但最终是会被上天所抛弃。而禹就不同,禹是以疏导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