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最富争议人物的是是非非:张国焘的这一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共最富争议人物的是是非非:张国焘的这一生-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恼羞成怒的张觐光到北京劝说儿子。话不投机,又打开了嘴仗,从婚事争到旧风俗,从孔孟遗训争到旧道德,从敬辞用语争到白话文,战线越拉越开,肝火越争越旺。
  性急之下,张国焘脱口而出:“张觐光,你的思想太陈旧、迂腐了!”
  按照礼仪,儿子不能当面叫父亲的名字,要避讳。张国焘平时在宿舍里与同学辩论时,都是直呼其名,习惯成自然。这次辩急了,忘记了这一点。
  “张国焘,你这个逆子!”张觐光气急败坏,狠狠地扇了张国焘一巴掌。
  张国焘捂着红肿的脸,说:“不错,我是一个逆子!我不仅忤逆不孝,我还要向旧社会宣战,以后可能会麻烦缠身。你素来谨言慎行,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我愿与你脱离父子关系,从今以后,你对我的所作所为可以不负任何连带责任!”
  张觐光踉跄而回。张国焘说到做到,从1917年开始,基本上与家庭脱离了关系,过着天涯孤旅的生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四健将(4)
蔡元培有一句话曾经被北大师生视为校训:“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但是,当时丧权辱国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内平静的书桌已经系不住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
  张国焘参加的第一次爱国运动是反日请愿示威。
  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以对德参战为由,与日本政府秘密订立“共同防敌”的军事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日本军队可以在对德作战的名义下,任意进入中国的领土、领海,占用中国的各种设施,中国当局必须与日军合作,提供一切方便条件,日本还有权支配中国军队。
  消息从日本传到国内,爱国学生怒不可遏。5月21日,北京大学、高等师范、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等校学生和少数天津学生代表约2000人,前往新华门总统府请愿。
  这次请愿类似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笼罩在温和的气氛中。大队人马来到总统府后,在新华门肃静等候,派4个代表捧着请愿书,恭恭敬敬地求见总统。总统派秘书出来接请愿书,安抚了两句话,然后全体学生收队回校。
  张国焘走在*队伍里,心里不是滋味:“这算什么?没有人演说,没有标语口号,市民不知道学生们在做什么,这种请愿有什么结果?”他觉得示威*应该像平地卷起的一股风暴,要有气势,要有影响,要有结果。
  这时,天津学生代表中一个叫郭隆真的女生委屈地大哭起来,引起了路人瞩目。
  回到校园,张国焘向请愿活动的组织者提意见:“北京的学生死气沉沉,类似冷血动物,爱国热情不仅比不上留日学生,甚至还不如天津一个中学女生的哭啼有影响。”
  一些进步的学生认为,要引起社会的注意,就要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提出组织团体、发行刊物。8月份,以北大学生为主的学生团体——学生救国会宣告成立。10月,学生救国会决定在北京成立“国民杂志社”。该社的宗旨是:(一)增进国民人格;(二)灌输国民常识;(三)研究学术;(四)提倡国货。
  参加这个杂志社的有一百多人,多数是北大学生,如易克嶷、廖书仓、黄日葵、邓中夏、许德珩、段锡朋等等,张国焘是其中最活跃的要角,担任总务股干事,负责向社员募集经费、编辑出版、组织发行等事务。
  国民杂志社是一个政治思想比较复杂的团体,重要成员之间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分歧较大,经常爆发争论。少数的保守派,主张保存国粹,反对白话文;占半数的调和派,提倡救国,但主张新旧学说并行、东西文化并重;与调和派势均力敌的激进派,主张革命救国,拥护新文化运动。
  由于编辑业务,张国焘接触到北大众多的教授,包括对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
  李大钊与陈独秀是近代中国思想界并驾齐驱的一对“双子星座”,当时在青年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小诗:
  北李南陈,
  两大星辰。
  漫漫长夜,
  吾辈仰承。
  张国焘有幸成为这对思想巨匠和*早期主要领袖的学生。他曾经饶有兴致地比较过两人的异同:
  都以“铁肩挑道义,妙手著文章”自励,都以道德、学识和文章征服了天下。李大钊出生于北京,是近代中国传播*主义的第一人,他的三篇骇世雄文(《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我的*主义观》)引导了包括张国焘在内的一批进步学生选择*主义和俄国革命道路,被称为北李;陈独秀出生于安徽,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旗手,被称为南陈。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四健将(5)
都有突出的前额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李大钊其貌不扬,中等身材有些发福,一张圆脸,上唇有两撇浓浓的胡子,戴一副金丝眼镜,常穿草黄色的夹袍,说起话来慢条斯理。鲁迅说他“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陈独秀相貌出众,身材修长,梭角分明,富有阳刚之气,无论西装革履还是一袭长衫,都显得脱尘出俗、风度翩翩。
  都是一口乡音,经年不变。李大钊的北京官话敦和柔润,不疾不徐,意韵悠长;陈独秀的安庆话尖厉高亢,声如洪钟,只要一开腔,立刻引人注意。
  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都精通外国语言。李大钊知晓英、日两国语言,陈独秀还多一门法语。异国他乡的经历没给李大钊留下任何烙印,陈独秀也只养成了抽雪茄的习惯。
  都性格真挚,善于说理。李大钊说理如文火煮茶,特别注意方式、火候,往往是温语细语,一点就透,讲不通也不心躁。陈独秀与人谈心如白刃临喉,剑抵脑门,讲究逻辑和气势,讲不通时就着急,一着急就骂人,从不管骂得有无道理,人称“火山”。
  都有自己的习惯动作。特别高兴和格外苦恼时,李大钊习惯捋自己浓密的八字胡,从根到胡梢,缓缓地抹过去,优雅而连贯;陈独秀则是用大手猛拍脑门,拍得“啪嚓”“啪嚓”直响。
  都有相互仰慕之心。李大钊把陈独秀视为革命领袖,时刻注意维护他的名望和权威,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从罗网中脱险,可谓是陈独秀的“救命恩人”。陈独秀对比自己小八岁的李大钊十分尊重,视他为世间知己。陈独秀一向恃才自负,遇到李大钊有不同意见时却表现得十分谦虚。
  …………
  这对日月双星对张国焘的影响各有侧重。如果说陈独秀是他政治上的接引者,李大钊则是他精神世界的导师。
  在接触李大钊之前,张国焘接受的西方思想十分庞杂,既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想,又有无政府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他与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区声白和主张反对封建礼教的傅斯年、罗家伦等名流学者经常来往。自从结识李大钊后,他大量地接受*主义思想。
  1919年3月23日,张国焘与邓中夏、廖书仓、康白情、黄日葵、许德珩等人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其宗旨是“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他们组织讲演团到工厂、农村和铁路进行演讲,每个星期分组去访问贫民窟,查询贫民生活情形,附带也做些救济工作。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张国焘了解到下层社会的疾苦,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这为他后来领导学生运动积累了经验。
  1919年的五四运动改变了张国焘的命运,将他推上历史的前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英美为主导的协约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和战胜国之一,中国在会议开始后提出七项要求:废弃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退外国在华的邮政电报机构;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在留欧学生的强烈要求下,中国政府代表还向大会提出了取消“二十一条”的要求。
  全国民众翘首期盼等来的却是噩耗。帝国主义列强根本不把中国当成战胜国,不仅拒绝了中国政府代表的正当要求,而且承认日本夺取的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的合法性,强迫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北京政府外交部长曹汝霖发表声明,准备再一次向列强低头,吞下这枚苦果。。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五四健将(6)
巨大的失望转化为滔*火,北京所有大学的校园像一口口沸腾的油锅,每个角度都发出汩汩的声浪。张国焘后来在*中用一段话描述了当时的心情:“我们充满了失望与愤恨的情绪,美梦*,一致认为:世界上哪里有甚么公理?中国人除奋起救国以外,已别无他途可循。”
  5月3日晚,北京大学三院大礼堂人声鼎沸。全校学生大会在这里举行,到会的还有北京高等师范、高等工业学校等12所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会议先由《京报》社长、北大新闻学讲师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讨论山东问题的经过和目前的形势。接着,张国焘、许德珩、谢绍敏以及其他各校代表夏秀峰等在大会上发言。
  发表讲演的人不少,引人注目的是张国焘和许德珩。张国焘萍乡的土音太重,讲演中反复提到“群众运动”这个词,他把这四个字念成“同顿唔顿”。很多学生听不懂,问:“‘同顿唔顿’是什么意思?”听得懂江西话的人翻译道:“就是群众运动。”这么一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后来同学们给张国焘起了个外号:“同顿唔顿”。
  许德珩吸引人的是口才。他北京官话说得好,嗓门大,声音高,富有激情,讲到愤怒处,舌绽春雷,声如洪钟,震得听众耳朵嗡嗡直响。师生赠他一个外号,叫“许大炮”。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11时,最后通过四项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