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孙子兵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孙子兵法-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

  “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连刘邦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如项羽,要想争夺天下,可谓信心不足啊!韩信对刘邦的一番精辟论述,可以说“强弱”“胜负”就已经摆到桌面上了。项羽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背信弃义、凶狠残暴、尽失民心,无论如何貌似强大,也不过是个“纸老虎”。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节:将听吾计 用之必胜
第二节:将听吾计 用之必胜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笔者字面理解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深入分析、探索:“道”、“天”、“地”、“将”、“法”这五种事物要素的真正内在涵义,用这五种要素来验证计谋的可行性,指导计谋的实施。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道”就是上下有相同的意愿,可以同生死共患难,这样就不会带来危险;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就是阴阳、寒暑、四季变迁;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就是远近、险易、广狭、生死;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就是智慧、信义、仁慈、勇敢、严格;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就是军队建制、各级领导职责、各类物质筹备。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以上五者,为将者不能不明白,明白的人可以打胜仗,不明白的人打不了胜仗。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以通过实践证明:领袖谁得人心?将领谁有才能?谁得天时地利?法令谁可以令行禁止?士卒谁严格训练?谁赏罚可以分明?观察这些就可以判断胜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

  为将者,谁按照这些办法去执行的,大胆启用他必然得胜,留用他提拔他;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为将者,谁不按照这些办法去执行的,启用他必然失败,要赶快驱逐他。

  笔者感悟

  孙子阐述了指导军队打仗的五个重要要素。

  第一个要素“道”:就是一切要依照规律行事,要做好军队的思想工作,使得军官和士兵都有相同的意愿,使得他们可以同生死共患难,使得军队上下士气高涨,有一支这样的军队,国家还会有危险吗?

  第二个要素“天”:就是“天时”,具体指的是天气阴阳变化,气候条件,春夏秋冬四季变迁。

  第三个要素“地”:就是地理条件,诸如:距离远近、地形险易、幅员广狭、地形是否事关生死等。

  第四个要素“将”:就是指挥军队的人,他是否有智慧?他是否讲信义?他是否有仁慈之心?他是否勇敢机智?他是否治军严格?

  第五个要素“法”:就是治理军队要有要领,诸如:军队建制是否合理?各级领导职责是否明确?各类军需物质是否筹备齐全?

  对于国家来说,指挥军队的上将,以上五个要素必须弄明白,把这五个要素都弄明白了,就可以打胜仗。五个要素任意一项没有弄明白,都打不了胜仗。

  孙子给我们指明了一种判断胜负的方法:判断最高领导者是否得人心,判断将领究竟有多大才干,判断是否得天时地利,判断法令的执行情况,判断士卒的训练情况,判断赏罚是否分明。观察这些就可以判断胜负了。

  有了上面这些判断胜负的方法,就为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依据。谁按照这些办法去执行的,就可以大胆启用他提拔他,他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谁不按照这些办法去执行的,就不要启用他,如果启用他必然会导致失败。

  近代中国历史的屈辱,使得我们的工业水平落后了,出现了企业管理的空缺,于是我们开始了艰苦的学习和探索。

  其实,孙子的治军之道完全可以引申到企业管理中来。用“道”、“天”、“地”、“将”、“法”这五种要素来治理企业,企业也可以像军队一样治理得井井有条。

  所谓“道”:就是一切要依照规律行事,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使得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有相同的意愿,使得他们可以同心协力,使得企业全员士气高涨,有一支员工队伍,企业还会搞不好吗?

  所谓“天”:就是企业产品要符合市场需求,企业要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始终使产品在市场上有良好的竞争力。

  所谓“地”:就是地理条件,企业要确保充足而低成本的物质供应,企业要确保快捷而低成本的产品物流通道,企业要确保产品销售的口岸优势,企业要确保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所谓“将”:就是企业要有得力的各级领导,他们是否有智慧?他们是否讲信义?他们是否有仁慈之心?他们是否果敢机智?他们是否管理严格?

  所谓“法”:就是治理企业要有要领,诸如:企业建制是否合理?各级领导职责是否明确?各类物质是否筹备充足?

  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都应该明白,如果一个企业做好了上述五个企业管理要素的话,这个企业还能管不好吗?

粟裕苏中七战七捷
粟裕苏中七战七捷

  1946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在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大举向我解放区进攻的严重时刻,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指挥所部,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与国民党打了七仗,连战连捷。

  苏中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进攻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是12万人马,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仅3万余人,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余人!

  在数倍强敌进攻中,粟裕以超人的智慧和胆量,创造出惊人的战场奇迹,一代名将永垂青史!

  这年6月中旬,*中央判断:“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中央军委主席毛主席等人于6月22日设想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刘伯承、*率主力出击陇海、豫东,相机占领开封;陈毅率主力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相机占领徐州;粟裕、谭震林率主力出击淮南,配合陈毅占领蚌浦铁路线,歼灭该地之敌。这个战略计划的主旨是:敌人向我进攻,我也向敌进攻,到外线作战,气魄相当大!

  粟裕善于动脑,从不机械执行上级指示。他从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在近20年的战火硝烟中,一直战斗在最紧张最危险的第一线。粟裕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掌握敌我情况,全面分析战场形势,巨细兼顾,既“微”且“宏”。华中野战军,是在内战作战还是到外线出击,是在苏中歼敌还是到淮南歼敌,他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粟裕认为苏中地富粮丰,人口众多,又是老根据地,支援战争潜力巨大;如在淮南作战,不仅粮草需苏中供给,支前民工也需苏中补给。综观全局,还是在苏中内线作战最为有利。

  6月27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陈毅,建议华中野战军主力暂缓兵出淮南,留在苏中作战。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建议,因为中央军委方针已定。最高统帅部让他去淮南打,他要在苏中打,最高统帅部让他向外线出击,他要在内线歼敌。提出这种建议,是需要超人的睿智和勇气的!

  电报发出后,中央军委未立即答复,为了加重自己建议的分量,粟裕从海安长途跋涉到淮安,与华中分局、华中军区领导人张鼎丞(华中军区司令员)、邓子恢(华中分局书记、华中军区政治委员)、谭震林(时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等共商,详细陈述自己的意见,得到他们同意后,四人联名致电中央和陈毅,再次表达华中野战军留在苏中作战的建议。

  党内的*气氛很浓,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认真研究粟裕的建议,认为这个建议很有道理,同意粟裕所部主力先在内线打。得到中央批准后,粟裕精心指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七战皆捷。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报,向各战区推广七战七捷宝贵经验,确定战争初期各部队利用解放区的有利条件,先在内线歼敌。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部署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率12万大军进攻苏中解放区的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