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强眼中的英超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颜强眼中的英超帝国-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锲志憷植緾EO等等。不过大卫信守着叔祖父的商业哲学,对股市兴趣不大,宁可亲自操控俱乐部,万不得已的时候亲自掏钱,也不让俱乐部上市融资。他也希望利物浦在他之后,能“留在安全的手中”,不希望在一个公共市场上,红军俱乐部伟大的名声变成资本猎杀的对象。在九十年代,摩尔斯家族的财富仍然排名全英前30位,他们并不需要通过上市来增加俱乐部价值,因为摩尔斯家族实在是太过富有了。
  即便如此,到了2003年秋天,来自曼联商业帝国的压力,以及跨海来袭的阿布拉莫维奇给切尔西提供的无底钱袋,都让大卫?摩尔斯感觉到了经营利物浦的困难。要让利物浦恢复昔日霸主地位,他必须像曼联和切尔西那样去砸钱。随后两年,大卫?摩尔斯逐渐有了出售手中51%利物浦股份的动意。他绝不愿意将“家族企业”交到一个像彼得?约翰逊这样的人手中,不过大卫突然发现,在利物浦这样一个文化特殊、经济在全英相对落后的城市里,他的经济实力已经无法让红军和切尔西曼联形成平等对抗,2006年夏天发生的一桩转会案,彻底打击了大卫?摩尔斯固守利物浦俱乐部的信心:
  主教练贝尼特斯和CEO里克?帕里的矛盾日益严重,尤其集中在球员交易主导权上。帕里想采用许多欧洲大陆俱乐部的模式,给贝尼特斯划分的权限更属于“足球主教练”,而不让西班牙人拥有此前达格利什、霍利尔等人拥有的“足球经理”权力。因此在转会事宜上,他基本剥夺了贝尼特斯话语权,同时更因为俱乐部财政捉襟见肘,帕里不可能给予贝尼特斯充分的预算,去让他补强利物浦阵容。
  此时贝尼特斯看中了荷兰前锋库伊特,费耶诺德要价1050万英镑,这样的价码对一个全能前锋而言并不离谱,但帕里折腾了两个月也找不齐资金来完成这桩转会。气急败坏的贝尼特斯直接把状告到了主席摩尔斯跟前,摩尔斯无可奈何,自己掏出800万英镑,作为“应急借贷”款项支援了俱乐部一把,利物浦这才完成库伊特的收购。
  正是因为贝尼特斯这次告状,向来高高在上的摩尔斯才算真正了解到红军经营的惨淡。他自知财力有限,尤其和切尔西、曼联相比。利物浦不但在地缘经济上无法对撼伦敦和曼彻斯特的俱乐部,哪怕在现时经营上也已完全落伍——阿森纳全新的6万人酋长球场即将启动,利物浦的新球场计划却还在梦想之中。大卫?摩尔斯无可奈何,只能选择退出。
  他倒是想“唯贤者得之”,然而资本汹涌而来,哪里有什么忠奸之分?
  

美国牛仔,胖头陀和瘦头陀
2007年春天,传闻中打利物浦主意超过一年半的两个美国人驾临安菲尔德。他们观看的第一场现场比赛,是利物浦冠军杯主场输给巴塞罗那,不过0比1的输球,利物浦仍然凭借客场进球多出线。两个美国人看到人声鼎沸的安菲尔德,尤其是对他俩到来热情高涨的不行的Kop看台,以为自己置身足球天堂。
  两人联袂而来,事非偶然。因为他俩联手,从大卫?摩尔斯全盘收购掉利物浦的股份。利物浦和曼联一样,变成了美国财团控制的公司。
  谁能想象到,不到半年时间,吉列和希克斯居然成了死对头。红军高层四分五裂。
  乔治?吉列是个身材矮小的人,一张笑脸,语调轻柔,怎么看都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美国大叔。
  他跟五大三粗、满脸横眉立目的汤姆?希克斯站在一块,乍一看恐怕觉得像是《鹿鼎记》里的瘦头陀胖头陀。只是这两个人自从合资把利物浦盘下来之后,就再没有并肩站在一起过。
  吉列是个做职业体育营销发家的富翁,旗下拥有NHL的蒙特利尔加拿大人队,在美国最大的NASCAR也拥有自己的车队。他的个人财富被估值为11亿美元——当然,这是次贷危机爆发前数据。吉列最早从投资一些小型地方电视台开始介入媒体产业,到八十年代,吉列逐渐拥有了一个媒体产业链,从电视台到报纸杂志,这时他意识到,职业体育将成为推动这个媒体产业发展的内容源泉。于是从收购一些休闲度假体育场所开始,吉列逐渐成为职业体育营销者,并以此闻名。只是吉列大部分职业体育营销,都集中在滑雪业,媒体生意也差不多退出。他通过经营食品获取过一些利润,但主要经营范围都是体育业内。
  希克斯,用吉列的话来说,是一个“典型的得克萨斯人”。深眼如鹰,鼻梁陡峭,你很容易感觉出这是个怎样性格的人。和完全白手起家的体育营销圈内人吉列不同,希克斯出身南方富贵之家,自己又是做公司并购生意发财的。八十年代中期,希克斯和搭档哈斯组合过一个“希克斯&哈斯”投资公司,在1988年他们完成拆并“胡椒博士”()和“七喜”(7 Up)这两个顶级软饮料品牌案例,并且重新包装再次销售。一年时间他俩就将这两个品牌从8000万美元生意,改造包装成了13亿美元的大买卖。希克斯从此在投资市场上一炮而红。希克斯的个人财富,被估值为13亿美元——当然,这也是次贷危机前。
  或许吉列对他这位曾经朋友的描述很准确,“他是一个典型的得克萨斯人”,你不难从这句话里听出美国社会至今在南北观念上的隐性对立。一个在北方威斯康星成长起来的营销商人,和一个在南方投资市场上大发横财的投资商人,要成为长久合作伙伴确实太难了。他们对职业体育市场有着不同的观念,更要命的是,他们为人处世的风格,更有着天壤之别。
  希克斯是个眼光精明的投资者,但的确有“得克萨斯人”典型的顽固、主观甚至强横。吉列嗅觉灵敏、人脉广博、长袖善舞,可他的资本力量不如希克斯。当吉列在2005年就发现利物浦是职业体育市场上一块百年难遇的肥肉,尤其当他从伦敦金融城朋友那儿听说,迪拜投资集团对于利物浦的市场估价一直心存疑惑时,吉列知道自己一生的投资机会出现了。
  但他无法独立承担这次利物浦收购。他财力不及格雷泽家族,他在投资市场口碑也不够好,九十年代初期经营滑雪度假场地时发生过的垃圾股票发行官司,至今仍让他在华尔街行走不畅。吉列不惜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搭档来完成这次收购。
  于是他找到了希克斯。胖瘦头陀一拍即合。
  随即又一拍两散。因为收购在2007年2月初完成,两人各自拥有利物浦50%股份,以亿英镑(当时合美元亿)收购该俱乐部,并承担该俱乐部4480万英镑债务后,谁来主导俱乐部未来发展,成了两个头陀间南北战争的新主题。吉列想要赶紧融资建造新球场,扩大利物浦未来盈利能力;希克斯想要提升一队竞争力,尽快夺取联赛冠军。
  奇怪的利物浦新董事会出现了:刚卖掉所有股份的大卫?摩尔斯仍然是董事会主席,当然这只是名誉位置。CEO里克?帕里留任,他是英超联赛创立时的第一任英超CEO,履历和理念与吉列相同。吉列和希克斯,又各自把自己儿子也带进董事会。当贝尼特斯和帕里矛盾不可开交时,两个头陀间的俱乐部经营理念已是泾渭分明。希克斯当然支持贝尼特斯——一个内部分裂的俱乐部完全成型。
  

分裂的红军
权力的斗争,在美国人控股安菲尔德后就没有消停过。不间断的合纵连横,无休止的党同伐异,让一个传统俱乐部变成了政治舞台。就算精于算计的贝尼特斯能给利物浦带来久违的联赛冠军——2008—09赛季他们算是一路紧追曼联不舍,联赛成绩有了起色,如此的资本格局,能改变利物浦二十年起伏跌宕的命运吗?对红军球迷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怎样才能重新压制住同样被美国人掌控,可是四年来却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红魔曼联?
  两个美国老板的对立,让安菲尔德至少分离出两大派系,在执行层面直接管理俱乐部一线事务的两个最重要人物,同样也是这场旷日持久权力斗争的中心人物:汤姆?希克斯和主教练贝尼特斯结成一派,乔治?吉列和俱乐部CEO里克?帕里有着攻守同盟。
  不论科威特财团的收购兴趣,抑或其他潜在买家是否介入,这样的鲜明对立格局是无法延续下去的,因为权力对峙不可能形成良性平衡。总有一方会要退出。
  当利物浦联赛冠军争夺陷入泥潭、队长杰拉德不得不面对场外官司时,俱乐部高层矛盾也在直接影响着一队战斗力。贝尼特斯和俱乐部续约问题拖延了半年还毫无进展,贝尼特斯公然抱怨,认为自己无法续约,间接导致了俱乐部无法和阿格这样重要球员的续约,造成球队内部不稳定。吉列和帕里的资方一边,则认为给贝尼特斯的续约合同早已开出,只是贝尼特斯自己强烈要求揽权,一定要从帕里手中将球员交易权力抢走,并且要把这种权力分划描述写进新合同,这才造成了主教练连带阿格们无法迅速续约的局面。
  还有分析者认为,罗伊?基恩之所以成为了2030万英镑的“大浪费”,俱乐部权力斗争也起到了坏作用。就像穆里尼奥说过,“一个好球员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坏球员”,在利物浦本赛季前35场比赛,基恩只踢满了5场。刚找到感觉,搭档托雷斯受伤;再度开始进球,又在联赛大胜纽卡的比赛里被束之高阁。贝尼特斯如果看不上基恩,他不可能接受基恩2030万英镑的身价,只是不少证据指出,CEO在引进基恩时热情充沛,对于贝尼特斯更想得到的巴里却心不在焉——贝尼特斯并没有完全按照状态来合理使用基恩!
  身为利物浦球迷的基恩,在安菲尔德郁闷至极地呆了半年,又在2009年年初转会窗口被热刺低价买回,贝尼特斯闹了个大笑话。
  只是谁是这场政治游戏里的最该走的人?
  里克?帕里当然被指责更多,因为他的作用和影响力球迷不容易看见,每当拉法?贝尼特斯帅位危急时,安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