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穿残汉txt》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凤穿残汉txt-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ㄐШ菏叶矗坑钟卸嗌偈浅遄挪懿俚耐矗空飧鑫侍饪峙虏懿偌然卮鸩怀觯膊淮蛩闳タ悸恰H缃裢饨缍圆懿俚闹室缮涫且焕烁吖焕耍嗡参薹ǚ穸ㄆ涠院菏伊⑾碌墓āV劣谲鲝救烁谴右豢季徒懿偈幼髁酥行撕菏业奈ㄒ幌MK韵乱豢蹋鲝底园聪铝诵闹械牟话玻欢爻懿俟笆值篮亍!肮藏┫唷!

    曹操回过头看了一眼荀彧,突然沉声探问道,"文若可还气孤在邺城开科取士?"

    荀彧胸口略微一紧,继而艰涩地开口道,"开科取士乃国之大事,于情于理都该在许都进行。"

    "而后让天下士子拜谢天子?"曹操冷哼道。

    "天下士子来此,不为天子乎?"荀彧扬起头直视曹操反问道。曹操却毫不退缩地瞪着荀彧默不作声。双方就这么梗着脖子对视了半晌。终于。荀彧长叹了一声,冲着曹操苦笑道,"不过是几个士子,主公何至于此!"

    听出荀彧话里带话的曹操长眉一竖,反问道,"此话怎讲?"

    荀彧直起腰,指着城楼底下应考的士子,侃侃而谈道。"开科取士虽在士林造起不小声势,然来邺城应考者多为有才无名的年轻士子。真正名满天下的贤士,绝不会来此自贬身价。"

    "依文若之见,邺城此番开科取士难获名士?"曹操嘴里询问着荀彧,眼里神色却如千年寒潭一般降到了冰点。他当然也知道前来应考的士子大多是出身贫寒的年轻学子。可这又怎样!他曹操向来唯才是举。荀彧若以为凭这理由就能将考场改回许都。那荀文若就太小看他曹操了。

    荀彧当然感受到了曹操的怒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倒是朗声直言道,"彧以为开科取士之精髓不在招贤纳士,而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荀彧的最后一句话犹如一阵春风吹化了曹操眼中的寒冰。一瞬间曹操觉得他与荀彧又回到了十年前,回到了那段抵足而眠共商大事的日子。这才是孤的文若,处处为孤着想的文若。

    "好!好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若不愧为吾之子房!"

    曹操兴奋地抚掌大笑,荀彧则谦逊地颔首一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非是荀彧的灵光一闪,而是他深入研究东莱科举之后得出的成果。至于选择在这时候提出这一观点,一来是希望曹操能悬崖勒马不要再削汉室的颜面。二来则是曹操之前在河北清理兼并打击豪强,将北地的世家名门、豪强土霸得罪了个遍。诚然在曹操高举的屠刀下这些家族都选择了臣服,但荀彧却知晓这种臣服只是暂时的隐忍。眼下的隐忍时间越长,往后的反扑也越疯狂。至少在荀彧的印象之中从古至今还没有那个人在得罪了天下世家还能得善果。所以眼下的曹操急需一个政治契机来弥补其与世家之间的裂痕。借开科取士之机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号,既安抚了世家,又能拉拢正在兴起的寒门。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天下士林之中达成共识,身为丞相的曹操就能以士大夫之首的身份名正言顺地与天子共治天下。

    荀彧相信以曹操的才智必定能看出这句口号背后蕴藏的巨大政治利益。而此刻的曹操也确如荀彧预计的那般对"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赞叹不已。然而正当荀彧打算趁势进一步规劝曹操将考场改回许都之时,忽听身后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就见一个年约三十的消瘦男子快步上前向曹操抱拳禀报道,“禀主公,许都密报。”

    这个面色阴沉的男子乃是曹操帐下的校事赵达,专职监视百官、缉拿乱党。他的突然出现让荀彧心头萌生起了一股莫名的不安。毕竟最近一年来,只要赵达出现在曹操面前,就必会有朝臣被革职抄家,甚至人头落地。面对此刻突然出现的赵达,荀彧不禁在心中暗自揣测这一次又会是谁遭难。

    另一头曹操已经接过了赵达手中的密报。在快速阅览了一遍密报的内容后,曹操脸上的得意之情逐渐凝固,并最终化为了一阵寒彻心扉的冷笑,"文若,看来天子更乐意孤在邺城开科取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剧场:

    小蔡:啊咧!文若先生难道也是穿越来的!?竟然知道八百多年后的台词!+_+

    cc:口胡,孤家文若多了一个共字,霸气侧漏合孤口味。哇哈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二十八节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或许除了曹操、荀彧、赵达三人,无人知晓许都的密报上究竟写了什么,但那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却在第一时间传遍了整个中原。此话一出有人拍案叫绝,有人后知后觉。只有蔡吉知晓这句话本该是由八百年后北宋的名臣文彦博提出。

    所以在得知荀彧向曹操进言要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后,蔡吉五味俱杂地赞了一句,"荀文若真不愧为王佐之才!"

    蔡吉的赞叹引起了在场田丰、崔琰等人的共鸣。诚然田丰素来自视甚高,却也不得不承认荀彧的这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确实是神来之笔。而目前正负责科举事宜的崔琰更是懊恼地向蔡吉拱手请罪道,"臣等未能洞悉开科取士之精髓,实在有违背主上重托。"

    蔡吉哪儿会为这种事怪罪崔琰等人,连忙摆手道,"季珪先生无需自责。孤首创开科取士,亦未能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今又怎会因此责怪诸君。"

    郭嘉敏锐地从蔡吉的只言片语中听出了些许弦外之音,于是抱拳问道,"主上不曾想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蔡吉沉吟了片刻,斟酌道,"不瞒诸君,孤确曾想过此事,但不及荀文若这般思路清晰。更何况以孤之身份也不适合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蔡吉的这番回答可谓半真半假。以她的身份确实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理直气壮地借天子的名义宣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相比历史上文彦博的"与士大夫治天下",荀彧在给曹操的进言之中多了一个"共"字。这个"共"字不仅带着咄咄逼人的气势,更让蔡吉难以效仿。毕竟她现在还是汉臣,以汉臣的身份宣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在政治上几乎等同叛汉自立。不过真正让蔡吉错过这句政治主张的却并非是她的汉臣身份,而是"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后半句"非与百姓治天下"。

    宋代熙宁四年(1091年)三月戊子,宋神宗在资政殿召对二府大臣议事,三朝元老、枢密使文彦博对神宗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的回答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宋代关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著名对话,蔡吉早在前一世时就已耳熟能详。撇开两宋相权意图制衡皇权的历史背景,文彦博的一席话无疑是道出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本质。

    当权者的天下,不见得是百姓的天下;当权者的利益,不见得是百姓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王朝越是弊病丛生的时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越是尖锐。君王要消除弊病维持统治就必须要在两者之间做选择。而在短期看来前者往往更能让帝王投鼠忌器。所以文彦博敢在宋帝面前坦言"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而从长期看来百姓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基石。至于后世的国民党统治后期;却是连士大夫阶级也被通货膨胀搞得一贫如洗,结果当然是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如今的汉末士大夫还只是一个新兴的阶级,远不及贵族世家来得天怒人怨。但蔡吉却知一但士大夫阶级借助科举登上历史舞台。便会迅速取代贵族成为新世家。而新世家在历次民族危亡中表现出的节操却远不如旧世家。既借助士大夫的力量逐鹿天下,又担心这股力量有朝一日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这种对历史走向的了解令蔡吉内心产生了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她错过了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时机。

    不过蔡吉并不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知在场的幕僚。因为无论是田丰、崔琰,还是郭嘉、贾诩,都可以划归为士大夫阶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蔡吉和八百多年后的宋神宗一样是在仰仗士大夫阶层来治天下。区别仅在于这股势力在汉末尚未成熟,而在北宋则已根深蒂固。这并不是说蔡吉在怀疑麾下谋士的忠诚,而是有些事一旦说出口,就会在君臣之间埋下猜忌的种子。

    在场的幕僚并不知晓短短一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带起了蔡吉心中诸多矛盾。但大多数人都接受了她的解释。唯有郭嘉暗暗观察到刚才蔡吉的眼中闪过了一丝犹豫。但他并没有当众点穿。而是轻咳一声将话题转回了科举本身,"主上,曹丞相已将邺城初试定在来年二月,龙口初试可需延后?"

    郭嘉的进言倒是提醒了蔡吉,邺城科举在名义上好歹也是全国性海选。龙口若赶在邺城之前开考难免会被人诟病为与朝廷争夺贤士。因此蔡吉当即便点头决断道,"那就将初试延后至来年三月。"

    蔡吉素手一挥,令诸多前来应考的士子不得不留在龙口过年。孙权便是其中之一。掐指算来孙权以孙亚夫的身份在龙口求学已三个月有余。这期间孙权每日准时前往讲武堂向徐岳学习杂学。闲暇时或是去尊经阁帮忙抄书,或是在工房打下手。有生以来孙权第一次发现原来做学问也能如此有趣。而开朗的性格也让他在龙口结识了不少来自青、徐、冀州的年轻士子。所以这会儿的孙权丝毫不介意在龙口多逗留数月。

    只是孙权固然是在龙口乐不思"吴",陪他一同来考察的鲁肃却并不想在东莱多做停留。这不,眼见孙权一副打算在龙口过年的架式,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