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的马太效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我提升的马太效应-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马太效应所描述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差距上,而且存在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超级巨星和新兴专业的顶尖人物获得天文数字般的薪金,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上涨。电影导演史蒂芬?斯匹尔伯格,1994年赚进了亿美元。加梅(JosephJamie)这位收入最高的律师,其酬劳为9000万美元。而众多拥有同样才干的电影导演和律师,往往只能赚到这些额度的极小部分。
  ——一个成熟的市场往往被市场占有率第一、第二的企业所主宰,大多数公司都很难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比如美国汽车市场,通用和福特双雄并立,稳定的业绩和利润能够保证其生存不出现问题,而排名第三的克莱斯勒就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虽然艾科卡一度给这个公司带来辉煌,但终究还是“人算不如天算”,几经沉浮之后,终于被奔驰公司收购。
  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所以说,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马太效应给人们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则。
  赢家通吃与80/20法则
  与马太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另一个法则——80/20法则。
  1897年,在所从事的经济学研究中,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的财富都流向少数人手里。
  对于现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他还发现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实:
  其一,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该族群所享有的总收入或财富之间,有一项数学关系;
  其二,这也是帕累托真正兴奋的发现——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
  帕累托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的国家都见到了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管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同时代的其他国家,他发现相同的现象会一再出现,而且有数学上的准确比例。
  最终,帕累托从自己的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那么可以预测,10%的人拥有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的。在这里,重点不是百分比,而在于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可预测的事实。
  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如此(就统计来说,精确的80/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这一法则意味着赢家永远只能是少数人,赢家与输家之间,常常从开始的细微差距,发展为赢家通吃的结果。
  现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赢家通吃是怎么回事。从个人到企业组织,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社会和经济生活就如同一场长跑比赛,失败者永远多于胜利者——只有一个人能赢得冠军,否则就不称其为比赛了。
  此外,我们常常还能注意到关于马太效应的其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赢家的优势并不显著。
  有一匹著名的赛马,在其竞赛生涯中曾赢过多次大奖,为主人获得了数千万元奖金,其所有参赛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个小时,但其转售的价格却比其他赛马高出100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马太效应无处不在(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它比其他赛马的速度快上100倍吗?
  不是,它只是比其他赛马跑得快一点点。在大多数比赛中,它只超过亚军一个鼻子,裁判甚至只能借助两匹马冲刺的录像才能确定谁输谁赢。
  在人类的每一个领域,把赢家和入围者区别开来的就是这种细微的差距,而入围者占人口总数还不到5%。
  想一想那些二流人物的所得所失吧!他们只比一流人物差一点点,可是在享有的声誉和利益方面却相去甚远。一类是经过努力获得回报的成功者,另一类是同样付出却功亏一篑的失败者。他们只少跑了几步——不幸的是,那是最有价值的几步。
  比如,你参加了一次马拉松比赛,当跑了大部分路程,就将到达终点时,你感觉自己极度劳累、非常难受,试想一下,你是否会坚持下来?
  只要还有一口气,你肯定会坚持下来,因为相对于跑过的漫长路程,余下这一段短短的距离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这几步,你此前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有了这几步,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征服马拉松的胜利者。
  人类社会的竞争如此,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如此。
  谁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并且还知道它的高度。但有谁知道世界的第二高峰呢?为此,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作过专项调查,甚至问过好几个地理学的博士生,但几乎没有多少人能痛痛快快地回答出来。
  其实位于印度境内的乔戈里峰仅比珠穆朗玛峰低237米,这个差距还不到珠穆朗玛峰高度的3%。但正是由于这个不到3%的差距,使得排在第二名的乔戈里峰只被一些狂热的登山运动员所知晓。
  仅仅是高出那么一点点,就能将名列第二的乔戈里峰给“吃”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那些影响力大一点的媒体,把广告“吃”了几亿、几十个亿,而那些没什么影响力的媒体,连几十万也没“吃”着。
  赢家通吃的另外一种阐释就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韦尔奇任通用电气总裁不久就提出了著名的“”战略——任何一个领域,只有位居第一或第二的企业才有实力避开残酷的竞争,赢得巨额利润。
  个人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提问,谁是篮球王国的,大家都会说是乔丹。但是却很少有人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能力上第一比第十能强过几十倍吗?不是,乔丹的才华并没有比其他优秀球员强几十倍,但是他的收入却是其他优秀球员的几十倍。
  在一个著名商业咨询机构担任顾问的教授,其职位比另一位同事高了两级,但是他得到的报酬却是他的10倍。“难道我真的比他能干10倍吗,当然不是。这就是赢家通吃的残酷现实。”他坦言道。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赢家通吃这一现象呢?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并不遵从公平原则。一个对生活抱有希望的人,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能仅停留在对外界的抱怨上,而是应该直面赢家通吃的现实,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快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马太效应最宠爱的人
  娱乐明星和顶尖人物的所得比一般人高得多,他们似乎是马太效应最宠爱的人。为什么会出现顶尖人物的这种超高酬劳的现象呢?
  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托现代传播技术之赐,超级明星和顶尖人物可以同时出现在许多人眼前。就成本来说,多制造一张CD,多印一本书,花费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多让一个消费者接触到迈克尔?杰克逊、史蒂芬?金、帕瓦罗帝或贝克汉姆,几乎不会产生多少额外的费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马太效应无处不在(4)
其二,虽然让大众接触到顶尖人物所需的广告花费和次级代替人物的花费差不多,但是请到顶尖人物的代价,却可能贵上千百万元。为什么人们还要找顶尖人物拍广告呢?
  这就涉及到顶尖人物高酬劳现象的第二个因素:次级人物无法取代顶尖人物的才华和表现。
  如果清洁工人甲的工作只有普通工人的一半,则人家愿意出行情价的一半来请甲。但若某人唱歌只有迈克尔?杰克逊或帕瓦罗帝的一半好,谁愿意出价钱的一半来找他呢?由于非顶尖人物吸引的观众少,所以,就算不花钱请来非顶尖人物,其经济价值必定比顶尖人物逊色许多。
  市场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人们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顶尖的竞争者身上,多数人只知道几个棒球手、科学家、雕塑家和政治人物的名字。而在商业大战中,人们只能记住几个有限的品牌。决定这种赢家通吃现象的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知识,而是对注意力资源的占有程度。
  有趣的是,这种顶尖人物与非顶尖人物之间获利的悬殊情况,过去并不存在。例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篮球或足球高手并没有获得太多的钱。过去,优秀的政治人物去世时,家境仍是清寒的。愈往过去看,所谓赢家通吃的现象愈不存在。
  17世纪的莎士比亚和达芬奇与同时代的人相比,确实是才华出众。按照今日的情况来看,他们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才华和名气成为千万富翁。可是,他们获得的待遇与今日的一般专业工作者没有什么差别。
  有才能的人获得好待遇,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明显。时至今日,个人的收入与他的能力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可以用数字来加以说明。
  上世纪60年代,英国某家报纸的社论披露了某些披头士成为百万富翁的事实,引起社会的广泛震惊。而今天,流行歌手乔治?麦可或迈克尔?杰克逊名列全球富人的前列,却没有人觉得惊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便是传播、电子通讯、CD和光碟等消费产品的科技革命。商人们绞尽脑汁想的是如何让获利达到最多,而借助顶尖人物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找顶尖人物固然要花很多钱,但把这些钱分摊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时,每个人的负担实在是微乎其微。
  不管在什么行业,抛开金钱,我们将能发现,成就和名望总是集中在极少数人的身上。在过去,由于阶级和传播方式的限制,莎士比亚和达芬奇无法变成富翁,但这一点儿也不减损他们的成就。为数极少的伟大艺术家,就算没有成为富翁,依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