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共和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茶酒共和国-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君前”,我猜想诗人是只有在微醺的状态下才能听一声《何满子》就落泪的。我最爱听的伊犁民歌是《羊羔一样的黑眼睛》,我是“一声黑眼睛,双泪落君前”,现在在香港客居,写到这里,眼睛也湿润了。
  和汉族同志一起饮酒没有这么热闹。酒的作用在于诱发语言。把酒谈心,饮酒交心,以酒暖心,以心暖心,这就是最珍贵的了。
  还有划拳,借机伸拳撸袖,乱喊乱叫一番,划拳的游戏中含有灌别人酒、看别人醉态洋相的取笑动机,不足为训,但在那个时候也情有可原。否则您看什么呢?除了政治野心家的“秀”,什么“秀”也没有了。可惜我划拳的姿势和我跳交际舞的姿势处于同
  一水准,丑杀人也。讲究的划拳要收拢食指,我却常常把食指伸到对手的鼻子尖上。说也怪,我其实是很注重勿以食指指人的交际礼貌的,只是划拳时控制不住食指。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光阴须得酒消磨”、“明朝酒醒知何处”(后二句出自苏轼)……我们的酒神很少淋漓酣畅的亢奋与浪漫,多是“举杯浇愁愁更愁”的烦闷,不得意即徒然地浪费生命的痛苦。我们的酒是常常与某种颓废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然而颓废也罢,有酒可浇,有诗可写,有情可抒,这仍然是一种文人的趣味,文人的方式,多获得一种趣味的方式,总是使日子好过一些,也使我们的诗词里多一点既压抑又豁达自解的风流。酒的贡献仍然不能说是消极的。
  至于电影《红高粱》里的所谓对于“酒神”的赞歌,虽然不失为很好看的故事与画面,却是不可以当真的。制作一种有效果——特别是视觉效果的风俗画,是该片导演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与中国人的酒文化未必相干。
  近年来在国外旅行有过多次喝“洋酒”的机会,也不妨对中外的酒类做一些比较。许多洋酒在色泽与芳香上优于国酒。而国酒的醇厚别有一种深度。在我第一次喝干雪梨(些利、cherry、dry)酒的时候我颇兴奋于它与我们的绍兴花雕接近。后来与内行们讨论过绍兴黄的出口前景(虽然我不做出口贸易),我不能不叹息于绍兴黄的略嫌混浊的外观。既然黄河都可以治理得清爽一些,绍兴黄又有什么难清的呢?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葡萄酒要搞得那么甜。通化葡萄的质量是很上乘的,就是含糖量太高了。他们能不能也生产一种干红(黑)葡萄酒呢?
  我对南中国一带就着菜喝“人头马”“xo”的习惯觉得别扭。看来我其实是一个很易保守的人。我总认为洋酒有洋的喝法。饭前、饭间、饭后应该有区分。怎么拿杯子,怎么旋转杯子,也都是“茶道”一般的“酒道”。喝酒而无道,未知其可也。
  而我的喝酒,正在向着有道而少酒无酒的方向发展。医生已经明确建议我减少饮酒。我又一贯是最听医生的话、最听少年儿童报纸上刊载的卫生规则一类的话的人。就在我著文谈酒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感到饮之的愿望。这又是一种什么境界呢?饮亦可,不沾唇亦可。饮亦一醉,不饮亦一醉。醉亦醒,不醉亦醒。醒亦可猴,可孔雀,可虎,可猪,可石头。醉亦可。可饮而不嗜。可嗜而不饮。可空谈饮酒,滔滔三日,绕梁不绝,而不见一滴。也可以从此戒酒,就像我自一九七八年四月再也没有吸过一支烟一样。
  一九九三年四月写,时居香港岭南学院
   。。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1)
商人好饮酒,纣王“酒池肉林”是有名的掌故。周代,《尚书》有“酒诰”,告诫人不可酗酒。汉代帝王屡次赐民“大酺”,饮酒作乐、百戏腾欢。
  中国酿酒技术甚为发达,所以古来所酿造之酒类品目甚为繁多,我们甚至于可以说,没有悠久昌明文化的国家,必然酿造不出清醇芳香的美酒。但是,“酒文化”的范围何其浩瀚,即“制麦酿造法”,已足供化学家写作专书。笔者虽然以此杯中物倡导“人间愉快”,有所论说,但涉猎所及,实属寒俭。只是一得之愚,往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拟从“酒之礼俗”、“酒之祸福”、“酒之人物”、“酒之文学”略作观照,希望藉此聊供“吾徒”谈助而已。
  中国酒之小史
  “酒”这种美好的饮料精品,到底是哪个民族发明或发现的,谁也不敢说。宋人窦革《酒谱》已论述“酒之源”起于仪狄、神农与天地并时三种中国旧说,“皆不足考据”。科学家或以为在六千年前,甚至旧石器时代,人们因浸泡于水中的水果自然发酵成酒而领悟其制法。但是就中国而言,先秦文献没有只字言及“果酒”;直到距今约三千八百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才出现不少小口大腹如尊、罍、盉、小壶、高足杯等与后世酒器同形制的陶器,其造型显然是为了保持酒味醇永,这时中国应当有了酒。《说文解字》说仪狄作酒醪,大禹喝后味道很美,就疏远了仪狄,恐怕自己沉酣,荒废政事。有趣的是,大禹的时代正与龙山文化晚期相近,所以仪狄造酒的传说,也许正是事实的反映。
  商人好饮酒,纣王“酒池肉林”是有名的掌故。甲骨金文中,时有醴、鬯、稷鬯的记载,醴是甜酒,鬯是和以香草酿成的酒,稷鬯是用稷和香草酿成的酒。彝器中,盛酒的有尊、彝、卣、壶,温酒的有爵、角、斝,调酒用盉,饮酒用觚、胱。考古方面,藁城台西遗址中发现八公斤半的商代酵母,商代古墓所出土的青铜瓶装有酒,保存完好,时间在三千两百多年前,比起地中海沉船残骸中所发现的罗马葡萄酒要早得多,是现存世界最古老的酒。
  周代,《尚书》有“酒诰”,告诫人不可酗酒。《礼经》中有酒正、酒人、郁人、鬯人、司尊彝、浆人、大酋等与酒有关的官职,《楚辞》中有酎、瑶浆、椒浆、吴醴、冻饮等和酒有关的词汇。韩非子有“宋人酤酒,悬帜甚高”之语,可见战国时代已有酒店和酒旗。汉代帝王屡次赐民“大酺”,饮酒作乐、百戏腾欢。
  再就酿酒而言,西汉扬雄《方言》已知制饼状曲;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始见酒药,发展为大曲和小曲;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用专卷论“造神曲并酒”之法,可说是世界最早的酿酒工艺学。至宋代,朱翼山《北山酒经》,更成为专书,又有“干曲”之法。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高濂《遵生八笺》、宋应星《天工开物》亦莫不有制曲造酒之论。而我国白酒起于何时?其说不一。以文物为证,目前已发现一套金代铜制烧酒锅(1975年河北青龙县出土),经有关部门进行鉴定和蒸酒实验,可以确认起码在金世宗大定(1189)之前,中国已有蒸馏酒。
  就因为中国酿酒技术甚为发达,所以古来所酿造之酒类品目甚为繁多,见于宋人者如李保《续北山酒经》即有四十六种,张能臣《酒名记》所记府邸、酒楼、地方之名酒近二百种、宋伯仁《酒小史》更载历代名酒百余种;而今人曾纵野所编著之《中国名酒志》,分白酒、黄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四类,计收名酒二十二种,优质酒五十八种;而台湾之啤酒、金门之陈高,亦有口皆碑。则中国酒文化真是垂数千年而煌煌乎彰明较著。我们甚至于可以说,没有悠久昌明文化的国家,必然酿造不出清醇芳香的美酒。
  但是,“酒文化”的范围何其浩瀚,即“制曲酿造法”,已足供化学家写作专书。笔者虽然以此杯中物倡导“人间愉快”,有所论说,但涉猎所及,实属寒俭。只是一得之愚,往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拟从“酒之礼俗”、“酒之祸福”、“酒之人物”、“酒之文学”略作观照,希望藉此聊供“吾徒”谈助而已。敢从“酒之礼俗”说起。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2)
一、饮酒四部曲
  (1)拜、祭、啐、卒爵
  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
  《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
  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礼记?王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左传》记载晋灵公赐赵盾饮酒,埋伏甲兵要攻杀赵盾,赵盾的贴身侍卫提弥明察觉阴谋,急忙登阶入堂,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于是扶出赵盾逃难。可见“三爵”是礼,过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礼节约制而纵饮为欢了。所以曹植诗《箜篌引》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仪礼中的饮酒,最后也有“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也因此《论语》说孔子的饮酒观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不酒后失态惹是非,酒爱怎么喝都可以。
  (2)酒兴、酒胆、酒量、酒德
  由以上可见,“酒”简直成了“礼”的附庸,虽然也有“无算爵”的豪纵和孔子“唯酒无量”的达人之观,但毕竟多半是儒者的“自我设限”。若吾党之徒(党,尚人也;黨,尚黑也。吾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