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的真相:末世预言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末日"的真相:末世预言大揭秘-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因此而遭受飞来横祸。唐太宗在一次宴请武官的时候,做了一个酒令,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说出自己的小名。轮到了李君羡,他说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唐太宗听罢一怔,立刻就想起了“女主昌”、“有女武代王”的预言。但他故作镇定地旋即大笑道:“什么女子竟能如此勇猛!”酒宴之后,唐太宗再根据李君羡的封邑是武连郡公,官职是左武卫将军,又把守着玄武门,再加上还叫五娘子,就怀疑那个“女主武王”就是他了。于是唐太宗为了防患于未然,就硬给李君羡安了个罪名,说他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把他投入大狱,接着便把他全家老少都杀了。
  然而正像李淳风所说的天命不可违,唐太宗死后,预言就应验了。这“女主”、“女武”,显然不是唐太宗所杀掉的“五娘子”李君羡,而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一代女皇武则天了。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曾追随过唐高祖李渊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武则天从小就志趣广博,展露出非常好的才智,14岁入宫给李世民当了才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母仪天下,但是李世民不喜欢她,她竟一直做了12年的才人,直到最终被迫随着李世民的逝世而去感业寺出家。
  说来,这武则天要才有才,要貌有貌,但是李世民为什么偏偏就不喜欢她呢?原来这与武则天桀骜不驯的性格有关。据说有一次,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于是唐太宗就悬赏诸人,有能制服这匹烈马的重重有赏,这是武则天便主动请缨,上前就对唐太宗说:“臣妾能制服陛下的这匹烈马,但需三件器物:一是铁鞭,二是铁檛,三是匕首。”唐太宗问其缘故,她则一脸坚决地答道:“臣妾先要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铁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当时唐太宗听完这话后虽然在表面上夸奖了她一下,并表示非常赞赏她的志气和胆略。但是内心却记下了武则天这个人,开始慢慢疏远她。
  武则天也逐渐看到老皇上对于自己很是厌烦,就做了第二手准备,慢慢地勾搭上了当时的太子李治。当太宗死后,她被迫到感业寺出家,李治想方设法地把武则天放出来。恰在此时,李治的王皇后与他的宠妃萧淑妃两个人正斗得火热。于是这个王皇后建议把武则天从感业寺召进宫来帮助自己对付萧淑妃。王皇后劝说李治把武则天引入宫中,于是武则天顺顺利利地入了宫,可是没想到王皇后与萧淑妃两个人最终都被武则天消灭掉。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杀死了,于是李治把王皇后贬为庶人。她为了置王皇后于死地,竟然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杀死以嫁祸给王皇后,可见此人之心狠手辣。
  终于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临朝听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武则天相继架空了两个儿子的统治,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后来她又废掉了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上尊号“圣神皇帝”,自称大周皇帝。“女武代王”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明朝朱棣兵变的神秘预言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首都便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从此有了两个京城,两个直隶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朱元璋死后的一场兵变—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所发动的一场兵变。但是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朱棣所发动的这个兵变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就被人成功地预测到了。
  这个人就是明代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刘基,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在烧饼歌之中,刘伯温成功地预测到对于明代的历史的转变具有非常关键作用的靖难之役,关于这个事件《烧饼歌》是这么说的“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朱元璋又问道:“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刘基回答道:“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随后刘基又做了下面这首歌: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对于朱元璋身后之事,刘基首先预言道:明代虽然是一统天下,但是仍然需要日夜提防警惕,大明朝在南方的气运将会衰落,北方将会重新成为龙兴之地,这便是预言王朝的国都将会迁移到北方。“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意思是说:太子标虽然是嫡出,可是文星却要继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孙子。其中的“文星”,实指后来的建文帝,而他当皇帝后会遇到很多麻烦。也即是说,虽然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北已平,国事也步入正轨。虽然皇太子是直系血亲所传承下去的,但皇上仍应该慎防以后子孙手足相残,兄弟内斗。还有也要防国土内封侯王爷各据一方,且北方势力将强大,南方之皇室,将会被北方王爷消灭。在后面提到诗中,还预见到了朱棣的年号永乐,而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则提到了朱棣的一个重要的谋臣姚广孝,他曾经是一个和尚,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对于靖难之役,不仅《烧饼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我国另外比较著名的两个预言《推背图》和《梅花诗》也有比较精彩的着笔,关于“靖难之役”一事,《推背图》在其第28象中做出了这样一个预言。其谶曰:“草头火脚,宫阙灰飞,家中有鸟,郊外有尼”;颂曰:“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关于这一条,清代著名的大才子金圣叹批注道:“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这显然也是一个预测朱棣夺权的信号。
  在南宋卲雍所传下来的《梅花诗》中,第四首专门预言明朝史事,其曰:“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英雄起布衣”系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却建立了一番千秋的功业;而“飞来燕子寻常事”,而燕子就是指“燕王”,这句话即指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废掉建文帝,篡夺政权后又迁都于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后来在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文即位,此后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为了解除这种尾大不掉的情况,建文帝采纳谋臣的建议,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这些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京城南京,当天宫廷之中发生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尽管后人对于《烧饼歌》见仁见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可完全相信它,《烧饼歌》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在这里我们只能是姑妄言之了。
  

《诸世纪》预言法国大革命(1)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一经爆发,就如同酝酿已久的火山,在它的熊熊烈焰中,众多旧时代的象征都被无情地吞噬,在这一场伟大的革命之中,统治法国几百年的波旁王朝灰飞烟灭,1000多年来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被彻底颠覆,对于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冲击作用,这次革命也极大促进了启蒙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播。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而这次法国的大革命成为以后一切革命的鼻祖和典范。
  但是根据一些预言爱好者的考证,法国的大革命与在此200多年之前的一个预言结下了不解之缘。众所周知,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起点,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勇敢和坚强才取得了攻占巴士底狱的胜利。但是起义群众从哪里获得了这么大的勇气呢?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人民不惧危难,揭竿而起?据说这股神奇力量的来源就是来自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诸世纪》,原来一些起义的骨干分子在此之前曾经阅读过《诸世纪》,他们从这个预言之中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吉兆,从而坚定了行动成功的信心。
  如此看来,《诸世纪》之中一定隐藏着一些什么秘密,而这些秘密又与法国大革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于是我们顺蔓摸瓜,果不其然,发现法国大革命原来早在几百年之前就已经被诺查丹玛斯成功地预言了,而1789年开始的那一场革命只不过是这个预言的一个实现而已。
  在《诸世纪》之中关于法国大革命一系列的诗句之中,最为著名的是这样的一首诗:
  辇台被旋风吹翻,
  容颜被假面隐藏,
  此时新共和国将使自己的人民苦恼,
  红白颠倒国无宁安。
  18世纪后期,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在法国的迅速发展起来,而资产阶级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由于法国仍然保持着落后的封建制度,即便资产阶级已经富有起来了,但是相对于那些已迅速没落的封建贵族,他们在政治上仍处于一种无足轻重的状态,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保障。更为不幸的是,路易十六上台之后,法国的局势更加恶化,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似乎是不可避免了。由于王室长期挥霍无度,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应对这种窘迫的局面,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于1789年5月5日在凡尔赛宫召开多年没有举行的三级会议,企图对包括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