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儿童占40%,碎骨占40%,成年人不到20%”。

  作一下统计:50万年的长时间,40个遗骨,平均1万年不到一个遗骨,而且这遗骨80%是儿童和碎骨。这个概率告诉我们这40个遗骨与洞主人几乎无关。就是说,北京人不在洞中保留自己的尸体,就是死在洞中的尸体也被移到洞外(因时代而异),或者吃掉。在北京人时代,没有对尸体的埋葬,但是,有清理住处的能力,尸体也在清理之列(成堆的鬣狗粪便,说明鬣狗不清理住处)。既然如此,洞中的遗骨来自哪里?那是被水流漂进了洞中。就象泥沙,砾石被夹带进洞中一样,北京人的残肢也漂进了洞中。洞中的无规律埋藏表明它是自然(水)作用的结果。有了上面的分析就不难知道,北京人是密集的生存在周口店地区的山间谷地。

  “凡是有成层鬣狗粪和沙子的地方都没有发现人类的遗骸和较多的遗物。”

  这是因为鬣狗吃腐尸的原因,由此没有遗骸和遗物留存下来。

  能够证明北京人在山洞居住是在山洞中出土了上十万件的石器,成批的骨器,角器,上百种的野兽化石,火的遗迹。在洞中,在上部,中部和下部都夹有一层鲜艳的松软层。松软层有红,紫,白,黄,黑等色。考古学家称做灰烬层。灰烬层颜色鲜艳,松软,含有大量水分,干后份量极轻。灰烬层厚处可达六米。这灰烬层相当于北京人的垃圾堆。在灰烬层中,有很多烧过的石头和骨头。这石头和骨头以黑色层为多。发现有一根木炭,被认为紫荆木。

  北京人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在洞外,那上10万件的石器,主要用来刮取骨头上的肉。10万件石器,50万年时间,平均5年打制一件石器,北京人使用石器的量并不大。这个统计很重要,知道了北京人时期还处在“没有大量使用石器”的阶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华人的自称
中华人的自称

  我们自称“中华人”,又叫“中国人,中国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的简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使用的名字也多,并不是自古以来就自称中华,而每一个名字又是一段历史故事。

  中华这个名字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叫起来。那个时候是清朝时期,清政府*无能,对外丧权辱国,满人的天下不得人心,非满人的知识分子开始改称新的名字。有一位广东的知识分子叫做洪秀全,他举起了反清的旗帜,自称“天国”人,天国的名字包含了不承认满人“天下”的意思。

  太平天国以后不过几十年,又有一批知识分子站出来。这批知识分子成立了几个反清的团体,其中有三个反清的团体结成了同盟。这三个反清团体的名字是:光复会,华兴会和兴中会。三个会的会名包含了“中”和“华”两个字,可知,这个时候以中和华自称已经很普遍。

  革命党人为了中华的“名分”与满清政府做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愿以我血荐轩辕,为中华而捐躯。千百的热血青年中,尤以陈天华和秋瑾的事绩感人至深。

  陈天华,1875年-1905年,湖南新化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与黄兴等人组织华兴会,准备起义,未成,流亡日本,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他写了“警世钟”,“猛回头”等书,鼓吹革命,激励革命党人。1905年12月,日本东京的华人抗议日本实行“取缔留学生规则”,陈天华投海自杀,作绝死抗议。陈天华死时只有30岁,正是热血青年的时候。陈天华死后的第六个年头清政府就下台了,他没有看到这一天。

  秋瑾,1875年-1907年,浙江绍兴人。1904年到日本留学,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回国后,继续宣传革命。她揭露清政府丧权辱国外交,反对封建礼教。1907年,她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准备武装起义,失败被扑,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就义,秋瑾死后的第四年,“武昌起义”成功。

  陈天华,秋瑾这一批人处于社会的中层,对社会下层的水深火热的处境不一定有很深的认识,这一批人主要是激愤于清政府对“列强”的外交行为,斗争的锋芒首先是对着列强。他们对清政府从激愤到失望,终至于走上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道路。

  从同盟会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党人为实现中华而奋斗,终于在十八世纪的第十一个年头争来了中华的名分。清政府下台了,清政府下台以后,改称“*”。中华的名分有了,只是内容还没有。外国人并不将中国人当人看待。有一个小故事,说,在一个公园门口公然写道:“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见,外国人不承认华这个名字。在外国,有“唐人街”,称中华人“瓷器”,“丝绸”,却不称“华”。总之,光有名字还不行,还得被人承认。新中国这几十年里,中华这个名字被人承认了,不但中国人承认了,外国人也承认了。中国人被人歧视的年代过去了。

  “中”和“国”,在古汉语中是两个独立的字。

  中,见于商语,中与方相对。中是指商的本土,商的首领氏族,商的贵族,因此,中字含有正宗,中心一些意思,这个字义很高贵。方是指周边地区,商的依附氏族,因此,方字含有偏远,分支,依从一些意思。今天的的词语“中原”和“方言”引申了中字的本义,含有“自我”的意思。

  国,见于古书“山海经”。山海经有山经和海经,山经成书于战国以前,海经成书于秦,汉以后。在山经部分,大量使用山字,山是地区,地方的意思,特指始族(村落)和始族巫祠所在的地方。在海经中,山字开始有了今天的山义,与现在的山字意思一样。国字在海经部分大量出现,对巫祠所在的地区不用山字,改用国字。因此,国字含有神圣,神奇,崇高一些意思。选择“中”和“国”作国名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是历史的延续。与国相对的字,如:蛮,夷,荒,服,墟,国字的字义就很明显,古人对字义的辨识和使用十分精细。

  秦,汉,唐

  古时候的名字中,秦,汉,唐三个名字使用较多,新中国以前,多用秦人,汉人,唐人自称。中华人这样自称,也喜欢外国人这样称呼自己,因为这三个名字包含了“中华人走在世界民族前列”的意思,等于说:“我们不比别人差”。

  “公元”以后开始了“皇帝时期”,皇帝时期一共二千年。秦,汉,唐在前一千年,宋,元,明,清在后一千年。从名字的变化看出来,中华人的“名气”兴盛时期在唐以前。唐以后,有丝绸和瓷器传向西欧,这个时候西欧人知道了,在东方有一个出产丝绸和瓷器的“国家”。

  从皇帝时代再往古是“古中华”时期。

  古中华时期有“华夏”和“炎黄”两个名字流传下来。华夏从周,春秋以后叫起来,炎黄从唐宋以后叫起来。华夏和炎黄这两个名字是中华人最早的名字。说华夏和炎黄就不但是自称,也包含了“祖先”和“起源”的意思。在今天仍然说华夏后代,炎黄子孙。拜祭黄帝,是将黄帝当做祖先,当做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标志而不是当做祖宗,。周,春秋人对华夏,唐,宋人对炎黄也是这样的。

  华

  “华”,是一支原始氏族的名字,华的故事不晚于公元前五千年。那个时候,今天的八百里秦川是一片大湖。湖边的土地“沸沸汤汤”。华人从南边的山地,今天的丹江发源地北坡,来到了“沸沸汤汤”的渭河边,蓝田地区,女娲补天的故事说: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想像,那个时候的渭河河段不仅是水湿地貌,而且伴随着猛烈的火山和地震。渭河土地在公元前四千年开始干爽,华人编出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但是,神话对“水湿地貌”的描绘却是从更早时期流传下来。华人的名字因为女娲神话而著名。

  (古时候,至少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以前,在河南,陕西通用“华夏语”,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和河北南部通用“太行语”,古汉语在太行语的基础上成熟起来。“华”,“娲”,“伏”是华夏语的原始发音。华是华氏族的自称,娲是华人的崇拜,伏就是伏羲,伏羲是河南地区的一支氏族。这三个华夏语名字翻译成古汉语就是“华胥”,“女娲”,“伏羲”。)

  夏

  夏与华在同一个时期,但是“汤灭夏”的故事要晚一些。

  公元前五千年以后,著名的磁山人(考古“磁山文化”)逐渐向南,公元前四千五百年时来到了黄河边。这一支人被称作“戎狄”。走出了太行山山地的“戎狄人”不晚于公元前四千年过黄河,来到古河道。古河道是今天的河南和山东交界的地方,在今天的黄河南。古河道就是黄河道,那个时期,黄河没有主河道,是河网地貌。来到古河道的是戎狄人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个分支叫作“契”,契这一支氏族的后代分支在历史上叫作“商“,(商人自称大商)。商氏族在古河道生存下来。几百年以后,从契氏族中,出了一个叫做“汤”的分支,汤就是著名的商汤。对汤,想必读者熟知。

  再说戎狄的旧地(据“史记”)叫作“有戎”,有戎在安阳北,太行山的山坡下。戎狄人走了以后 ,这块地方荒墟了,叫作“有戎之墟”。

  (墟:在戎狄时代,采集生活,没有人工生产。一个地区的食物吃光了,人们就迁徙到另一个地区去。)

  到了汤的时候,有氏族再一次的从有戎之墟走出来。第二次走出来的人也许是戎狄的后代,也许是从山西南部迁徙来的氏族。这一支走出来的氏族叫作夏。夏氏族与汤氏族相遇,夏氏族遭到了汤氏族的驱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