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悟学-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捕捉力,对局面的驾驶力……”

  可见自信在人生的位置上是多么重要啊!多么必不可少啊!人的梦寐前途,功名利禄……人的智商、情商、经商、职商……所有的成就都要归功于自信来打造。

  
  
  耐心——开拓梦想的毅力

  挖掘梦寐以求的梦想

  打造鸿鸹之志的希望

  如果说恒心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动”力,那么耐心将会是一种持之以恒的“伏”力。在追求渴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动静结合的配合,梦想将可能一事无成,成功将会是一种泡影。从某种角度中说,即使成功的荣誉获得之后,也需要不断努力的耐心来维持的,因此保持最佳的实力,接近希望,保持实力等待成功的出现或维持持久的成功荣誉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上述可见耐心与恒心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恒心是一种追求奋斗的冲刺阶段,而耐心是达到目标的最关键之处,它需要顽强的承受力与自我激励,全力以赴的奋斗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若败之,必先自败。”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人群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在追求自己心目中梦寐以求的梦想中,往往就是差那么几步,因没有持久的耐心,而导致失败,甚至一事无成,总会认为自己太低估自己定下的成功目标。要想实现是不可能的事,而他们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理想的目光与目标的行动是一种正比关系,两者同时附和增长,当你拥有一颗恒心顽强地去追求这个理想,还没有达到目标时,或目标还没有达到理想成熟时,这很可能就是距离目标不远了,那就要用耐心来弥补这一段还未走完的过程。

  但是耐心决不是守株待兔的等待,它是一种正在追求奋进中的承受力,是经得起一切的阻碍、坎坷、艰辛的。

  从浅浮的角度中说:“耐心中是为了能达到心目中的那种目标过程而已,可人们往往忽略了耐尽的全面性的真谛原理,持久地保持耐心迈进,它不仅可以达到你所想到的目标之处,还可以穷究事物的原理,获得另一种真知的领悟。”

  有本书中写过这么一则故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还精通一项不为常知的艺术,就是他一生酷爱的弹琴唱歌,还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

  孔子从小就喜好弹琴,由于他善于钻研,勤于思考,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于是二十九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父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孔子拿着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听到他整夜地练着,和蔼地对孔子说:“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便又练了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他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师,我虽然摸到它的规律,但是,我的心灵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仍需要再练。” 师襄以前教过许多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还没有碰到过一个象孔子这么执着的学生,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

  如此又过了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练琴神情庄重,便凝神听孔子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优美琴声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神来发现老师早已站在身后。于是,便作揖行礼,对师襄说道:“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它黑黝黝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由于孔子的刻苦学习和勤于钻研,再加上师襄的高明点拔,他的琴技很快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至今偶然流传的古琴曲《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猗兰操》就是孔子创作的。

  从孔子学琴的故事是我们领悟到耐心如此神奇惊人,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写下的那句格言。

  耐心是理想的接力捧,它可以反反复复永无止境地使用,当你习惯地坚持使用它时,它会把你带入更睿深的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

  计划——人生天堂的云梯

  有条理地安排生活

  更轻松地排除负担

  在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会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繁锁,复杂的事,而弄昏了头脑,总觉得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工作与工作份外的事,甚至有再多的时间,都有许疏漏的事忘了做。因此,而导致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压力太大,有时看见别人轻松的生活有一种敬佩羡慕的感觉,总想让自己换一种环境生活,想象生活在自己所需要许许多多的憧憬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着。

  一直想早日实现心目中的渴望梦想,可是却因为自己没有头绪的努力追求与梦想,目标中没有一定的办事效率,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最终导致一次次的失败,这就是没有计划的原因所在。

  谈起计划的愿望,在毛主席的实践论中谈道:“社会实践的继续使用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生产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它们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以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上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在脑于中运用概念以后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谈道。“凡事预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以通常的理论说:“理想的目标=梦想的开端十执着的追求。”我以为这并不是一种更好的,更快捷的方式,从毛主席理论推理中说,更细致,更条理的方式,要做到以简御繁的最好方式应当是:理想的目标=(梦想的开端+执着的追求)×每一步计划。

  记得我们从学生时代起,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有规定的课程表,每天上午,下午所上的课按照课程表中不同的课程规律学习,同时在课外每个同学都会有规律性地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或发展自己的兴趣的爱好,对于每次的学习成绩也都有计划性的发展,甚至把今后或远大的理想目标都定便例了一步步的阶梯计划上。

  其实,这不仅在学习中有着详细的计划,在各企事业,生产工作中,也有更细密的计划,例如:我们冬瓜山铜矿在每月的生产中都是按照一定计划运行的,采铜矿要达到多少吨,运矿要达到多少吨,每月超标完成多少吨,每年超标计划完成多少吨……这都是从每一点滴的完善计划中带来的远大利益。

  建立一座高楼大厦,没有提前设计好的图纸是没有办法建立起来的;做一座桥梁没有准备好的前后工作安排也是做不成的,在任何工作中,学习中都要把目标建立在规定的每一步计划之内,按照计划的索道前进,这样才不至于不走弯路,不至于走岔路。

  每个人的工作,学习与思想是同路的,但并不都是同步的,必须先由思想的开导指出道路,然后再去行动。这才是更为理智的方法,盲目地去做,后果去行动,这才

  是更为理智的方法,盲目地去做,后果很可能失败,或造成不可挽回机遇的局面。有计划的工作与学习,同时也是为了创作更好机会的最佳方法,它能更细致地看清目标的境界,更快捷地接近目标。在我的格言本上还有这两句格言:

  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办最有效的事,这就是机会。

  工作中最满意的劳动,莫过于简单地,有条理地轻松地办好每一件繁荣的事,这就是计划的真谛。

  计划中的工作与学习,不仅是快捷地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能合理地把最适合的时间,空间用在最恰当,最有效的事情中,更完善地完成目标任务。

  ×:文中毛主席实践论选自《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

  一九七O年版。

  
  
  策划——插上鸿鸹的翅膀

  筹集卓远思索

  浓宿人生精华

  在谈策划之前,我要先谈一下计划,因为计划与策划之间的不同,几乎很类似的区别。如果说计划是一种初步的,笼统的没想,那么策划就是一种完美的,机密的研究。

  比如,厨师与普通人用同样的原料配料和调料烧同一样的菜,为什么从形,意、味、养、色、香第一种的感觉,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厨师烧的菜比普通人烧的菜口感好,摆设奇,营养全,食欲增……其实从洗菜与泡菜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时间差,洗涤方式的差别问题。再从切菜中来说吧,也有切菜粗细,长短与各种花纹式的切菜讲究学问,烧菜的学问就更大了,配放原料在什么时候先放,什么时候后放,放多少比例都有一定的规律……有的一道菜,不仅是炒一下,就可以了,它还要经过腌制,经过泡制,经过蒸、煮、薰、闷、煨、烤……然后再烹炒,再搭配其它的菜。

  一道让人赞不绝口的好菜,绝不是普通人能用简简单单的方式炒出来的,它必定需要在生活中取得一定的实践知识,在平时的实践中掌握每一细节的技巧,在每一步骤中掌握每一细节的计划,正所谓这种细致的计划就是策划。

  它能把计划中的目标,做到更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