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圆明园大劫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60:圆明园大劫难-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鹤鸵》
  本书叙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故事,即西方1860年以武力打开中国对外通商的征战。就普遍而言,法国人对这场远征一无所知。因而,他们可从此书中了解国家军事史上的一页,被一大罪行沾污的一页,就是不可饶恕的洗劫焚毁北京圆明园。
  作者在结论一章中做出正确的评判:“残酷的历史事实,偏偏让这座宫苑毁于西方人之手。那是他们进行帝国主义思想军事征战的结局,一场打着商业目标名义而进行的战争;更有甚者,那是一场为了英国及其商人的利益,以不可告人的鸦片走私为目标的战争”。
  (译者)
  

揭开被西方遮掩的历史(1)
——访本书作者、史学家伯纳·布立赛
  当《洗动圆明园》这部法文力作问世后,《欧洲时报》即对作者进行了专访。
  问:这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摧残文明的见证,是英法侵略者在19世纪留给中国人民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创伤。在中国,这段历史妇孺皆知;西方极少有人触及,您却是个例外。
  答:1979年,巴黎吉美博物馆“东方之友”俱乐部组织了一次中国旅行。通过这次旅行,我深深地喜爱上中国。在过去的25年里,我已先后12次访问过中国。过几天,我又要去北京和西藏等地访问。
  其实,我对中国的兴趣始于1970年代初,尤其对中国的艺术感兴趣。在去中国之前,我参观过很多大博物馆。在巴黎,当然有以收藏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艺术品见长的吉美博物馆等。在伦敦,我去了大英博物馆和维克多利亚皇家博物馆。在美国,纽约、洛杉叽、波士顿、旧金山、丹佛尔等地的博物馆,也都收藏着大量中国艺术品。
  我去中国,首先是中国吹吹璀璨的艺术吸引了我,我对中国充满激情!
  有一次,我在北京参观颐和园后,去到了圆明园。我看到的是一大片废墟。北京市民周末的时候喜欢到这里郊游、野餐,或泛舟湖上。而在圆明园这片遗址前,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曾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干的,真是可耻至极!。身为法国人,我深感羞愧。
  回到巴黎,我想了解更多有关圆明园的历史,开始查阅图书资料。我马上发现,有关圆明园的书籍微乎其微,可以说没有一本专着。我就想,我为什幺不可以写一簿有关圆明园的史书呢?!
  “揭开被欧洲有意掩盖的历史”
  问:您是哪一年开始着手准备的?
  答:2000年。这是一段被西方人有意遮掩的历史,人们情愿忘记它。当时,别说是法文版的相关书籍,就是英文版的也没有,有的,也是庆祝“胜利”、自我吹嘘的文字。我不明白,如此可耻的行径,有什幺好标榜的。读过书的中国人都知道英法联军1860年洗劫、烧毁圆明园这段历史。
  问:您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您说对圆明园的焚毁,相当于同时摧毁掉凡尔赛宫、卢浮宫博物馆和法法兰西国家图书馆。
  答:我丝毫没有夸张。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放眼望去,上百座中式宫厥建筑,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其中大部分为木制结构,还不算根据乾隆皇帝宫廷里常驻的欧洲神甫提供的18世纪图纸所修建的“西洋楼”等。还有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多年积存的贡品,数以千计的玉石、瓷器,成吨的丝绸,有的精美绝伦的古董历史要追朔到11世纪,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全都毁于大火。这是一个文明被截肢的痛苦记忆。
  问:请您介绍一下创作过程,您是从何入手、又是如何找到这些史料的?
  答:我刚才说过,当时没有现成的书籍。这就需要我找到那个时期的文字材料,是那时的军人、外交官、翻译官等在远征开始前后或远征期间的文字记录。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将这些材料汇总。其中既有法国人写的,也有英国人写的,但英国人的文字记录不如法国人多。
  我很幸运。15年前,我不可能完成此书,这要归功于英特网的使用。我在网上找到了大量的英文材料,然后在网上购买下来使用。要知道,其中的很多文字材料是1860、1861、1862年写的,距今已有140年的历史,稀少价贵,但通过英特网,我获得了它们。
  问:当然,尤其是这些有关历史事件的材料。有没有描述劫焚圆明园的细节资料?
  答:有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您的问题很有意思。在当时,不论是法国军人还是英国军人,都喜欢淡化这段历史,英国人尤甚。他们经常说,“噢,没有发生什幺大不了的事情,我们拿的都是些小玩艺儿,不值几个钱”。
  但也有记录了相关细节的人,法军翻译官埃里松伯爵就是一位。他在其《翻译官手记》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事情。埃里松当时为法军总指挥孟托邦作翻译。
   。 想看书来

揭开被西方遮掩的历史(2)
我认为,我的《洗劫圆明园》一书,是一部上乘之作,因为里面的材料都是第一手资料,是当事人的手记。为查阅资料,我多次去了伦敦,在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了有关文字材料,还看到一些由英军带回的实物,但绝大多时收藏是看不到的。
  问:您的著作结构紧凑,行文流畅,且易阅读。您似乎对“远征军”的准备阶段比较有兴趣,因为这部分您用了近250页的笔墨。
  答:我是历史学家,同时又是记者,就是要用新闻记者的笔触,表现历史事件的严谨。
  这本书较厚,原有800多页。我向出版社交稿时,还担心不能通过,因为当时合同上写的是400页。出版社负责人看后没有提出异义,反而觉得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大。
  我确实在远征军抵达北京前的准备阶段用了不少篇幅,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很有意思。当时英国军队有一万两千名官兵,法国军队有八千名。法国人从土伦港出发,漂洋过海。远赴中国。首先攻占了上海。
  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目的略有不同。英国人利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用以支付其远征费用;法国人前去是要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向中国人传播天主教。
  问:您在书中解释了为什幺当时的中国朝廷拒绝西方人进入的原因。
  答:中国的皇上自称“天子”,是世界的中心,是王中之王,其它民族只是其臣民,而且特别鄙视野蛮人。的确,英法联军就是一帮野蛮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同蛮人。遗憾的是,这些野蛮人手中有枪炮,又懂得战争。这是一次帝国主义的殖民远征,是以强凌弱的强盗逻辑。法国人,特别是英国人从中国那里夺取了大量的钱财和物品。这是天大的丑闻!
  建议总统归还“四十景”
  问:我注意到您在用词上的变化。您刚才既用了“掠夺”来的物品,也用了“带回”来的物品。是不是还存在着某种怀疑,我不是指您而言,而是讲在法国的博物馆专家们的意识里。现在有了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之说。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噢,这属于世界遗产的范围”。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您遇到法国的博物馆的专家们,他们会对您说这是战利品。我认为,这就是掠夺。专家们有可能心里也这幺认为,但不好对您这幺说。
  问:听说您最近上书希拉克总统,希望法国方面将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珍品“圆明园四十景”归还中国,能介绍主要内容吗?
  答:确有其事。我是今年八月份上书的。我在本书第419—420页也提到这一绝世珍品。这些丝绸诗画出自18世纪的两位中国艺术家之手,主题是昔日圆明园的四十个美景,是唯一能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1860年,杜潘上校将这些景图从中国抢来,并于1862年2月转让给德鲁欧拍卖行。最后,国家图书馆收藏了这一绝世之作。
  问:您这本书上市后,读者的反映如何?
  答:我听到的都是赞扬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指出书中错误之处。读者认为书的内容诚恳可信,有的读者给我来信,认为我的祖父一定有大量的这方面的档案。
  (记者董纯、肖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