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影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蝶影抄-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春天里大片的油菜花似乎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油菜花金光四溢,一派天真无邪。这样的天真无邪同样是有蛊惑力的,因为它携有,无所不在的香味。
  

温暖的暧昧
在我看来,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应该算是好莱坞2004年度最好的一部电影了。它的好在于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让人暖暖生香。这样的克制就同之前的《花样年华》以及后来的《卧虎藏龙》。看《迷失东京》是在2005年的一个冬夜,窗外飘着漫天大雪,我呷着茶躲在屋子里。自始至终,电影都有一根无形的红线在牵引。一直到结束,我才算松了一口气。好片的意义在于,它会在身临其境中体味到情感的温度,能在落花流水中享受着阳光明媚的精神远行。
  一男一女。男的是逐渐过气的好莱坞影星哈里斯。一个有魅力的老男人。当身边的光华夕阳一样一点一点褪去时,那种悲哀和无力便如墙角边的苔藓悄然爬上来。哈里斯来东京是为拍摄一则威士忌广告,因为拍摄不顺利,他不得不在东京呆很长一段时间。在陌生的城市,哈里斯更切身地体味到异国他乡的孤寂,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然后,便是疲惫,便是厌倦——不仅是对生活的厌倦,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厌倦。这时候,一个年轻女子出现了——她叫夏洛特,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大学毕业生。在与一位摄影师结婚后,夏洛特陪着丈夫来到东京。因为丈夫寡趣而呆板,夏洛特同样体味到了异国他乡那种因为陌生而产生的忽略。
  在这样的心境下,哈里斯与夏洛特相遇了。他们就像一汪池塘里的两只浮萍一样漂在一起。清冷的环境中,两颗郁闷的心探出指尖。他们一起泡吧,一起卡拉OK,一起看艳舞;然后,便是端坐于咖啡馆,倾诉,并且聆听。
  于是,在他们之间,有一种情感像纤细的藤蔓茸茸地探出头来。既捉摸不定,又确切存在;既柔软无比,又固执如茎。很难说清楚这个老男人与这个少妇之间的情感是友谊还是爱情,它如烟似雾,湿润,缥缈,就像流水中的光与影一样,心不在焉,闪闪烁烁。他们似乎一直在试探,也一直在排斥;一直在渴望,又一直在躲避……所有的一切都是明明灭灭,就如城市的灯光一样,在凝视中迷离,又在迷离中真切。
  似乎是,什么也没发生;又似乎是,一些东西悄然而至。那样的暗妙就像是唇间的呼吸,还没有凝成水汽,就已经轻描淡写地消失在空气之中了。
  我一直想,男女之间最美妙的感觉是什么呢?是身体的接触吗?不知道——应该是一种默契吧,是一种彼此眼神的明白,是一种会意。都说性是爱的高潮,但高潮往往又具有分水岭的作用,在那一刹,性取代了爱,爱消失——性与爱,一直是晦涩而幽深的,它甚至有着更深的含意,有着暗示和启迪的性质。那种人人都懂得的情欲,不是真正的爱情。
  这样的情感,就是暧昧吧。一种温暖的暧昧,如烟,如音乐,如彼此之间能看到的光晕。在东京这个陌生、冰冷甚至虚无的城市里,这样的暧昧,使得两个身处异乡的孤影,在彼此的凝视中,深情取暖。
  据说,索菲亚·科波拉平日里最喜欢的,就是香港导演王家卫了,而她最爱看的,就是那部《花样年华》。这就对了。《花样年华》同样也是一种暧昧。那样的暧昧,就像电影当中的那支主题曲,低沉的大提琴音迂回婉转,久久不散。《花样年华》中的暧昧是感伤,是惆怅,是沉重;而《迷失东京》呢,那当中的暧昧,却是一种迷离,一种温暖,是那种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绽放出的微弱的星光。
  又据说,《迷失东京》的故事,来源于索菲亚20多岁时在东京一趟旅行的经历。那一段从不示人的经历让索菲亚明白很多。那种在陌生的环境中油然的无助和亲切,肯定是刻骨铭心的。陌生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距离,而暧昧呢,残留的只是身体的距离和隔膜。在这样的情形下,暧昧就像是月光下开满鲜花的小径,中庸而理性,安全而优雅,散发着,禅意的芬芳。
  德国大导演文德斯曾经在80年代拍出一部著名的电影纪录片《寻找小津》。在那部纪录片中,文德斯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个迷离而破碎的东京。在文德斯的感觉中,东京是那样虚无,它就如同噪音和杂乱的图像,几乎没有温情。那一次,文德斯还去参观了小津的墓。文德斯把小津墓碑上的“无”字翻译成“nothingness”。显然,这样的翻译过于简单武断,它只停留在文字之中,而忽略了文字背后巨大的空蒙。一直到拍摄完《寻找小津》后,文德斯才算对“无”有了新的领悟,而他东京之行的结束,就是以大大的“无”结束。
  “无”是什么呢?不好说。不好说的还有暧昧。“暧昧”与“禅”共通的一点是,它是无法言说的,但它又是芬芳甘甜的。当一个人嘴嚼一枚青橄榄看待世界时,他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灰色的,所有的春去秋来,都是一种美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悲悯的凝视
秋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沙发上看影碟。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你最近怎么啦,把电影写得如此沉重?他是指我关于《沉郁的忧伤》之类的文章。我回答说没有呵,我从来不把电影当作是沉重的舶船。只不过既要学会沉重,也要学会轻松,在沉重的时候沉重,在轻松的时候轻松。轻松和沉重应该是生命的两类主题,也是人类飞翔的两扇翅膀,
  仍是想谈点沉重的。关于悲悯的旅行,静下心来想一想,实际上这类题材的电影还有不少,而且还都是大师所涉及。一个烂仔般的导演是不敢涉足其间的,首先是内容不讨好,再有一个就是如果没有相当的功力,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表达不出真正的故乡意义的。
  对于很多关于故乡之旅的电影,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次悲悯的人生之旅,看作是一场心灵的真正荡涤。除了我在上篇文章所涉及的电影之外,杰出的还有希腊大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尤里西斯的凝视》。这部电影我是两年前看的,电影的基调晦暗而沉闷。给我印象至深的是电影画面始终用中长镜头来拍摄,无比宁静,也使主观与客观场景始终保持着无以解说的距离。电影的场景始终在雾中,有种宁静得几近于死寂的氛围,对话和语言变得可有可无。安哲罗普洛斯就是以这样的电影语言来述说自己心中的悲伤和怜悯。“尤里西斯”的典故来自希腊神话,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尤里西斯的回家之旅异常艰难,好像是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吧。安哲罗普洛斯就是借用此名暗喻生命之旅的艰难和广阔。从剧情来说,这部电影本身并不复杂,反映的是一个希腊导演A在电影诞生100周年时深入战乱中的南斯拉夫去寻找自己国家的第一部电影,伴随的景象是爱琴海、雨、雪、孩子、老人、诗歌、远行、回归……这样的情景,就像游历在时间的河流中,无助而漫长。这种寻找实际上是一种寻根情结,在一种寻找中让自己的命运连同人类的命运不再迷失。
  另一部引起我巨大感伤的归乡电影是《暴雨将至》。确切地说,我是1995年看到这部电影的,当时我决然以20元将这部电影的录像带买下,一直珍藏至今。这是马其顿导演米柯·曼彻夫斯基的第一部长片,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它由曼彻夫斯基回故乡缘起,讲述在南斯拉夫战乱与分裂中所目睹的四个故事,这四个故事循环结构,紧密相连,涉及杀戮、抉择、寻找和忏悔。曼彻夫斯基全力表现的是一种极端的忧患意识,他就像是站在苍穹之下,目睹着人类在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互相厮杀,然后“暴雨将至”,共同走向毁灭。这样对吾土吾民的感伤是痛苦的,更是悲悯的;是一个巨大的设问,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钟声。
  这样的电影无疑是有巨大震撼力的,它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沉思瞑然,因为它涉及的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就像一把刀,在人类心尖上深深地扎进去。这样的导演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娱乐制作者,他已成为一个思想家,一个思考着人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一个哲人。当电影的意义已上升到以它相对完美的艺术形式全力表现人类生存的巨大主题时,这时候的电影让人敬畏无比,我觉得导演就像是上帝一样,他在创造着场景,创造着主角和配角,然后安排着他们的生活,平静地目睹着他们痛苦,目睹他们走向死亡和毁灭……这样的方式,我的天!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导演对于自己的吾土吾民,有着这样悲悯的情怀呢?也许,是爱之越深,也就悲之越切吧。就如陈凯歌所说的:大师应该是这样的,他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文化,并且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尖锐的批评态度与批判精神。因为他是从那种文化中来的,他受到那种文化的滋润,去肯定一种文化的长处不难,但发现这种文化的短处,就很容易受到围攻。作为一个大师,首先是要能够承载、消融,代表你自己的文化,并且你对于你已习惯的文化永远有一双怀疑的眼睛。
  艺术和情怀当然是相通的,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在他的笔下,同样流淌着对于吾土吾民的悲悯,这缘于一种非常痛苦的思考,也缘于一种勇敢的反叛。
   。。

沉郁的忧伤
最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问我:你写明亮的悲伤,我懂了。还有吗?还有另外的悲伤吗?我回答说是的,悲伤也是有着种类的,除了明亮的悲伤、俗世的悲伤之外,应该还有另外一种悲伤,那是一直进入到骨子里的,进入到人生意义范畴的,而且会在那个底限呈现出绿苔般的腐烂色泽——这种悲伤,就算是沉郁的悲伤吧。
  这几天忙里偷闲,看了侯孝贤最著名的《悲情城市》。这部电影有着一如既往缓慢的节奏,静美的长镜头,空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