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 好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孩子 好习惯-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教师面临着各种危险,稍不留神就可能剥夺孩子的主人地位,轻视孩子的智慧,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天赋才能,使孩子在家庭、学校中变成了“奴隶”,只能按照老师或父母的期望与要求走一条和别人类似的道路。

  这绝非危言耸听。

  关键的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智慧,和他们一起探索前进,我的教育建议是:

  不要小瞧孩子。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言行嗤之以鼻,只不过是小聪明,没什么了不起的。要知道,这样的说法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留心观察孩子的才能。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这话一点不假。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某些天赋,某些较突出的能力,只要父母用心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如有的孩子爱唱歌,一听到音乐就能有节奏地摆动身体,父母要做的不是加以制止:太吵了,安静一点!而应该发现孩子的能力,并给予肯定:不错,爸爸妈妈都不会你就会了。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充满信心,我是聪明的,我是有本领的,这种自信会影响他的一生。

  陪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智慧。有些孩子很擅长讲故事、手工制作等,这都可以说是孩子的智慧,聪明的父母应该听孩子讲讲故事,陪孩子动手制作,当你亲眼、亲耳体会到孩子的能力时,你会更加惊讶孩子的智慧,对孩子刮目相看了。 
 
第五章 平等是代际沟通的基石 
 
 
 
  2006年04月12日14:14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21世纪最好的代际关系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也是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的主要目标。

  我们在做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研究时发现,当面对“你认为未来社会最应该提倡的品行是什么?”一题时,父母与孩子两代人的回答显著不同。父母认为“最应该提倡的品行”是“责任感、正直、诚实和进取”;而中小学生却认为“平等待人、责任感、正直、进取”。这说明,当代少年儿童更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平等,是平等意识增强的一代。

  进一步分析发现,当代少年儿童是权利意识觉醒的一代。北京一位小学三年级的老师训斥一名女生,并命令其离开教室。该女生站起来说:“老师,上课是我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一个母亲冒着酷暑给5岁的儿子报了美术班、钢琴班,兴冲冲地告诉孩子。不料,儿子却严肃起来,说:“妈妈,您和我商量过了吗?”母亲愣住了,苦笑着回答:“你这么小,还用跟你商量什么呀!我还不是为你好?”儿子依然不领情。

  实际上,上面两个孩子的态度完全正确。早在1990年8月29日,中国政府已签署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承认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们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等四项基本的权利,与成年人是平等的。作为一个现代父母,必须尊重儿童的权利,并善于与孩子商量同其有关的事情。

  研究早已证明,民主的家庭最有利于孩子成才,而民主家庭的重要特征恰恰是平等和谐。 
 
化“代沟”为“代桥” 
 
 
 
  2006年04月12日14:14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如果说教育孩子的困难,信息化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恐怕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即社会的进步主要靠知识与信息传递,而不是靠经验传递,成年人的优势远不及孩子。

  试想,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大人知道得多,并形成了许多成年人不具备的观念时,两代人怎么对话?

  令人悲哀的是,据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谈起今天的学生,评价意见70%以上是否定性的,认为学生今不如昔的占90%以上。这也许正是代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很多父母跟孩子说话,一开口就说很长时间,非得把孩子说哭了不可。你没有A错还没有B错吗?没有B错还没有C错吗?总要给孩子找出个错来。孩子跟父母辩解是没有用的,后来好多孩子就干脆不说话了。

  对话对话,两方说话,只要孩子不说话,父母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父母最好能想办法尽量少说,让孩子多说,听孩子诉说。

  做父母的要和孩子平等相处,有什么事多商量,要尊重孩子,不要打孩子,一定要平等和谐、说话算话。

  代际冲突是痛苦的,但代际冲突又有积极的意义,它是社会变革、前进的基本形式之一。如果代际之间冲突较小,说明社会变化缓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便是最好的证明。

  在中国当今的大变革中,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更加需要加强教育与引导,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从而达到合作与和谐发展的目的。

  明智的父母和教师会平等地对待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和孩子生来都是平等的。

  一个念小学三年级的男孩的做法就十分令人深思:他用节省下来的30元要“买”父亲的一天。

  为了改善家境,多挣点钱,张洋的父亲连双休日也不休息。一个周六,孩子缠着父亲陪他到小区花园玩。父亲却说:“太累了,没时间玩。”孩子睁着失望的眼睛问:“你一天挣多少钱?”“30元。”父亲不耐烦地回答。一个月后又一个周六早上,孩子走到正要离家的父亲面前说:“爸爸,我‘买’你一天行吗?今天你就陪我吧!”原来,孩子没有上缴一个月的学校伙食费,每天中午只到外面买两个馒头充饥,想用省下的钱“买”父亲的一天,让父亲带他去公园。

  在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蒲远眼里,孩子与成人是平等的。

  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小男孩,在课间怯生生地走到孙蒲远老师面前,递给她一件东西,说:“我自己做的,送给您。”孙老师一看,是一个把画报撕碎又粘在一起的看不出模样的东西。孙老师想笑,但看着男孩那庄重的样子,她忍住了笑,努力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终于看出来了:“一个机器人?”男孩眼睛一亮:“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入木三分:“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孙蒲远是理解孩子的,她谢过男孩,并把那个机器人认真地夹在教科书里。

  在孙老师的班里,上课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去上厕所。如果去的时间长了没回来,孙老师会让另一个学生带着手纸去厕所,看看是不是那位同学碰到了什么困难?有人担心地问,您这么宽容,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一到上课去厕所的习惯?孙老师摇摇头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孩子们没有这样。

  这就说明,如果孩子发现成年人能平等地对待自己,尊重自己,他“回报”的可能就是尊重父母和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10岁以前有一个崇拜父母的年龄,很好教育,他觉得爸爸妈妈都是英雄。但是10岁到20岁进入一个心理上对父母轻视的年龄,瞧不起父母,他崇拜的人是电视明星了,觉得父母天天唠唠叨叨的、胸无大志,整天发牢骚,自己不成龙成凤,还让我成龙成凤。20岁到30岁开始对父母有所理解。30岁到40岁对父母有些爱。人到了40岁以后,才到了“常回家看看”的年龄,这个时候才能理解父母原来不简单,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时对父母就好多了。现在许多十几岁的孩子就处在一个很快从崇拜父母到瞧不起父母的年代。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怎么跟孩子沟通呢?当孩子不愿意跟您说话的时候,您就少说。您实在是特别想跟孩子说话,孩子又不愿意跟您说话,怎么办?

  如何减少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化“代沟”为“代桥”,我的教育建议是:

  了解孩子。应了解一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譬如,关于儿童的反抗期。儿童从2岁到4岁出现第一“反抗期”,青春发育期出现第二“反抗期”。在这两次之间的7岁至9岁前后,还有一个时期表现为“顶嘴”阶段,这也是一种反抗现象。儿童的反抗现象不仅不是坏事情,反而对他们的精神发育至关重要。父母面对这种反抗现象不仅不能对其进行指责,反而要充分理解这种反抗心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有反抗期得到正确引导的孩子,其自主性才能正常发展。有人甚至认为,没有反抗表现的青少年是意志薄弱的人。

  每周开个谈心会。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全家开个生活会。如在吃完饭一小时之后,大家可以谈一谈,并给孩子一个发言的机会。大家相互谈谈这一周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样的方式能让全家人相互关心、相互信任,共同的进步,这是全家人都能得到提高的一种好办法。 
 
学会与孩子谈判 
 
 
 
  2006年04月12日14:1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一般来说,代际关系能否融洽,关键是成人是否民主,是否支持和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是否吸收孩子参加对事务的决策。事实上,今天的孩子不但有很强的参与能力,在信息等方面还具有许多优势。我常常和父母们说,21世纪最好的代际关系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也是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的主要目标。

  在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方面,王越同学的尝试令人赞叹。

  王越是上海闵行区上宝中学的学生,当她在闵行区汽轮小学读书的时候,因为负担重,与妈妈发生许多矛盾。她是个小忙人,某个星期天竟然赶五个场子,先上琴课、参加红领巾理事会会议、鼓号队演出和儿童剧比赛,还要上剑桥英语课。除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外,父母还给加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