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我们的文化,何时能正视个体利益的正当诉求,并通过全社会的制度运作来保证个体的权利,其实已经正走在路上。而这才是克制和削弱中国式聪明的根本力量,我们有理由拭目以待。
第一章 聪明人与老实人(1)
在汉语中,“聪明”一直是个褒义词,可以与智慧、睿智等并列,是用来称赞人的,古时的臣子要拍皇上的马屁,常用的模式就是“吾皇天纵聪明”,大多数皇上是很爱听这种话的,往往一听之后就笑眯眯的,一副陶醉、受用的样子。夸赞别人的孩子,最常用的词也是“聪明”,父母听人这样夸自己的孩子,多数情况下是眉开眼笑、乐呵呵的。
从词义上来讲,聪明的本意是指耳聪目明,后来被引申为天资高、理解分析能力强、对人或事看得透彻,按这个意思,“聪明”的确可以和智慧、英明等词汇并列。
褒义的“聪明”,其反义词应该是“愚蠢”、“糊涂”,不过,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聪明”一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致使这个词褒贬难分,现在如果说某人很聪明,很可能就含有讽刺的意思,如果说某人是聪明人,那讽刺的意思就更加明显。与此同时,聪明的反义词也悄悄地变成了“老实”,这一变,“聪明”过去的亮丽色彩、正面形象几乎消失殆尽,变得非常尴尬,不伦不类了。
以“老实”作反义词,那意味着“聪明”就是不老实,这可真难为了这个古老的词汇了。好在“老实”一词如今也面目全非,早已不是原来的本意了。如今的“老实”与“窝囊”、“无用”并列,和“蠢笨”、“呆傻”为伍,如果某人被定义为“老实”,对此人来讲,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与骂他“蠢笨”、“窝囊”一样让他难以接受。
我儿子刚上小学时,心眼未开,比较老实,同学也罢,老师也罢,都认为他是个老实孩子,不过渐渐地随着他的觉醒,“老实”这个标签让他非常苦恼。他的学习还算不错,在班上经常名列前茅,但这没用,老实的标签压得他抬不起头来,让他非常自卑。他问我:“我怎样才能不老实呢?”
我说:“老老实实学习,为什么要不老实?”
儿子说:“老实就是无能,大家都看不起你,学习好也没用,那些捣蛋鬼照样欺负你。”
儿子的母亲一听这话恼火起来:“谁欺负我儿子?告诉我,我到学校找他去。”
儿子一听急了:“这怎么行!我的事要你出面管,那不更显得我老实无能吗?以后我在班里就更被人看不起了。”
儿子后来别出心裁,和班里的捣蛋鬼们混在一起,随他们一起犯了很多小小的错误,于是,他头上“老实”的标签慢慢地被“捣蛋”所取代,这让他欢喜异常。那段时间他神气得很,经常翻着眼珠子,脸上变换着各种表情,然后问我:“看着我的脸,看我是不是很老奸巨猾?”
我哈哈大笑,大摇其头,说:“一脸稚气,看不到半点奸猾的样子。”
儿子就又咬牙切齿,然后问:“现在呢,我是不是很凶狠?”
我还是大摇其头,说:“凶狠看不到,我看到的只是滑稽。”
儿子气得哇哇怪叫,张牙舞爪对我做几个凶相,却也无可奈何。
我很纳闷,“老实”曾几何时在小孩子的心中也贬值到了这个程度,但想了想我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很多事情,也便释然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实”这个词的变质也是慢慢发生的,并非突然之间。
明代的《西游记》里,孙悟空等在五庄观偷人参果,事发后道童找唐僧厮骂,唐僧无奈下把三个徒弟招来,询问他们是否偷吃了人家的果子,此时猪八戒忙说:“我老实,不晓得,不曾见。”在这儿,“老实”和猪八戒这个形象联系在了一起,而八戒的形象的确不怎么样。。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聪明人与老实人(2)
清代的《老残游记》里,写老残被人请吃,席间大家闲谈,说起酷吏佐臣在曹州府治强盗的事,其中一人就忆起了自己在曹州做官的情景,说:“各县捕快捉来的强盗,不是老实乡民,就是被强盗胁了去看守骡马的人。至于真强盗,一百个里也没有几个。”这儿,老实与乡民联系起来,而乡民,即今日的农民,一直是城里人看不起的。
很多年前,在农村,每个村子都有治保主任,如果认为某人有犯罪的嫌疑,治保主任就找他谈话,要他交代问题,这个人假若不服气,不但不认罪,还情绪激动地为自己辩解,治保主任就大声呵斥他:“放老实点!”
放老实点……这句话不但过去的治保主任说,即便到了现在,还从很多强势的人口中说出来,当然,这话只能是强势者对弱势者说,绝没有反过来的道理。只是这么一来二去的,老实一词就与蠢笨、窝囊脱不开关系了。
“老实”这么一变,让它的反义词“聪明”也增加了很多新内容。除了原来聪明伶俐的意思外,还有了强悍、能说得上话、能厮闹、别人不可以随意欺负的意思,当然,最重要的变化是:聪明已和英明、睿智渐行渐远,而和人们口语中所说的“小聪明”愈来愈接近了。
一、变味的聪明
聪明与小聪明,在表象上是极其相似的,都含有“智慧”的意思,不同之处是,小聪明都是立足于自私自利的原则上运用“智慧”,并且非常急功近利,因此小聪明表现得很乖巧,给人的感觉是巧舌如簧、灵活多变、十分敏捷,因为急功近利,小聪明总是趋炎附势,甚至连窝边草也吃,所以小聪明非常容易被发现,这种“智慧”太表象了。
聪明这个词显然是受到小聪明的连累,这才名誉受损的,因为在现实中,人们是普遍厌恶小聪明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是从古到今很多聪明人都不同程度地耍小聪明,这是聪明声誉受损的主要原因。
李斯,荀子的学生,因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而位至宰相,他无疑是聪明的。这个聪明人有一个老鼠理论:人与老鼠相仿,是否有出息,这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原来李斯年轻的时候当过小吏,上厕所时遭遇到正在吃屎的老鼠,那些老鼠看到他,惊慌得四散而逃,后来李斯又在郡属的大粮仓里见到老鼠,这儿的老鼠悠闲自在地吃着仓里的粟米,看到外面的人,却是一副待理不理的样子。李斯受此启发,老鼠理论就出笼了。
李斯的名言是:“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这话的意思是:人生最大的耻辱是地位卑贱,最大的悲哀是贫穷困苦。这话虽然没有孔夫子的“克己复礼”名气大,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李斯的话其实已经深入到了几乎每个人的骨髓之中,道德败坏不算大耻辱,说假话不算大耻辱,奴颜媚骨不算大耻辱,卑贱才是真正的,也是最大的耻辱。
按这个思维,李斯西入秦国以求富贵,他如愿以偿了,被秦王先拜为客卿,后用为丞相,大受尊崇。可不久秦王见到了韩非的书,渴慕不已,使手段将韩非弄到了秦国。李斯与韩非是同学,而韩非的学识高于李斯。李斯害怕韩非得宠会威胁到自己的富贵,于是就进谗言、使诡计,将老同学韩非害死。秦始皇去世后,李斯为保长久富贵,听从了赵高的建议,害死了刚毅勇武的始皇长子扶苏,篡改始皇遗诏,拥立昏庸无能的胡亥为帝,使秦王朝二世而亡。 。。
第一章 聪明人与老实人(3)
在历史上,类似李斯的聪明人车载斗量,多得不可胜数,他们以贫贱为耻,以富贵为荣,为了富贵可以不择手段,将各种聪明都用来追求富贵,为了富贵,可以说假话,可以害朋友,可以卑躬屈膝,可以颠倒黑白。而可悲的是,这些人正因为不择手段,所以他们往往就得到了富贵,而那些讲真话的老实人因为不愿意不择手段,所以大多败在他们手下,被他们所陷害或者排挤。只是这样时间长了,聪明一词也就变了味了。
变了味的聪明以追求个人的富贵为目的,以不择手段为特征,以损人利己为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穷竭智力,费尽心思,使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手段,以求从厕所的老鼠变成仓库的老鼠,在这种追求中,没有一点儿道德底线,内心深处也看不到有什么制约机制。当然话说回来,有了底线,不免就聪明得不彻底,有了内心深处的制约机制,就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聪明手段,就可能被无底线、无制约机制的人打垮。
吴起为了在鲁国当将军,就杀掉了妻子,因为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子,而鲁国当时正要和齐国打仗,杀了妻子,才能取信于鲁君;汉武帝为了长保他们刘家的富贵,在钩戈夫人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就将钩戈夫人赐死,汉武帝的聪明为后世“留子杀母”立下了范例。
唐代的苏味道,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当宰相,为了长保富贵,他发明了一种聪明叫“模棱两可”,他自己解释这种聪明,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同棱)以持两端可矣。”这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能太清楚明白,那样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要模棱两可,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红楼梦》里,贾雨村为了求富贵,就走门子和贾府联宗,为了保官,就将打死了人的呆霸王薛蟠放走,弄个葫芦僧断葫芦的故事,连自己恩人的女儿也不救,任其被呆霸王抢走做奴仆。
这种种变了味的聪明在官场、商场以及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可以说人人耳熟能详,说它们是聪明,因为它们机巧奸诈,含有相当的智力,说它们变了味,是因为它们和传统的聪明的含义已经大不一样。
没有富贵就追求富贵,有了富贵就要保住富贵,在追求与保住的过程中,无数的“智慧”诞生了,这些“智慧”有的属于高一等的权谋,有的属于通俗易懂的聪明,权谋不是普通人能应用的,而聪明,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