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新知张爱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旧闻新知张爱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异常热闹”。母亲拖一个叫李开弟的工程师到码头迎接张爱玲,李开弟是母亲和姑姑的朋友,也是张爱玲在香港的法定保护人。不久李开第去重庆,改托一位朋友照应,福建人,是一位工程师,在港大教书,兼任男生宿舍舍监。
  初识终身挚友炎樱。本年冬参加上海《西风》杂志三周年纪念征文,题目为“我的***”;第二年征文揭晓,《我的天才梦》获征文第十三名。她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德笨拙与可怜:“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去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路。”但她亦有她的长处,即她的敏感和对一切美的东西的超乎寻常的领悟。她“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巅的绿叶”。(《天才梦》

张爱玲年谱简编(7)
张爱玲赴港求学后,母亲移居新加坡,至 1943 年又到印度。
  1940 年
  4月16日,《西风》月刊征文揭晓,《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征文第十三名名誉奖,在《西风》8 月号上发表。在香港大学认识了同学炎樱。炎樱是*裔锡兰人,原名(Fatima)莫黛,后又改为獏黛,獏梦,张爱玲替她取名炎樱,两人成为终身的朋友。张爱玲后来的散文集《流言》中曾收有《炎樱语录》,记录她的聪慧与可爱。
  这两年内,为了减轻母亲经济上的压力,张爱玲学习很用功,获得香港大学文科仅有的两个奖学金,港大毕业后可以直接免费入牛津大学读博士。
  1941 年
  《天才梦》由上海西风出版社出版。
  6月4日,被学校通知得到一份名为Nemazee Donor Scholarship的捐赠奖学金,不久,又得到何福奖学金,后者是港大文学院唯一的两个奖学金之一,是颁给第二学年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见黄康显《张爱玲的香港大学因缘》)
  12 月 1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同时进攻香港,18天后,香港沦陷。对于战争,张爱玲抱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她把普通人对于战争的感受比喻为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的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为了生计,张爱玲和一些学生到防空总部报名做了防空团员,参加“守城” 工作,停战后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这段在香港战乱的经历后来写成散文《烬余录》。后来张爱玲得知,母亲的男友死于新加坡的战火之中,母亲逃难到印度,做过尼赫鲁姐姐的秘书。
  1942 年
  香港沦陷以后,港大停课,张爱玲于春夏之交回到上海。住进赫德路192号爱丁顿公寓的姑姑家。港大的学业还有半年没有完成,唯一补救的办法是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至少可以拿到文凭”。由于学费问题,张爱玲回到那个她出逃的家,父亲叫她先去报名考转学,学费叫弟弟给她送去,这是张爱玲最后一次走进家门,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父亲。
  秋,张爱玲转考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因国文不及格,需进补习班补习国文,弟弟张子静同时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不久,炎樱也转学到圣约翰大学。由于生活上的压力,入学两个月后她从圣约翰大学辍学,决定从事写作。她想早点赚钱,经济自立。也许是对考取圣约翰大学国文不及格的讽刺,也许可以理解为英文刊物的稿费要高于中文刊物,她开始用英文写影评与散文。迈出了走向文坛的第一步。
  1943 年
  张爱玲的英文文章先后在在上海德国人克劳斯·梅涅特主编的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发表。前后共有9篇,除了两三篇散文,都是电影评论文章。显示出张爱玲对电影的浓厚兴趣。
  1月,“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即《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近一万字,并且附有自绘的12幅插图,发表在《二十世纪》月刊上。 载《二十世纪》4 卷 1 期。因这篇文章张爱玲被主编克劳斯·梅涅特誉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后来张爱玲把这篇文章译为中文,以《更衣记》之名发表于《古今》半月刊。这也是张爱玲作品中的散文名篇,被她收录在第一部散文集《流言》中)。
  5月,她写了评论电影《梅娘曲》和《桃李争春》的影评Wife,Vamp,Child(即《妻子·*·孩子》,后译为《借银灯》),载《二十世纪》4 卷 5 期。张爱玲在文章中首先论述了所谓的“妇德”:“但是普通人说起为妻之道,着眼处往往只是在下列一点: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之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言语之下不无嘲讽,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一夫一妻主义始终是妻子们在努力遵行,对于丈夫的行径,“始终不知道,也不想打听——仿佛一些好奇心也没有。她只要他落到她分内任何一部分的他。除此之外她完全不感兴趣。”只有这样欺骗自己的女人才最符合“为妻之道”的有“妇德”的女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张爱玲年谱简编(8)
6月,发表散文Still Alive(即《仍然活着》),载《二十世纪》4 卷 6期。此文后以中文改写,题《洋人看京戏及其它》。发表于《古今》半月刊。这也是张爱玲早期较为重要的一篇文章。它传达出张爱玲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
  同期还有影评The Opium War(即《鸦片战争》),评论的是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万世流芳》。
  7月,无题影评,评的是《秋之歌》(英译名 Song of Autumn) 和《浮云遮月》(英译名 Cloud over the Moon),载《二十世纪》5 卷1期。
  8、9 月,在《二十世纪》出的合刊上,张爱玲发表影评Mother and Daughters—in—Law(即《婆婆和媳妇》),评论影片《自由魂》、《两代女性》和《母亲》这三部片子。载第 5 卷 2、3 期合刊。
  10月,又是一篇无题影评,评李丽华、严俊、*凤主演的电影《万紫千红》和刘琼自编自导自演的《迎春曲》。载《二十世 纪》5 卷 4 期。
  11月,发表影评China educating the Family(《 中国的家庭教育》),评影片《新生》和《渔家女》载《二十世纪》5 卷 5 期,这篇文章也就是后来收入《流言》的《银宫就学记》。
  12月,发表散文Demons and Fairies(即《神仙鬼怪》),载《二十世纪》5 卷 6 期。后来改写为中文,名字是《中国人的宗教》,这是她在《二十世纪》发表最后一篇文章。
  除了在《二十世纪》报上写稿外,这一年张爱玲还写了大量的中文作品。 1943年初春,她写了两篇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经亲戚黄岳渊引荐拜访了鸳鸯蝴蝶派刊物《紫罗兰》主编周瘦鹃。周瘦鹃读后认为这两篇作品“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Somerset Maugham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一星期后,周瘦鹃征求张爱玲的意见,她同意将这两篇小说登在《紫罗兰》杂志上。
  5月,《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紫罗兰》复刊号上登载。周瘦鹃在“编辑例言”中郑重向读者推荐张爱玲的小说:“如今我郑重的发表了这篇《沉香屑》,读者共同来欣赏张女士一种特殊情调的作品,而对于当年所谓上等华人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也可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张爱玲邀请周瘦鹃到家中,与姑姑张茂渊设西式茶会答谢。
  6月,《沉香屑:第二炉香》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
  7月,张爱玲在上海福州路昼锦里附近一个小弄堂里的一座双开间的石库门房子——《万象》杂志编辑室里,把短篇小说《心经》交给编辑柯灵,给柯灵以意外的惊喜:“那大概是七月里的一天,张爱玲穿着丝质碎花旗袍,色泽淡雅,也就是当时上海小姐普通的装束;肋下夹一个报纸包,说有一篇稿子要给我看看,那就是随后发表在《万象》上的小说《心经》,还附有她手绘的插图。会见和谈话很简短,却很愉快。谈得什么,已很难回忆,但我当时的心情,至今清清楚楚,那就是喜出望外。虽然是初见,我对她不陌生,我诚恳地希望他经常为《万象》写稿。”(柯灵《遥寄张爱玲》)
  7月10日,短篇小说《茉莉香片》在《杂志》月刊第 11 卷 4 期上发表。《杂志》的背景较为复杂。它附属于《新中国报》,而《新中国报》的后台是日本人驻沪领事馆。但是《新中国报》的社长袁殊、主编鲁风则都是*地下情报人员。不过他们只是利用《新中国报》作掩护开展工作,因此,《新中国报》还是亲日的面孔。作为附属于《新中国报》的《杂志》,一方面是要给日伪文化撑场面,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发表大量小说、散文、实事报道、人物述评等文章,同时还不定期刊出特辑,举办作家座谈会,在当时的出版物中有鲜明的特色。

张爱玲年谱简编(9)
对于《杂志》的日伪背景,《万象》主编柯灵心中非常清楚,他曾委婉地向张爱玲暗示,由于时局的动荡,尽量少和《杂志》这类期刊往来,不要到处发表作品。“因为环境特殊,清浊难分,很犯不着在万牲园里跳交际舞——那是卖力的为她鼓掌拉场子的,就很有些背景不干不净的报章杂志”。但政治在张爱玲那里,好像是“不值得考虑的,她所考虑的只有个人的成功,生命中的那种飞扬的感受,那种完美的境界。她渴望的是梦想中的飞翔,而对可能会有的时代的责难,根本来不及去考虑”(张均《张爱玲传》)。
  8月10日,散文《到底是上海人》在《杂志》月刊第 11 卷 5 期上发表。她说,她“为上海人写了一部香港传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