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瞧,这人-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摹癘n promise”,它是自己“一生之中,最重要的精神影响之一”。
  案:胡适上谓“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以前者而论,他和江冬秀结婚,正如他在一封信中所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吾之所以极力表示闺房之爱者,亦正欲令吾母欢喜耳……。”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八 歌德的镇静功夫(1)
一战爆发后,在纽约学画的韦莲司“感愤不已,无意学画”。她曾经致信纽约的红十字会,自荐赴欧到军中去做战地护士,因她没有看护经验,纽约的红十字会拒绝了她,韦莲司“益感慨愤懑”。这时胡适给她讲了个歌德的故事,这位德国大文豪自言:“每遇政界有大事震动心目,则黾勉致力于一种绝不关系此事之学问以收吾心。”胡适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当法国拿破仑进攻德国最紧急时,歌德却天天从事中国文物的研究。二,勃西之战期间,歌德赶着写剧本《厄塞》的最后一幕。在胡适自己看来,“歌德之镇静功夫”,此中有真意,大可玩味。此意用他国内朋友给他举的诸葛亮的例子来说明,即“以鞠躬尽瘁之诸葛亮武侯乃独能于汉末大乱之时高卧南阳者,诚知爱莫能助,不如存养待时而动也”。于是,胡适对韦莲司说:“人生效力世界,宜分功易事,作一不朽之歌,不朽之画,何一非献世之事?岂必执戈沙场,报劳病院,然后为贡献社会乎?”韦莲司听后,有所释然,遂重操画笔。不独韦莲司如此,胡适的另一个朋友,是匈牙利人,叫骆特。自开战以来,愤恨美国舆论偏袒协约国,“每斤斤与人争论,为德奥辩护,哓哓不休,心志既专,至不能用心学业,……至于憔悴其形神”。胡适感“其爱国之诚”,又“怜其焦思之苦”, 一天,和骆特相遇于途,拉住他便送上了这个歌德的故事,骆特听后,表示愿意尝试一下。但效果如何,胡适和我们一样,也就不知道了。
  胡适看起来是向别人讲故事,其实他未始不是反复讲给自己听,因为考验很快就落到自己头上。中国虽然远离欧洲战场,而且开始时对交战双方还保持中立,但事不关己并非能高高挂起。一战爆发前两年,英日两国结为同盟,战争爆发后,日本加入协约,即出兵攻打德国势力范围的胶州湾,这就等于在中国开辟了一个战场。1914年的11月11日,青岛被日本占领,本是中国领土,日本人却不打算交还,还提出所谓的“二十一条”。对于国人的声讨,日本人振振有词说:“即使日本决定占领胶州湾,这也没有破坏中国领土之完整,因为胶州湾早已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胶州湾的主权早已归于德国,至少有九十九年了。” 就这样,中国被介入欧战,中国问题立即凸显,远在海外的留学生就再也不能做壁上观了。
  当时在北美的抗日救国运动是什么情况呢?从胡适的某篇日记可以观其大略:“及外患之来,始惊扰无措,或发急电,或作长函,或痛哭而陈词,或慷慨而自杀,”这些举动,胡适很不以为然,“徒乱心绪,何补实际”?时在哥大读政治学的张奚若痛责政府无能,胡适不客气地反问:“不知若令足下作外交部长又何以处之?”战,胡适是不赞成的,“国家之事,病根深矣,”拿什么去战?“今日大患,在于学子不肯深思远虑,平日一无所预备”,这时“责人无已,尤非忠恕之道”。胡适自己的看法是:“吾辈远去祖国,爱莫能助,当以镇静处之,庶不失大国国民风度耳”。 显然,这是前此歌德之镇静功夫在胡适身上的化用,胡适主张留学生在迫到眼前的国难面前保持镇静。
  胡适一生惟冷静,惟冷静而能行理性,你叫胡适热血沸腾是难办的,他年轻时便如此,这是生性,也是训练。日本占领青岛,中日之间旋即开始讨价还价。北美留学生纷纷建议,其中不乏“骇人之壮语”。年轻的胡适云:“余无能逐少年之后,……但能驳一二不堪入耳之舆论”。这天,当地留学生召开特别会议,商讨交涉问题,胡适因事未与会,但他留了一个条子交会长在会上代读。还是歌德的那层意思:“吾辈远去祖国,爱莫能助,纷扰无益于实际,徒乱求学之心。电函交驰,何裨国难?不如以镇静处之。”当晚,胡适记写日记,说到会上情形,会长读他条子时,“会中人皆争嗤之以鼻。即明达如叔永,亦私语云:‘胡适之的不争主义又来了!’及选举干事,秉农山起言:‘今日须选实行家,不可举哲学家。’盖为我而发也,司徒尧君告我如此。” 这通日记事关胡适自己,面对别人的反对,却写得如此平静,如同记旁人事一般。这也是胡适的冷静的功夫。
   。。

十八 歌德的镇静功夫(2)
胡适少时在乡里观族人祭祀,“习闻赞礼者唱曰:‘执事者各司其事’”。这时胡适很担心留学生非但不能解决国是,反而耽搁了自己的学业。多年以后,当偌大的华北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时,为人师长的胡适,态度很明确:守住自己的课桌。课桌就是学生该执之事。作家杨沫反映1930年代北平学生生活的《青春之歌》,如果让当时在北大任文学院院长的胡适看到,他肯定认同的是那个去图书馆的“余永泽”,尽管他也能理解活跃于广场上的“林道静”,哪怕林的身后还有一只叵测的手。其所以如此,盖在于他自己做学生时就是这样。学生就是学生,报国并非一途。国势殇颓,非学生力之所能,慷慨激昂,亦于情事无补。学生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本分搞好学习,以备将来为国效力。当留美学界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时,胡适几乎是逆流而动,他写了封引动一片声讨的“致留学界公函”,仍然坚持主张歌德的镇静功夫,就此,胡适已经是再三致意了:“让吾等各就本份,各尽责职;吾辈之责任乃是读书学习。不可让报章上所传之纠纷,耽误吾辈之学业。吾等正要严肃、冷静、不惊、不慌,安于学业,力争上游,为将来振兴祖国作好一番准备,只要她能幸免于难,——余深信如此——若是不能,吾辈将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努力!” 当年梁启超曾比较留日和留美的两拨学生,说:留日的“读书不忘爱国”,留美的“爱国不忘读书”——此其胡适之谓乎!
  冷静是一种理性,歌德有此功夫,胡适亦不差池。在这一点上,除了歌德之外,他的哈佛朋友郑莱和他谈到的屠格涅夫小说(Virgin Soil)中的主人公亦给他留下殊深印象,郑莱所描述的这位“主人公乃一远识之士,不为意气所移,不为利害所夺,不以小利而忘远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此君独超然尘表,不欲以一石当狂澜,则择安流而游焉。非趋易而避难也,明知只手挽狂澜之无益也。志在淑世固是,而何以淑之之道亦不可不加之意……” 胡适听后,深有所动,当即表示一定要读一读这小说。最后读了没有想来没人知道,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胡适自身多少就具有这样的气秉。所谓“每临大事有静气”,胡适年青时亦大致如此。
  但,年轻的胡适在冷静的理性面前,是否还会有那种潜涌的感情?国难当头,他果然还能一味地“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成才,非静无以成学”(诸葛亮语,大意)?胡适真的就那么一味地不挂怀国事?
  谨抄胡适1915年5月5日、5月6日两天日记(部分)如下:
  5日:东方消息极恶,报章皆谓恐有战祸。余虽不信之,然日京报章皆主战,其丧心病狂如此。远东问题之益棘手,有以也夫!
  6日:昨夜竟夕不寐。夜半后一时许披衣起,以电话询《大学日报》有无远东消息,答曰无有。乃复归卧,终不能成睡。 ……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九 “爱国癫”(1)
高调爱国,历来是中国的爱国特色,但能解决问题吗?这是胡适深所忧虑。1915年2月到5月之间,北美的中国留学生以空前的热情讨论“二十一条”,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对日宣战”。这样的口号登上了《中国学生月报》,上述的“骇人之壮语”,到了这里,便是“吾辈非战即死”、“决一死战”的义愤填膺。几十年后,胡适回忆当时情形,说“我为此事甚为焦虑,所以我决定向全体同学写一封公开信”。写信的那晚,胡适原本睡下,但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所以索性披衣坐起,拔笔而书,“书至夜分二时半”。胡适在信中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信中胡适很不客气地把这种声音称为“爱国癫”(胡适的原文是“patriotically insane”,这个词也可译为“爱国疯”),意为已经丧失正常的理性:“此刻,余要说上述言论完全是疯话。吾辈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理智失常,可以说得了‘爱国癫’。诸位,在此危急关头,情绪激动是决无益处的。激动之情绪,慷慨激昂之爱国呼号,危言耸听之条陈,未尝有助于国。吾辈自称‘学子’、‘干材’,若只是‘纸上’谈兵,则此举未免过于肤浅。”
  胡适反对开战,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言论,“此刻言及对日作战,简直是发疯。我何以作战?主笔先生说,我有一百万敢决一死战之雄狮。且让大家来看一下事实”。胡适出具的事实是,中国仅有十二万士兵谈得上是训练有素,但装备极为窳劣。而且,海军没有战斗力,最大的战舰也是一个三等的巡洋舰,排水吨位仅四千三百吨。以这样的军备开战,“其后果,不仅于国无所改观,而且所得只是任人蹂躏!任人蹂躏!再任人蹂躏!”此时的胡适虽然还是个“不争主义者”,但这次反对“爱国癫”,主要还是出于实际情况的考量。在打不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