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是虚竹的态度。
一般来说,明星员工都是恃宠而骄、桀骜不驯的,在面对组织的惩罚时,往往是态度恶劣,拒不服从。但虚竹完全不一样。他自小无父无母,在少林寺成长,对少林寺感情极深,因此他苦苦哀求,请诸位高层领导瞧在我佛面上,慈悲开恩,让他有一条改过自新之路。不论何种责罚,都甘心领受,就是别把他赶出寺去。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门广大,普渡众生,就是对穷凶极恶、执迷不悟之人,尚且要千方百计地点化于他,何况于这个迷途知返、自幼出家的本寺弟子呢?
况且,细究起来,虚竹所犯诸戒,大多不是他本人自甘堕落,而是受迫于外力情势,有值得理解之处。
但玄慈任其苦苦哀求,只从最后的结果和导致的影响来处理,而没有因为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以及良好的认罪态度而放松了处罚的尺度。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易的,也正因此,才更显得玄慈的坚定固守。
第二个是不搞“曲线救国”。
眼见玄慈惩处之要厉,道清大师忍不住为虚竹说情:“方丈师兄、玄寂师兄,依老衲看来,这位小佛兄迷途知返,大有悔改之意,何不给他一条自新之路?”
玄慈却说:“佛门广大,何处不可容身?天下庄严宝刹,何止千千万万。倘若你有皈依三宝之念,还俗后仍可再求剃度。盼你另投名寺,拜高僧为师,发宏誓愿,清净身心,早证正觉。”
这一下是彻底断了虚竹重返少林的欲念。
本来是可以搞搞“曲线救国”的,先把虚竹驱逐出去,以应付眼前的局面。以后待风平浪静后,虚竹又可重新剃度入寺,重返少林。
这样可谓两全其美:少林不失强手,虚竹得偿所愿。
但这种“曲线救国”的把戏瞒得了外人,却瞒不了众多的僧众。事实最具说服力,从而,唯能力论将盛行于少林,人人注重武功,而忽视道德的提高。这样的少林,又怎么能够成为武林的表率呢?
所以,玄慈坚决不玩自欺欺人的把戏,以昭示戒律之绝对严肃性,更向寺内寺外声明了少林寺坚定的价值取向。
唯有这样,少林寺才能万世不倒,基业长青。
明星员工当然是重要的,但组织的生存发展并不能总是完全寄托在为数不多的明星员工身上。组织既要倚重明星员工,更要依靠绝大多数的普通员工。只有绝大多数的普通员工协力一致,同心共进,才能其利断金。如果对明星员工一味迁就,偏爱宠纵,明星员工就会沦为问题员工。而纵容有问题的明星员工,也许会延续组织的短期辉煌,但从长期来看,问题员工的示范效应对组织的伤害,对其他遵纪守法的员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正如玄慈大师所坚信的,少林寺绝不会因为驱逐虚竹而寺毁人亡。即便少林寺一时受挫于强敌,但只要少林精神尚在,众弟子竭力同心,就一定有卷土重来、再现辉煌之日。
必须不近人情地维护组织纪律的严肃性。只有这样,明星员工才不会走上歧途。也只有这样,组织内才能产生更多的明星员工。
其实,这些道理又有哪一个领导者不懂呢?只是在面对既得利益的诱惑时,又有几个人能够像玄慈大师一样,目光深远,胸怀博大,不计个人得失,只虑组织长远呢?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也是大多数人的职场最高准则。成为组织的一把手,几乎是组织中每个有能力者的梦想,甚至有人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而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在有三次机会可以成为不同组织的一把手的时候,韦小宝却全部断然予以拒绝……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六问韦小宝(1)
之一:韦小宝为什么不当“一把手”
……论领导责任
在《鹿鼎记》中,韦小宝曾经有过三次当“一把手”的机会,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机会,韦小宝却淡定冷静地加以拒绝。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一把手”表面上风光无限背后的东西。
韦小宝的第一次机会是在神龙岛上。
神龙教教主洪安通御下苛刻,动辄处以酷刑,而且他重用新进,对立过汗马功劳的老弟兄赶尽杀绝,终于激起了民愤。其属下的青龙使、白龙使等老弟兄发难,用毒药将洪教主迷住。此时,神龙教所有的人都动弹不得,只有韦小宝一个人可以自由活动,也就成了唯一能够决定局势发展的关键人物,双方都对韦小宝进行拉拢。
洪教主用组织内除教主之外的最高职位白龙使做交换,让韦小宝站到自己这一方。叛乱一方担心洪教主日后的残酷报复,要韦小宝杀掉洪教主以永绝后患,给出的交换条件是让韦小宝就任教主。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机会,但韦小宝为什么要拒绝这个唾手而得的当“一把手”的机会呢?
我们知道,领导意味着责任。这个责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要率领能力不一的下属去完成组织的目标任务。我们也知道,组织中肯定会有许多能力出众、性格强悍的下属,就象神龙教中的五龙使、陆先生等人。这些人绝非平庸之辈,不会轻易服人。作为一把手,必须勇敢地负担起责任,想方设法,让这些桀骜不驯的下属听从指挥,服从大局。而如果要做到这一点,一把手必须有自己过硬的本领或特长。韦小宝很清楚自己的分量,以他的能力是绝对驾驭不了神龙教的这些“造反派”的,一旦自己帮助他们除掉了洪教主,即使他们兑现诺言,让自己担任教主,也只不过是个傀儡。如果自己稍有不满,立即就会成为他们的刀下之鬼。
也就是说,韦小宝认识到自身能力不足,负担不起顺利并有成效地领导这些下属的责任,所以他非常明智地放弃了这个看起来很美的机会。
韦小宝的第二次机会是担任天地会的总舵主。
当时,天地会的总舵主(也即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遇害后,天地会群龙无主,天地会下辖的十堂兄弟商议推举总舵主。韦小宝掌管下的青木堂兄弟准备推举韦小宝。但韦小宝早已打定主意,说:“总舵主我是决计做不来的。”
话是这样说,但韦小宝内心真实的想法却不是“做得来、做不来”的问题,如果韦小宝真的有意当总舵主,他根本用不着推举。他是陈近南的嫡传弟子,也是唯一在世的弟子,在陈近南遇害之际,又是唯一在场的天地会成员。只要韦小宝捏造一番遗命,凭借陈近南的余威,他立即就可以成为下一任总舵主的人选。
那韦小宝为什么这一次还是不当“一把手”呢?
韦小宝不能不考虑到,如果出任天地会的总舵主,势必要承担起反清复明的重任。这就是以康熙为直接对手。韦小宝不愿和康熙直接对抗,并不是因为他把康熙当成朋友,而是因为康熙实在太强大了。康熙以小小年纪,铲除鳌拜,开始亲政,一步一步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老毛子。在这个过程中,康熙的个人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天地会的施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当一个组织前景黯淡的时候,如果确实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足以承担重整河山的重任,那么出任“一把手”也是无可非议的。但韦小宝知道自己的分量,是绝对无法和康熙相抗衡的。试想以精明强干的陈近南,苦心孤诣经营了数十年都没有动了康熙的一根毫毛,更何况是不学无术的韦小宝呢?
六问韦小宝(2)
所以,韦小宝再一次明智地拒绝了“一把手”的诱惑。
韦小宝的第三次当“一把手”的机会更加诱人。
顾炎武、吕留良、查继佐等当世大儒极力劝说韦小宝当皇帝。这等于是取代康熙,掌管天下的“一把手”了。
韦小宝大吃一惊,但这几位“高参”的话语也十分具有说服力。
查继佐仔细分析了韦小宝当皇帝的可行性,说:“我们几人计议了几个月,都觉大明气数已尽,天下百姓已不归心于前明。实在是前明的历朝皇帝把百姓害得太苦,人人思之痛恨。可是鞑子占了我们汉家江山,要天下汉人雉头结辫,改服夷狄衣冠,这口气总是咽不下去。韦香主手绾兵符,又得鞑子皇帝信任,只要高举义旗,自立为帝,天下百姓一定望风随从。”
查继佐还进一步用简单的数字对比来强化这种可行性:“我们汉人比满人多出百倍,一百人打他一个,哪有不胜之理?当日吴三桂起事,只因他是断送大明江山的大汉奸,天下汉人个个对他切齿痛恨,这才不能成功。韦香主天与人归,最近平了罗刹,为中国立下不世奇功,声望之隆,如日中天。只要韦香主一点头,我们便去联络江湖好汉,共图大事。”
而吕留良则搬出历史上成功从大流氓转型为皇帝的刘邦作为有力的例证,说:“凡英雄豪杰多不拘细行。汉高祖豁达大度,韦香主更加随便得多。”
话语中的含义是:你是小流氓出身,那也不要紧。汉高祖是大流氓出身,他骂人赌钱,比你还要胡闹,可是终于成了汉朝的开国之王。
这几位大儒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吴三桂不但叛明降清,还亲手杀死了明朝的最后血脉……桂王,其名声之烂已无人可比。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起兵叛乱康熙的时候,拉起反清的旗号,竟然也是天下云从,屡败清兵。
照这样说来,韦小宝实在是不用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担重任,更不用顾忌组织会前景看跌了。但韦小宝还是拒绝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韦小宝看着康熙当皇帝,早就知道这个“一把手”不好当了。台湾刮一阵大风,他要发愁;云南有人造反,他又伤脑筋。领导责任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付出。所以,做皇帝的差使又辛苦又不好玩,韦小宝贪图享乐,是万万不想当皇帝的。
韦小宝的想法其实一点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