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带头大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何成为带头大哥-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能却自认为无所不能的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副产品就是培育出一群阿谀奉承之徒。两者互为寄生,缺一不可,形成了特定的组织生态。在没有出现外来的威胁力量时,一切相安无事。“头衔领导者”和奉承者你吹我捧,各取所需。
  一旦威胁来临,靠显赫的头衔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就像太岳四侠的遭遇一样,张镖师的刀可是不认头衔的,萧姑娘的刀更是没长眼睛。
  由此可见,“头衔领导者”的命运注定是好不到哪里去的。
  而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领导者到底有没有能力,不是看贴在墙上的组织架构图上的位置的。群众要看的是,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的作为,在面对危机时的反应。
  这就给“草根领导者”提供了出头的机会。
  事实上,越是充满了“头衔领导者”的组织,草根领导者的机会和机遇反而越大。因为“头衔领导者”的唯一特长只是惯于享受高层职位带来的种种特权待遇。一遇到艰难险阻,肯定是要把机会“让”给更有需要的同志的。
  “草根一族”正好借此施展,其良好表现一旦获得组织成员的认可,草根领导者就会确立自己非正式组织领导的地位。
  这其实是一条“从士兵到将军”的成长之路,特别适合没有背景、不会攀龙附凤者脱颖而出。这也给组织中有能力却没有头衔的人才保留了一线希望。否则,他们必定会黯然离去。
  所以,辩证地看,“头衔领导者”的存在并不是一件纯粹的坏事。若非他们的无能,又怎么能有草根一族的出头之日呢?
  而“头衔领导者”在组织内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只是时间的早晚不同罢了。一般来说,对于创业初始阶段的组织来说,头衔往往是过往功绩的累积效应,组织的领导者往往是身经百战的权威人物。但是,随着组织的成功,就会出现承平日久的现象。这时候的组织往往就会出现“头衔领导者”。
  当组织中出现“头衔领导者”和没有头衔的“草根领导者”并存的局面时,麻烦就开始萌发了。
  “草根领导者”的威信因其不断的实践,必然会不断增长。一旦“草根领导者”的威信增长到了让“头衔领导者”妒忌的程度,组织内就没有安宁之日了。
  两者之间的矛盾斗争,其实也是给冗余的组织提供了一个新陈代谢、机体更新的机会。组织是由人组织的,如果总是一成不变,组织就会逐渐失去活力,趋向老化,最终会丧失在市场中的地位。一旦“草根领导者”取代了“头衔领导者”,组织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新的领导者也将开创一番新的事业。
  读者诸君不要以为我们仅仅是在讲武侠小说。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曹操之子曹丕代汉而立;司马懿之孙代魏建晋;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取代后周柴氏幼儿,建立大宋的江山,这都是俯拾皆是的例子。
  连江山都可以换代,更何况其他的组织呢?
  总之,“太岳四侠”头衔的背后给我们的启发实在是太多了。有能力没头衔者大可不必着急,只要蓄积实力,瞅准时机,把握机会,一定会有鱼跃龙门的一天。侥幸占据了有利位置的“头衔领导者”也要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幸运,如果没有实力做保证、一般当后台,江山也会被雨打风吹去。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事实胜于雄辩,实力胜过万语。能够让领导者赢得尊敬的不是头衔,而是品格和能力。没能在实践中表现出过硬能力的领导,终将失去自己的头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袁承志为什么没杀了皇太极?(1)
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袁承志为给冤死的父亲报仇,怀着强烈的动机,独自闯入皇太极的“崇政殿”,要想行刺皇太极。
  但就在袁承志在殿外偷听的短暂时刻中,皇太极和诸汉人大臣纵谈国事,筹划军务,却让敌对阵营的袁承志觉得句句入耳动心,浑然忘了此来是要刺杀皇太极,内心反倒隐隐盼望多听一会儿。
  袁承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心理反应呢?
  应该说,是皇太极寥寥数语中表现出来的才干、见识,特别是其价值观,给了袁承志深深的震撼。袁承志正是为皇太极强烈的领导魅力所倾倒,以至于一时忘了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
  那么,皇太极是如何展示其领导魅力的呢?
  皇太极一共处分了三件大事,分别从三个方面展示了他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
  首先,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等人向皇太极报告说大清悍将阿巴泰在山东青州、泰安之间打了一个大败仗。皇太极立即详询明军将的姓名,并要求下属仔细查明,能不能设法要此人降服大清,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瞧他是贪财呢,还是爱美色。倘若他倔强不服,便叫曹化淳在明朝皇帝跟前说他的坏话,罢他的官,杀他的头。但首先要设法令这人为我大清所用。此人能打败阿巴泰,那是人才,咱们决不能轻易放过了。”
  这展现了皇太极极为爱才、惜才的一面,与崇祯皇帝胡乱用人、动辄杀人的妄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袁承志之父袁崇焕本是明朝的钢铁长城,统兵辽东,死死将清兵拒于关外。
  皇太极深重袁崇焕之才,说:“咱们当年使反间计杀了袁崇焕,朕事后想来,常觉可惜……倘若袁崇焕能为朕用,南朝的江山这时候多半早已是大清的了。”
  虽然从本源上来说,袁崇焕是死于皇太极之手,但对袁崇焕才能认识欣赏的准确性来说,皇太极远在崇祯之上。崇祯既无用人之明,也不爱惜人才,竟然轻易中了反间计,自毁长城,令满清拍手称快。
  爱才、识才、用人不疑是对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要求。皇太极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让袁承志心生佩服。
  而接下来皇太极详述对明朝降臣洪承畴在不同阶段的任用策略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才干,则让袁承志大为叹服,深觉“这鞑子皇帝当真厉害,崇祯和他相比可是天差地远了。我非杀他不可,此人不除,我大汉江山不稳。就算闯王得了天下,只怕……只怕……”,隐隐觉得闯王的才具与此人相较,似乎也颇有不及。
  洪承畴本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崇祯皇帝委以兵马大权,兵败被擒,初时不肯投降,皇太极大赐恩宠,亲自解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身上,又连日大张筵席请他,连大清的开国功臣也从来没这般殊荣,从而引发了众功臣的不解。皇太极则开导众人,说:“咱们不明南朝内情,好比都是瞎子,洪承畴一归顺,咱们都睁开了眼啦,那还不喜欢么?”顿解众人之惑。等到洪承畴将明朝各地的城守职官、民情风俗,说得详详细细后,皇太极却不赏他官职封爵,众人又均不解用意。
  皇太极的解释是:“洪承畴这人,本事是有的,可是骨气就说不上了。先前我已待他太好,若再赐他高官厚禄,这人还肯出力办事吗?哼,崇祯封他的官难道还不够大吗?”
  皇太极的这番话深得激励…期望理论之妙。
  洪承畴在明朝官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军务,麾下统率八名总兵官,实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太极知道,自己封他的官再大,也大不过崇祯封他的。如果要他尽心竭力办事,便不能给他官做。这是给他保留了一个期望空间,让他内心保持不断追求却有求而不得的态势,才能让他不断效劳。否则,洪承畴缺乏了期望所带来的动力,就又会心生异念了。 。。

袁承志为什么没杀了皇太极?(2)
袁承志听到这番话,其感觉就像当年在华山绝顶初见《金蛇秘笈》,其中所述法门无不匪夷所思,虽然绝非正道,却令人不由得不服。
  而让袁承志深深折服的则是皇太极的价值观。
  皇太极和下属商议夺取明朝江山之后,该如何治理天下。
  皇太极道:“南朝所以流寇四起,说来说去,也只一个道理,就是老百姓没饭吃。咱们得了南朝江山,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让天下百姓人人有饭吃。咱们进关之后,须得定下规矩,世世代代,不得加赋,只要库中有余,就得下旨免百姓钱粮。”
  袁承志心下一凛:“这话对极!”
  袁承志早就心向闯王,对崇祯的黑暗统治大为不满。皇太极的这番思路,恰与袁承志的想法极为吻合。如果从闯王李自成口中说出这番话,袁承志不会感到丝毫讶异,但却偏偏出自于死对头之口,袁承志的这番感受,可谓是“价值观震撼”。
  袁承志一直将皇太极视为穷凶极恶之人,除之而后快。在他心中,皇太极的价值观一定是和自己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袁承志来行刺皇太极,既有为父报仇之意,也是想为闯王除去一个大患,以及早解救万民于倒悬。
  可是皇太极所思所为,恰是对百姓有利之举,杀了皇太极,反而成了对百姓不利的因素,也是对袁承志本人价值观的严重背离,这就让袁承志不得不深感踌躇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袁承志为皇太极的价值观所吸引,皇太极手下的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原为汉人,之所以甘冒“汉奸”之骂名,殚精竭虑为皇太极效力,也是出自于对皇太极爱民护民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领导者很难统御价值观背离的下属创造优良业绩,领导者的魅力对价值观高度一致的下属最有吸引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样,价值观的一致也足以转化敌我关系。所谓敌我,其本质就是价值观的不一致,进而引发利益的分野。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搞清楚袁承志为什么会在刺杀皇太极的时候犹豫不决了。从对皇太极的爱才识才的佩服、到对皇太极精明用人的叹服,再到对皇太极呵爱万民的折服,袁承志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刺杀皇太极,等于是刺杀自己的价值观。袁承志不能对自己下手,自然也不能对皇太极下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