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元、明、清四个统一的王朝(南宋时期例外)。
上半段的四个王朝,隋唐是秦汉的翻版;下半段的四个王朝,明清是宋元的翻版;而下半段中的宋和上半段中的晋又极为相似。
晋和宋,最初都定都中原(晋为洛阳、宋为开封),后来都只剩下半壁江山,一个分化为东西(西晋东晋),一个沦落为南北(北宋南宋)。就连他们的夺权方式都一模一样。晋武帝司马炎是向十五岁的少年皇帝曹奂夺权,宋太祖赵匡胤则是向七岁的儿童皇帝柴宗训逼宫。
中国历史上有短命的王朝(如秦、隋),也有分裂的王朝(宋)。但秦和隋虽然短命却不分裂,宋虽然分裂却不短命,短命又分裂的只有晋。西晋和东晋的全部历史加起来虽说有155年,但作为统一王朝形式存在的只有公元280年,武帝灭吴,到公元291年八王之乱这十年,其它时间要么自相残杀、要么拒残守缺。但就是这个中国历史上国家最分裂、局势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却又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唯我独尊的儒学摇摇欲坠,异端邪说风靡一时。标新立异压倒因循守旧,离经叛道成为时尚。玄学、佛教文化席卷南北;书法、绘画大赛脱颖而出。
国运 引言(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次极大的反常,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把历史的的目光在往前推移,我们会惊奇的发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几乎是春秋战国历史的翻版。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摇摇欲坠,邦国霸主此伏彼起,各类学术思想竞相绽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室衰微、贵族豪强雄起,地主经济退化为领土经济,儒家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各种学术破荒而出。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灿烂思想缔造了秦汉,那么我们也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自由蕴育了盛唐。
晋以外,其余八个统一封建王朝可分为四个阶段。秦汉为第一阶段,隋唐为第二阶段,宋元为第三阶段,明清为第四阶段。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同一种模式,即前面一个较长时间的*状态(春秋战国501年,魏晋南北朝369年),后面一个虽然短促却具有体制创新的王朝(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寿命15年;隋创立科举取士制度,寿命37年),然后是一个强大的、兴盛的王朝(汉426年,唐289年)。汉、唐两个强盛的王朝中间又各有“插曲”:汉因王莽的“新”政权而分为西汉、东汉;唐因武则天的“周”而分为初唐、盛唐。
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则同是另外一种模式,即都是前面一个汉族王朝,后面一个少数民族王朝。赵宋(319年)后面是孛儿只斤氏的元(97年),朱明(276年)后面是爱新觉罗氏的清(267年)。汉、唐、宋、明这四个汉人政权中前两个主要忙于内乱,后两个主要忙于外侵。而元和清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元主要亡于内乱,清则既有内乱又有外侵。
历史学家们一般把秦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隋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高峰,明清理所当然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个高峰。以此来推断,从辛亥革命至今,中华民族将迎来又一个高峰时期。
这种推断有一定的道理,秦、隋虽短命,但它们都有制度的创新,*的时间虽短暂,但一样发射出不朽的光芒。辛亥革命推翻的不单是封建皇帝,它最主要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使“*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正是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共和国大厦。
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呈一种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波浪式走势,但统一的趋势始终占据着主流。宋以后的七百多年历史中,中国几乎完全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格局。
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曾涌现过数十个王朝,它们有的长寿达400多年,有的短命仅仅数年。当我们在分析历史上那些短命的王朝为何短命之前,不防先把注视的目光投向那些长寿的王朝,看看它们在走过自己的开国六十年时曾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岁月。
第一章:秦砖汉瓦(1)
1
公元前142年,西汉帝国以三次地震、一次大旱迎来了自己的开国六十年。
公元前142年,正值汉景帝执政的尾声。
这一年的天象稍稍有些异样:正月里的某一天中,汉帝国的土地上接连发生三次地震;到秋天的时候,又发生大旱。
这一年,作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汉景帝连下三道诏书。
春天,因为农业连年歉收,景帝下诏禁止内地各郡用粮食喂马,有违禁的,没收他的马匹入公府。
四月,景帝又下诏,命令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严格遵守职责。景帝认为:现在有的年份农业歉收百姓食物就匮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奸诈伪劣的人做了官吏,公然行贿受贿,强取豪夺,侵夺百姓,太不成样子!所以命令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遵守职责,为政不佳的将受到处置。
随后景帝又下诏:规定家中资产达到四万钱的可以做官。景帝认为:原先家中资产达到十万以上才可以做官的规定,会使很多廉洁的人很久得不到官职,使贪婪的人长久占着便利。
这一年,朝廷上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未来的皇帝、当时的太子刘彻在这件事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能力。
当时,廷尉奏请景帝审批一件凶杀案,被告名叫防年,是个杀人犯,所杀者为其继母。因为继母杀了防年的生父,为了复仇防年便杀了继母。对于这件凶杀案,廷尉定性为杀母罪,判防年大逆不道。景帝觉得这种判决不太准确,就向刘彻征询他的看法。刘彻分析说:“通常说继母如同生母,也就是说继母同生母毕竟不同,只是由于继母被父亲娶为妻,她才同生母一样罢了。现在防年的继母杀了防年的生父,那么,防年同继母就不存在母子关系了。所以不能判为大逆罪,应按一般杀人罪判刑。”刘彻的分析头头是道。景帝很是欣赏,认为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大臣们也都称赞判决准确。刘彻因此更得景帝器重。
这一年正是西汉王朝开国六十年。
刘彻判案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在未央宫驾崩。当天刘彻即皇帝位,他就是汉武帝,当时年仅16岁。
2
西汉兴起于“天下大乱”,刘邦出身于社会底层,这可能是西汉长寿的最主要因素。
西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第二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它和历代王朝相比,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西汉开国前,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且经历了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的短命无疑给西汉政权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在很大程度上警示着西汉初年的重大国策。
西汉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在随后漫长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案例只在元末由朱元璋率领的农民军建立明朝而重新演绎了一回,此外再无别的案例。明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清末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要么昙花一现,要么割据一方,再无秦末农民军当初的盛况。
和秦王朝相比,西汉政权有两个明显特点,对汉初的社会现状有着较大的影响。
其一,有很多出身下层或中小地主的人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在推翻秦王朝、建立西汉政权的骨干成员中,多系秦代社会中的下层人物,如刘邦出身于“泗水亭长”,这个职务属于的一个基层小官吏。至于随从刘邦起事的、辅佐他开创汉王朝基业的大臣中,只有张良为韩国公子,属于贵族,张仓曾任秦御史,属于秦代上层官僚。其余诸将相、大臣,多出自社会底层,如萧何曾为“主吏椽”,曹参曾为“狱椽”,周勃“曾以屠狗为事”,灌婴曾以贩卖为生。此外,陈平、王陵、陆贾、郦食其、夏侯婴等皆是一般百姓。这些原来当过小官吏、小手工业者,或中小地主及出身社会下层的平民,在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的最高统治集团中,占用相当大的比重。汉初的这种“布衣将相之局”使得最高统治集团对民间疾苦有一定了解。因此,汉初对农民的压榨、剥削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休生养息”政策成为几代朝臣的共识。
第一章:秦砖汉瓦(2)
其二,更多的关东地主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刘邦原籍沛县丰邑,除最早随他一同起义的萧何、曹参、樊哙等“丰沛集团”外,后来陆续加入到刘邦军事阵营的,也多系关东地区人。因此,西汉王朝建立时,进入最高统治层的多是关东地主,来自关中的地主只是极个别的。至于被封为“功臣”的开国元勋,则全部来自关东。由于关东地主进入统治集团,改变了秦代以关中军功地主统治全国的状况,在客观上有利于消除春秋战国几百年中关中、关东长期对立而秦统一后仍没有解决的矛盾。入汉以后,这种地区间的矛盾已经消除。从地理位置看,沛县位于今天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交界处,即历史上韩、魏、齐、楚的交界地带,新的统治集团的形成打破了以往战国诸侯的分界线,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统一。
3
汉武帝统治西汉的50余年,是汉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但却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上个世纪中叶,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曾以一首《沁园春?雪》而轰动一时,诗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所提及的“汉武”,就是汉武帝刘彻。诗中所提及的其他四人中,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成吉思汗建立过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疆域、宋祖赵匡胤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而唐宗李世民创造过大唐盛世,将汉武帝刘彻和上述四人相提并论,足见其光芒已超过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公元前140~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