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运-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样的家训,不一样的遵守,朱元璋的子孙和赵匡胤的子孙们相比,做人的差距怎就那么大呢?
  问题出在遗嘱的内容上,赵匡胤是给未来的皇帝提要求,而朱元璋是给臣下提要求。宣宗只是要求“王公大臣要严守家训”,至于未来的皇帝是否遵守,他没说。
  事实上,经常破坏制度的正是皇帝自己。
  朱元璋时期,宦官不敢干预政事,但到朱棣时,“祖制”就被破坏了。朱棣在北平当燕王时,曾有多次情报都是由建文帝宫的太监送出的。靖难之变中,南京被朱棣攻下,宦官为朱棣争夺帝位立下汗马功劳。朱棣称帝后便重用宦官,派宦官征税、出使、监军、采办,甚至将边防等重任交给他们。朱棣时期,率领船队六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宦官身份。朱棣此举早已突破了朱元璋关于“宦官不许干政”的祖训。
  宣宗时,宫内设立内书堂,选太监为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专门教习,从此宦官便可以读书了。宣宗此举,也突破了朱元璋关于“宦官不许读书”的祖训。可见,破坏太祖家训的正是皇子皇孙们而非大臣。
  明朝的“三杨”辅政曾使明朝盛极一时,但没几年,三杨便偃旗息鼓。三杨之败,败在其私欲。
  公元1435年春天,宣宗驾崩,年仅九岁的英宗即位。为了防止宦官专权,太皇太后张氏决定把军国重任交给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老臣张辅、胡濙和杨荣、杨士奇、杨薄五人处理,对大太监王振则屡次警告不许他参与朝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3)
张氏和辅佐五大臣希望,在英宗亲政之前由内阁主持国家行政,等英宗长大成人后,权力便平稳过渡到他的手中。而另一方面王振则期望朱祁镇能听凭自己摆布,以便自己干预朝政。双方争斗十分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振逐渐占了上风,三杨内阁则处于劣势。
  事情出在三杨内部。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十月,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死者是杨薄的老乡,而廖谟则是另一位阁臣杨士奇的乡亲。为报仇,杨薄将廖谟判处死刑,而杨士奇则庇护廖谟,说:这是“因公杀人”,双方争持不下,请太后裁决。
  这件事情是三杨分裂的开始,同时也使三杨威信大大降低。无论是杨薄还是杨士奇都不能秉公办案,而是各自从自己的私欲出发。他们的行为使太皇太后张氏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给王振登场创造了机会。
  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是:王振向太皇太后张氏献计说:“廖谟和死者都与阁老有乡里关系,让廖谟抵命,处分太重,但如说他因公杀人,则未免太轻,最好是将廖谟降级调离”。实事求是说,王振的处理办法很公允,最终张氏采纳了王振的提议。
  这件事情的赢家是王振,从此以后,王振逐渐取得了太后的信任,并允许他过问朝中大事,许多大臣的条阵建议都由他来裁决。
  身边有小皇帝、背后有太后支持,王振在与大臣的争斗中占上风便成为必然。
  五大臣之败,败在其私欲。杨荣有决断才能,但不能保持廉洁;杨士奇素以清贫公正著称,但他的儿子却无恶不作。王振便抓住他们这些弱点进行攻击,渐渐的,他们对王振只能采取以退为守的自卫立场,而杨薄也只能是浮沉自保。至于辅臣中的另外二人张辅、胡濙则才疏学浅,空有辅政之托。
  最要命的是,从公元1440年开始,三杨和太后每隔两年便有一人离世。这给王振专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公元1440年七月,杨荣在还朝途中病逝。
  公元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去世。
  公元1444年三月,杨士奇病故。
  公元1446年,辅政大臣“三杨”中的最后一位杨薄去世。
  “三杨”去世,尤其是太皇太后张氏的去世使朝中遏制王振的力量几乎全部丧失。王振从此羽翼丰满。
  王政专权,标志着明朝宦官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从此宦官染指朝政长达二百余年,到九千岁魏忠贤时达到顶峰。
  公元1442年冬天,距太后去世没多久,王振便将当年朱元璋立在宫门前,铸有“内官不得干预政事”字样的铁碑盗走,并将其毁坏。因此,史家大都以这一年为王振专权的开始。
  公元1446年正月,英宗颁旨让王振的侄儿王林世袭锦衣卫指挥
  事,其它宦官之侄也都有世袭的权利,开了宦官世袭官职风气之先。王振权倾朝野,视天子为门生,视勋戚为奴隶,几乎成了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当时朝中人人自危,甚至堂堂的兵部尚书见了王振,也立即下跪。
  王振骄奢淫逸,英宗却对他宠幸有加,明王朝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王振专权的这一年(公元1442年),英宗16岁,明王朝74岁。仅仅过了七年,蒙古军也先向明朝发动进攻。七月,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蒙古瓦剌。八月,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进行的一场战役中,英宗被俘,宦官王振也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杀死,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4)
王振虽然死了,但由他开启的宦官专权乱局却从此在明王朝生根。英宗之后的成化朝(1465—1487)出现了宦官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而且宦官专权与特务政治进一步结合,特务组织成为宦官专权的利器,成化二十一年(即公元1485年),宦官的人数竟突破了1万人。宦官专权不断重复上演。
  成化朝的汪直、梁芳,武宗朝(1506—1521年)的刘谨,隆庆朝(1567—1572)的冯保,熹宗朝(1621—1627)的魏忠贤,这几人都是明王朝很有权势的宦官,对瓦解明王朝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5
  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和宋朝中后期的王安石变法极其相似:改革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改革最终都被迫停止;改革者最后都遭到清算;改革停止后,政局迅速由中期向晚期过渡。
  自王振专权始(公元1442年)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通常被认为是明代的中期。明代这140年历史的基本特征是:大部分时间内帝王失去了勤政进取之心;宦官檀权,高层官员争权夺利,普通官员追求浮华的生活,政治日趋*;依靠文官政权的基础和加强特务控制手段,王朝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政局尚能平稳运行;面对日益兴起的全球贸易,王朝在大部分时间里闭关自守,直到穆宗时期(公元1566—1572)才打破了约200年“濒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的祖制,使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亚洲贸易圈的国际贸易得以正常进行;明代社会的性开放风气从成化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末;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和这种矛盾,从嘉靖年间开始,许多官员先后提议多项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到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则把这场革新运动推向高潮。然而,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复杂的权利斗争,以及皇权运行的专制与*,改革触动了一大批当权者的利益,张居正死后不久,即受到抄家的惩处,明帝国的改革气象随之荡然无存。
  同为文官政权,明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和北宋中后期的改革有十分相似之处。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始于1069年,直到1085年神宗去世才宣告结束。
  明王朝的张居正改革大约比王安石变法晚整整500年、大约在1573—1582年之间。
  王安石变法后,北宋社会从中期转入后期,朝政再无起色;张居正改革后,明王朝也从中期转入后期,朝政日趋*。
  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和张居正结局都不太美妙。王安石生前就被罢相,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
  王安石变法后,北宋的日子又维持了42年,被异族女真人的金国所灭;张居正改革后,明王朝的日子又维持了62年,被同一异族女真人的后代满族所建的清(后金)政权所灭。
  历史仿佛经过了一个轮回,又回到了原处,这不能不让后人惊诧它的巧合。
  明朝虽亡于万历,但这种弊病在成化年间就开始积佳重返了。此时距明朝开国不过100多年。
  明朝之亡,亡于万历!这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共识。这种认识固然不错。万历皇帝亲政后骄奢淫逸,长期怠政,却勤于搜刮。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环境日趋恶劣:农民起义、市民暴动、军兵哗变、民族矛盾尖锐。可以说,明朝历代皇帝的缺点几乎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同样,明代社会矛盾在执政时也集中地爆发了。但是,这是万历一个人的过错吗?他*堕落之风源于何处何时?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5)
实际上,万历朝的堕落只不过是个结果,当然,神宗皇帝个人是要负责任的。但是即便不是他,这个王朝迟早还是会*下去的。万历朝的弊政实际上在一百年前的成化朝时就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78)明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是明王朝十分重要的一段时期,明王朝后来的许多弊政在此时已拉开了序幕或已暴露无遗,(此时正值明王朝开国第100年和120年之间)。
  成化朝的弊政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继承英宗时期宦官专权外,还另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对后来的朝政影响深远、为害甚大。
  一、 西厂。作为特务组织,东厂和西厂“为明代独有之弊端”。而西厂就成立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这是明宪宗的制度“创新”。西厂成立后,汪直借用锦衣卫中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特务网络。西厂的特务大权,在当时要比东厂多一倍。西厂虽然在成化朝只存在了五年零几个月,但它却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影响。比之于东厂,西厂扩大了明代特务的职能与侦察范围,它的侦查范围、侦察地点不限于京城、地方,而且遍及南北边腹各地。此外,宪宗创设西厂为后世奠定了偏爱特务组织的心理基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