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殷商与腓尼基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难以置信:殷商与腓尼基人-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不要忘记由于当时天气温暖,就在今天的西伯里亚一带高原很可能生活着一批文明人,那里有广大而安全的土地,他们在新石器时期南下而影响过东亚的北方地区;中国西北地区与苏联临近的阿尔泰山在气候与地理认识中也应重新考虑在新石器时期的特殊地位,那里很可能曾经是个发达的文明地区。
  我认为人类航海的事情不仅是1万年就有了,而且是1万年之前就存在的事实,只是他们的船会很简单,但他们的勇敢弥补了技术的不足,所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航海。
  假如我们推断人类的语言能力从大约3万年前就开始出现了的话,那么思维随之出现,用石器就可以凿出独木舟来。不过人们最多提到的早期船类实际上更多是芦苇捆绑起来的小船,这不需要很先进的工具,只需要思维能力。但是很可惜,由于船类在水的这一特点以及木质或草类的特性,今天的考古很少发现。比较令人高兴的是,中国杭州湾附近的河姆渡已经发现了一些“大船”的痕迹。河姆渡的存在时间大约在7千多年,但应该注意的是那里有一些高岗,当时周围应该多为沼泽或大海,我们应该把他们想象为生活于一些孤岛上。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1)
在中国新石器早期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西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它大体开始于7000年前,而衰落于夏商之际。实际上我常常简单地把中国新石器时期就分为仰韶文化和夏商周三代,两个部分。
  在仰韶文化之前,有比较大影响的遗址是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其中精美的椭圆型磨盘与磨棒引人注目 。在其南面不远处还有一个舞阳贾湖文化,据称它与裴李岗有一定的联系。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说明,贾湖已经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符号,有人认为那就已经是文字的雏形了。这些发现不同寻常,因为几乎是中国最早的符号了。
  贾湖在河南漯河,遗址时间为大约8500年前。从我研究看这些符号与后来的仰韶符号以及甲骨文之间,我认为有一定继承关系 ,最奇特的是这个关联一直延伸到中东去。
  在著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之前也有类似的符号存在,并且,在埃及远古也出现了几乎与裴李岗、贾湖一模一样的的磨盘。他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播关系,现在还不好定论,我只能说早在9000年前到3000年前这段新石器时代,中国与中东之间一直发生着某种我们尚不知道的神秘联系。既然中国人整体经历着从非洲方向而来的迁徙,那么这个联系就不是特别难以猜测。
  一种比较有利于“西来说”的支持因素是,这个时间依然没有超出西方的新石器时期的开端。也就是说,即便有了裴李岗、贾湖等中国的新石器遗址,中国的新石器开端依然在西方新石器时期之后出现,就东西方新石器时期的开始标志方面,没有形成质的改变。
  另外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当时的海岸线假如波动很厉害的话,那么裴李岗实际上是属于海洋文化,因为遗址所在地新郑就在秦岭东麓末端的“海边”。我们已经推论过由于海平面的波动使东亚与中东之间距离缩短的可能,而这几个文明在最初假如都属于海洋文明的话,那么这个统一性使他们关联起来的几率更大了一些。YIN15
  与裴李岗基本同期的河北磁山出土的一些陶器纹饰能够看出来已经出现了一些“波纹”状与“V”形痕迹,这些不仅与西北的仰韶文化有联系,而且与中东地区也有联系。我倒不倾向于他们是后来仰韶文化的先驱,很可能他们之间的相似有其它的联系。同时,我也不认为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突然一鼓作气从中东直接跑到东亚来的。他们可以分批分期呈多米诺骨牌效应方式,从一个接近的文明地区来到中国的河南以及西北地区。这个根源完全可以是土耳其与伊朗高原甚至青藏高原附近。在华北平原根本不存在的时候,那些西方的人们甚至可以驾着小船一点一点沿海划到裴李岗这里,当然所用时间不是1年、2年,而是1百年或1千年。据说那个时期的人们喜欢沿海而居,这方便他们的渔猎生活,海洋生物的获得成为他们生存的一大支点。
  那时候由于海平面很高,里海东岸实际上接近今天的新疆西部地区,甚至天山北部的准葛尔盆地通过伊犁草原而与欧洲汇为一片湖海沼泽。所以,假如是从北部进入中国,在大约1万年前后可以从西亚、欧洲分别进入天山或青藏高原一带,然后沿祁连山一直过渡到秦岭的“海边”——陕西、山西或河南附近——定居下来。假如你怀疑这条路线过于遥远而不可能如此,那么你怎么看2000年前匈奴人从中国北方长驱直入法国境内的历史事实?事实上这条路线上确实有欧洲人的踪迹。只是越到中国中原欧洲人的痕迹就越淡,因为南方而来的人类抑制了这个人群的扩展,中原黄河成为中国地区南北或东西方向人类源流碰撞交融的一大胜地。
  在大约6000年前后从南边或东边来到中国的人们不仅部分北上与仰韶文化会师,另外一部分可能到汪洋一片的东部寻找适合落脚的小岛,然后当海平面下落之后那里成为大陆的一部分,河姆渡等可能就属于这样的类型,接下来“东夷”的产生就有了根据,他们与仰韶文化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源流。
  几千年里由于海平面的来回波动,不仅可能产生包括挪亚方舟那样的故事,同时会给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山崇拜”的文化根源,因为在某些海平面快速上涨时期,似乎看起来世界的末日就要到来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高山可以挽救这个世界。所以,新石器时期陶器上面最经常出现的“波纹”状条纹,一方面很可能是水,同时他们也可能就是连绵不断的救命之“山”。青蛙也在陶器产生初期就出现在人们面前,除了表示生殖之外 ,很可能他们能够逃脱水患的而两栖生存能力让古人艳羡,从而人类开始崇拜他们。
  就在挪亚差不多同时代,是中国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我曾经长久地为封闭的内陆大西北所表现出来的海洋特色迷惑不解,我想现在假如不能说我全部的疑问没有了,起码削减了许多:甘青一带当时距离大海远比今天要近得多,或者说那里当初就曾经为沿海地区。
  中国西南地区一直是个化石密集的地区,因为这里距离“西方”近,另外,这里有裸露在大海里的群山。尽管这里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为什么这里看起来没有发展出西北地区那么发达的文明?我的看法依然是与地理气候有关。农业只适合于有明显季节变化的地区,而甘青一带的高原当时肯定符合这样的条件,要考虑到那里比今天要温暖潮湿一些。但南方却由于过分湿热失去了农业文明的高度发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2)
广西桂林的甑皮岩发现了陶器,据说那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陶器”,时间大约为9000年前。这同时,距离那里很近的西边泰国也同时发现了类似的洞穴遗址。看来假如论早,实际上最早还得是与非洲方向最近的西南。
  以上提及的中国早期文明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中国本土化的最低层的资源。最基础的部分可能陆续从1万年左右就部分从中东附近带过来,比如对于鸟的崇拜,对于鹰的敬拜,对于蛇的恐惧与崇敬,都是曾经有过的“水世界”的产物;人们渴望如鸟一样可以随时避开洪水的袭击,他们可以象鸟一样了无障碍地飞翔于蓝天,可以象鹰鹫一样强悍凶猛,但对于到处存在与他们为伴的蛇摆脱不了只能求告于他们。
  鸟与蛇崇拜是全球通行的图腾,不是中国独有的,有人可能说这是巧合,但最集中于这2种动物却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应该怀疑同源。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人类起源于海洋假说
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一块中东泥板上记载着世界产生的过程:“最初没有芦苇,没有树,没有房屋,没有城市,到处都是海洋。”这说明,当人类有记忆的时候他们所知道的就是“海洋”。后来陆地才慢慢显示出来,给人们以存身之地。实际上这可能是文明开蒙之后人类具有语言之后的最早记忆,其主要特征是:到处都是汪洋海水。
  我们发现,不仅人类喜欢沿河流而生存,而且考古显示最早的人类也非常喜欢沿海而居,甚至离开海就不行。比如以上两幅地图就显示出人类在追着“海岸线”发展,只要有足够立脚的丘陵与岛屿,他们就会迅速移居过去。所以我们确实很容易猜想:古人类是不是属于海洋动物?我甚至想猜测他们是两栖动物,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两栖动物”,我的意思是,很可能在远古时期人类对于水的亲近以及对水的把握能力远远在我们想象之外,反而是后来他们与水亲近的能力才退化了。起码从解剖学上看人类曾经与水亲近并不让人意外。
  也有人把人类的起源解释为海上。20世纪中期英国人类学教授爱利斯特·哈代爵士认为:距今400万年至800万年前这一时期的人类祖先并不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中,这里存在一个化石的空白期。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大约在400万年至800万年前,非洲东部和北部曾经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海水分隔了生活在那儿的古猿群,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成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经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他们就是人类的祖先。
  这个“海猿”假说同时也是“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最早学说。
  “海猿说”也有丰富的论据:
  第一, 人的身体表面裸露无毛,却有皮下脂肪,这与灵长类动物大大不同,光洁无毛的身体与丰富的皮下脂肪更适宜在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体温。
  第二, 人体无法调节对盐的需求,而且要“出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