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仪器的性能实质产生了怀疑。一场关于这台仪器的解释便出现了。
这段对话很重要,所有的理论并不在于其真实性与科学性,而是用一种科学的口吻来建立起这个故事的基础,美国影片中诸如此类的情节很多,换句话说就是解释导演与编剧在创作这个故事中的兴趣点,当然可以披上某个外衣,然后将观众说晕了算。所以这段解释对于观众来说只要能够理解这台仪器的用途就行了。原来这是一台时空机,估且这样通俗的解释,但这台时空机只能回到过去的四天半以前,而且不能再进一步地倒动时空。
现代人对过去的窥视以一台仪器而完善了,于是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两个问题,即现在时中对罪犯的缉捕还是在过去时中阻止犯罪行为。所有人都认为现代人是无法对过去进行改变的,但只有卡林决定做一次上帝。
这个决定显然不是卡林的意想天开,因为他在现代时中已经寻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首先是克莱尔家中的各种情况,自己的指纹还有受伤的棉布等等,这显然是过去对现代留下的痕迹。而另一方面,卡林利用一张纸条尝试了这种时空传递的功能,而且自己搭档的死可以说是来自于现代的原因。
这个情节很重要,现代人改变了过去,以致于现代时空里不得不接受这种改变所引起的后果。影片在这点上几乎直接反驳了那种历史不能篡改的理论,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将这种理论将继续升华,深入。
卡林终于决定回到过去,以拯救克莱尔还有那一船无辜的人们,当然,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阻止犯罪,要将罪犯绳之于法。但现在时中,罪犯已经落网了,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阻止了罪犯,那么现代时中的罪犯将不会成立的,这是一个疑问,但导演在编故事时显然将这个疑问用罪犯的死亡而一笔带过了。
于是,在卡林的拯救行动中,罪犯死了,克莱尔与全船的人都得救了,犯罪的事实没有实现。即过去终于改变了现代的结果。当然是朝着好的方向改变的。与搭档的死正好相反,现代对过去的改变是双向可能的,或者向好的方面或者向坏的方面,但事实上是一种无常规的可能性,即无法预测改变历史是否好或坏。
卡林在行动中丧命了,此时我们会发现新的卡林出现了,在他的记忆中是否存在着这个拯救的故事,没有人知道,但事实上,这个拯救行动却体显在了克莱尔的记忆中,克莱尔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事实,而新的卡林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已。影片到了结尾之处,也许是由于大团结的原因,卡林的出现变得很不合逻辑,尤其不合本片定义的逻辑。于是,便产生了回到过去的卡林是否真实这么一个疑问,还仅仅是克莱尔的某种记忆?
由于将来对过去的改变,所以影片在结尾处产生了混乱,所有事情都改变的情况下,卡林的复生是最没有道理的,仅仅是迎合了商业影片中贯式结局,却抛开了本片所固有的逻辑。于是我们不得不抛开所谓的时空机器再来观看此片。将来的卡林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他只是一种幻想或是一种记忆深处的神秘体验。影片的时空线索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过去与现代,变成了现代与将来。
许多影片都在探讨着过去现代与将来之间的关系,而此片中当罪犯在监狱里描述着他的理念的时候,上帝实际已经被无情地抛弃了,于是,那种所谓的似曾相识的记忆从神秘主义中被物理化了,但此片却在结尾处把这种探讨更加复杂化,从而难以达成自圆其说的状态。从这点上来说,这个故事虽然精彩,但却是一个不够完善的剧作。
影片编导们把自身绕进了这个时空线索的迷局中,但不可否认,影片最了不起的应该是那场追车的桥断,白天与黑夜,过去与现在,繁华与宁静,所有的一切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正是由于时空错乱而产生的非凡吸引力,几乎可以列为经典。这时候我们不难理解,四天半中的这个半天显然是极有作用的。
韩兮
2007…4…10于通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圣兽学园》:视觉是最后的晚餐
初看片名,以为又是日本那种变态无聊的幻想之作。但看到片头的时候,我知道了此片变态是跑不了的,但无聊倒真不一定。
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独自看着一场冰球比赛,那些强壮的男人显示出他们的蛮力。稍有观影常识的人不难看出,这肯定是一部与欲望有关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些冰球运动员们服装一样,根本就分不清两个队来,男人们在这女人的眼中自然也是一样的。
接下来便是出字幕,同画的是女人的*,简单,没有过多的激情,让我以为这是一部的道的女性电影了,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女人在*后竟然走进了修道院。
对于修女来说,进入那苦行僧似的生活意味着将整个生命献给了主,成为了上帝的妻子,她将是纯洁的。只是一个头一天还*的都市女孩能否忍受得住修道院的戒律?
影片从女主人公洗礼的那个瞬间展开了,*的身体跪在耶酥的面前,那圣水洒在身上,说实话,神圣的意味我没有读到,只觉得这仪式的本身就含着一种*意味。
看来,*恐怕是本片真正要表现的主题。
夜里,一个修女*着上身跪在一面墙前鞭笞着自己,她那孤独而又苦难的影子被放大了投在对面的墙上,扭曲着,痛苦着。
这个镜头近似于《呼喊与细语》中的尖叫,也有些象《鸟人》中那只墙上的大鸟,它们表现了同样的一个东西,就是被压抑,被扭曲的灵魂。
修女们被压抑被扭曲的灵魂又是什么呢?
两个修女由于偷贮物间的食物而遭到惩罚,这种惩罚竟然是让她们相互鞭笞,顿时,鲜艳的血流在嫩白的肌肤上,最简单的物欲被当成了罪恶,同时,两个修女间的仇恨也因这种惩罚而产生。
紧接着,一名女子由于偷了院里的钱而被神圣的主教奸污,她将她的处子之身没有献给上帝,而是她极为信任的上帝的使者。
一切在失控的状态下演绎着,此时的教规已经变成了一纸空文。
影片发展到这个阶段,女主人公到教会的真正动机也随之揭开。原来,她的母亲也是一个修女,当年怀上她之后被院长活活打死,她要找到自己的父亲。
观众看到这里也不难猜出,她的父亲便是主教,只是剧情中还没有揭示,于是,女主人公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做法。
找到两个男人奸污了副院长,这是对教会杀死她母亲的公然报复,当然也是对副院长个人的仇视。
女主人公的行为当然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棘荆缠在身上,玫瑰抽在脸上,真正的战争这一刻才刚刚打起。
当主教知道自己女儿来寻找他的时候,他没有表现出一个父亲应该具有的态度,而是授意院长杀死女主人公。
而那个被主教奸污的修女也步女主人公母亲的后尘而怀孕了。影片的高潮也来临了。
怀孕的修女自然逃不出惩罚,首先是一阵乱鞭,其次是灌盐水,令她不得不在耶酥像上尿出来,以此证明她背弃了上帝。
这个可怜的女人如同女主人公的母亲一样,就这样死去了。
女主人公终于展开了彻底的报复,她砸毁了耶酥像,杀死了新任的院长,然后以最极端的方式对父亲进行报复。
主教自私地占有着一个个将自己奉献给主的女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会跑到他的床上来,这种*般的精神诅咒终于击垮了他,最后死在那个被他抛弃的原院长手下,十字架插在他的背后。
此时的女主人公终于解脱了,为母亲报了仇,然后融入到都市之中,远离了那个冷酷无情的修道院。
影片的大概情节便是如此,最值得让人体味的是色彩的运用。
片中以红,白,黑三色为主。其中白色代表纯洁,黑色则代表罪恶,而红色则是对白与黑的校正之色。
首先女主人公在都市中穿得肯定是红色,这是代表人性正常欲望。
主教奸污修女时,那处子之血将白色床单染红,而后来怀孕的修女嘴角的鲜血滴在黑漆的耶酥器皿之中,还有片中多次出现修女的肉体之上出现的血痕,这所有的血的红色将那黑与白的世界遮掩住,纯洁不在了,但实际上所有的罪恶被红色所替代。
片中将红色概念升华到极致的是女主人公受罚的镜头,美丽的玫瑰花瓣在空中飞扬,散落落的粉红色,加上与周围那些老麽麽暗黑色的脸部光线一对比,导演的意念也便尽在其中了。
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道具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那就是鞭子,惩罚修女时用到鞭子,新任的院长也用鞭子。
尼采说过,要到女人那里只需带上鞭子。
鞭子无疑是对女*望的污蔑,片中大量的鞭子自然也是灭绝人性的表现之一。
初看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反宗教的,但实际上是错误的。
本片中另外出现最多的道具莫过于十字架,女主人公所戴的饰品引导着她将自己父亲的罪恶慢慢揭开,故事达到高潮的时候,十字架被尿浸泡,被玷污后的血所染,这是宗教的失败。邪恶的力量在于那污血,而不是宗教本身。
直到最后,影片中神父被前院长用十字架钉死,这时候才是宗教的回归,邪恶终于在神圣面前倒掉了。
所以本片绝不是反对基督教的,但它却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宗教被邪恶所操纵时产生的巨大罪恶,所有的清规戒律也随着宗教本身会为邪恶所利用。但不可否认,影片对宗教的戒律是否违反人性提出了质疑。毕竟,那犯罪的根源是欲望被禁止的缘故。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所以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