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封的故事-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元璋把孙儿拉到怀里,语重心长地说:“当年,周世宗柴荣不杀功高震主的赵匡胤,才闹出‘陈桥兵变’;宋太祖不防手足情深的赵光义,又演出了‘烛影斧声’。这世间,对任何人都不能轻信。将来你登上皇位,不管是谁,只要怀疑他危及江山社稷,都要斩草除根,决不能优柔寡断、心慈手软啊。”

  朱允炆似懂非懂,道:“是,孙儿谨记在心。”

  “王御史,命你速将周王定罪处死。”

  “这……”王朴慌忙跪倒,“臣身为监察御史,理应依法办事。周王谋反一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现在毫无证据就杀他,恐天下人心不服。”

  朱元璋眼珠一转,心想,你拼着性命为周王说话,莫非你们早已暗中勾结,妄图里应外合吗?便试探道:“你以为如何处置妥当呢?”

  “臣以为可将周王押回京城软禁,继续审查,抓到他谋反的真凭实据再杀不迟。”

  朱元璋心想,如此也好,我倒要将计就计,放长线钓大鱼,将他的同党一网打尽。便下旨把周王贬为庶人,押回京城。又传令铲除王气:把王府的围墙扒掉——谓之剥龙鳞;把府门封死——谓之锁龙头;把府中大殿拆掉——谓之挖龙心。就是周王一脉能出真龙天子也是一条死龙,再也闹腾不起来了。瞬间,风卷残云把周王府弄成了残垣颓壁。

  当夜,朱元璋翻来覆去还是睡不着,总担心开封民风剽悍,藏龙卧虎,早晚对大明王朝不利。清晨,他推开窗棂,繁塔巨大的身影又映入眼帘。他越看越别扭,好像眼里插了根棒槌。

  朱元璋的作风一贯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他立即唤来王朴,说开封王气太盛,王气就集中在繁塔上,命他马上组织人马把繁塔连根扒掉,永绝后患。

  王朴大惊失色,直言劝谏道:“万岁!繁塔系北宋宋太祖年间建造,距今已四百多年,建筑精美,举世无双,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深受百姓喜爱。要是毁掉,岂不有累圣德?” 

  朱元璋心想,你活得不耐烦了,总和我拧着劲干!他思索有顷,耷蒙着眼说:“那就拆掉大半,削平王气吧。”

  王朴一心为皇上打算,还要据理力争,朱元璋已经拂袖而去。

  开封百姓风闻要拆繁塔,无不震惊,便公推当地名士求见皇帝,恳求保存国宝。朱元璋拒不接见,反将这些名士囚禁大牢。乡亲们群情激愤,挺身而出,自动聚集在繁塔周围,阻止拆塔,朱元璋暴跳如雷,视为叛逆,调动精锐铁骑,杀开一条血路,硬是不顾民意把七层繁塔拆掉四层。想当年,他派遣义军攻打开封时,爱护古都的一草一木,对百姓秋毫无犯,父老乡亲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谁也没有想到,他当了皇帝便变得全无心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竟然下令杀戮手无寸铁的良善,成为千古罪人。

  朱元璋回去也没有忘记和王朴算账,没几天,就找个茬口把王朴宰了。王朴忠心耿耿为他卖命,到头来也没有幸免。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上了皇帝宝座,谁知建文帝屁股还没有暖热,燕王朱棣就在北京起兵“靖难”。姜是老的辣,三下五除二,就把小皇帝拉下了马。朱元璋枉费心机,也没能防止这场窝里斗。繁塔算是白拆了!

  明太祖金口玉言拆繁塔,削王气,后世谁也不敢重修繁塔。现在人们看到的繁塔就是余下的三层封顶,所以反而比铁塔矮了一大截。这场荒唐的削王气,在野史上留下了一桩笑柄,也是明太祖*的见证。。 最好的txt下载网

惊  世  鼓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居安思危,让在皇城正门宣德楼上安放一面大鼓,万一国家出了什么大事, 就击鼓报警; 一方面紧急召集文武百官进宫议事,一方面晓谕京城军民有所准备。朝廷称做登闻鼓,百姓俗称惊世鼓。

  东京郊区边村住着一位张老汉,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但他脾气很倔,遇事爱认个死理,乡亲们便送了他个绰号“老犟筋”。这天,他兴冲冲地将家里养的那只大肥猪赶进城里,想卖个好价钱,为儿子办喜事。

  东京的牲口市场,人欢马叫,真是热闹。张老汉和一个买主袖里递码子,讨价还价,总算达成了交易。可是,回头一看,猪却不知窜到哪里去了。找遍了集市,也不见踪影。他急火攻心,不禁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围观的人看他怪可怜,纷纷出主意:“快去报官吧,兴许能找到。”

  一句话提醒了老犟筋,他匆匆找到当坊里正,呜呜咽咽地说:“完了,全完了,儿媳妇也没有了,俺回去咋向儿子交待啊?”  

  里正吓了一跳,以为他儿媳让人拐跑了,忙问:“她长得啥模样啊?”  

  “浑身乌黑,没有一根杂毛,上秤足有三百来斤,可通人性哩,一饿就拱俺的腿。”

  里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半天才听明白他丢了一头猪,觉得受了捉弄,脸一板喝斥:“去;去!连自个儿的猪都看不住,还有脸说哩。”说罢扬长而去。

  老犟筋也恼了:“你不管,我就找知府老爷告状去。”他风风火火来到开封府府衙,朝守门的衙役拱手施礼:“各位老爷,小民要找知府大人告状,烦请通禀立案。”

  “你有什么冤枉?”

  “俺的猪在集市上丢了,请青天大老爷为民作主。”

  班头一听鼻子都气歪了,骂道:“老家伙,你诚心跟我们过不去啊,要是为了一头猪惊动知府大人,不打断我们的腿才怪呢。滚!”

  老犟筋实在气不过,心想:“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里正不管,知府不见,我就不信找不着说理的地方。”他听说皇城上有一面大鼓,大鼓一响,就能惊动天子,便打定主意; 索性来个击鼓鸣冤,找皇帝告御状。

  他来到宣德楼前,只见刀枪林立,戒备森严,立马多了个心眼,装做看稀罕的样子慢吞吞地靠近城楼,乘人不备,忽然像发疯似的拼命冲进城门, “噔噔噔”飞快地上了台阶,登上城楼。  守卫皇城的禁军因为从来没有出过事,不免日久生怠,更没有想到一个乡下老汉敢冒死闯宫,待他们回过神来,追赶捉拿张老汉时,他已经抢先一步拿起丈把长的鼓槌,朝牛皮大鼓狠狠地擂去。

  “咚咚咚……”鼓声震天动地,响彻东京。这是宋朝立国以来第一次用鼓声报警,文武百官纷纷上朝,百姓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宣德楼前。赵匡胤刚处理完奏章正用午膳,听见震天价响的鼓声,忙放下饭碗,匆忙赶到议事大殿,查问出了什么大事。

  太监总管诚惶诚恐地进殿禀报:“万岁,有一乡下人来告御状。”

  赵匡胤眉头一皱,沉吟道:“此人豁出性命闯宫,一定有天大的冤枉。”

  “不,是一个乡下老汉丢了一头猪。万岁日理万机,这桩小事就由奴才代劳吧!”

  “唔,你打算怎么处置此事呢?”

  “乡下人不懂王法,擅自闯宫击鼓,惊动了圣驾,奴才要好好教训教训他,然后押送开封府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赵匡胤头摇得像拨浪鼓,道:“既然文武百官都来了,朕就亲自审理此案吧。”

  再说老犟筋被禁军将士逮住绑牢后,只见文武官员一个个神色惊慌,匆匆进宫,东京市民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宣德楼前,争赴国难,一片喧嚣。

  张老汉这才知道闯下大祸了。当他被押到皇帝面前时,吓得浑身像筛糠,说不出话来。 

  赵匡胤马上让侍卫为老犟筋解开绳索,和颜悦色地说:“老人家,不必害怕,有话尽管说。”

  张老汉壮着胆子把丢猪和告状的经过叙述一遍,声泪俱下地说:“官家,俺养这头猪可不容易呀,烈日当头,俺割猪草汗珠子摔八瓣;寒冬腊月,俺一夜要起来几回照看;青黄不接时,俺爷俩宁肯挨饿,也不肯让它受屈。家里就指望卖了它为儿子娶亲哩,谁知一进城就丢了,你要再不管,俺可没有活路了哇……”说着便浑身瘫软,一屁股坐在地上。

  “朕管,朕管。”赵匡胤连忙让侍卫搀扶起张老汉,赐了座位,沉吟有顷,说,“这么大的东京要找一头猪还真不容易,如果为了一头猪而兴师动众就得不偿失了。老人家,你说怎么办好?”

  张老汉已经稳住了神,忙说:“找既不好找,找也划不着,万岁赔俺一头猪也行。”

  赵匡胤一愣:“凭什么要朕赔?这可于理不通呵。”

  老犟筋理直气壮,振振有辞:“东京是天子脚下,俺在你眼皮子底下丢猪,不怪你怪谁?你手下大小官员都不肯为民理事,俺不找你赔找谁赔?”

  “此言有理,朕愿赔。来人呀,拿十两银子赔老人家猪钱。”

  “不中,不中,真不中。”

  “怎么,莫非嫌少?”

  “不,按市价这头猪只值二两银子,多一分一厘俺也不能要。”

  赵匡胤笑道:“老人家,你住边村,朕住皇城,相距不远,咱们两家也算是邻居。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你儿子马上要娶亲,这八两银子就算是朕的贺礼吧。”

  太监总管忙对张老汉说:“快谢主隆恩呀。”

  “多谢官家,到时候俺一定请官家喝杯喜酒。”张老汉磕头谢恩,怀惴银子乐滋滋地下了金殿,一路走一路嚷:“这才叫圣明天子哩,办事办到老百姓心窝里了!”

  午朝门外人山人海,都为张老汉的命运担忧。围观的百姓一个心思:乡下老汉丢猪闯宫把天捅了个窟窿,这回不死也得扒层皮。现在见他欢蹦活跳地出来,都很惊奇。听他一说,顿时欢声雷动,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金殿却是另一番景象,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很多大臣不以为然,但谁也不想出头,去扫皇帝的兴。

  赵匡胤用目光扫了扫文武百官,心中明白,说:“诸位爱卿,你们一定在想,朕日理万机,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