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面对祥符天书; 皆大欢喜,不胜雀跃。惟有王旦一人冷眼旁观,心里“咯噔”一沉,前后事情联系起来,他恍然大悟,这原来是赵恒和王钦若合谋精心策划的连环套。生日那天,赵恒暗中赐他一坛珠宝,目的就是封住他的嘴:王钦若登门拜访,转弯抹角,旁敲侧击,意在试探他的态度。他心里顿时象打翻了五味罐,什么滋味都有。
赵恒见王旦兀自发愣,便投来期待的目光:“王爱卿,你如何看待此事?”
王旦回过神来,心中一软,不忍揭穿,言不由衷地说;:“青天白日,有目共睹,谁能说假?”
王钦若不失时机的凑过来,再将一军:“这是天大的喜事,我们臣下总该有所表示吧?”
王旦迫于情势,只得跪倒祝贺:“上天对陛下情有独钟,这是江山社稷和大宋百姓的福气哇。”
王旦一带头; 群臣象下饺子似的“扑通; 扑通”跪倒,纷纷叩拜,欢声雷动。
王钦若一本正经地奏道:“陛下治国有方,万民拥戴,丰功伟绩,名垂青史。凡天下英主必做大功业,秦皇汉武都曾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地,镇服四海。万岁应该仿效明君前贤,到五岳之首的泰山祭天封禅,将祥符天书昭告天下,举国欢庆,夸示外国,提高天朝大宋的威望。”
所谓的封禅,就是一种祭拜天地的隆重礼典。从古至今,举世公认五岳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呌“禅”。在中国历史上,凡有作为的杰出帝王都曾举行过这种大典。
赵恒兴致勃勃地说:“好哇,事情就这么定了。”
王旦本想君臣吹吹牛皮,壮壮脸面,无伤大雅,不碍大局也就算了,如果自欺欺人还要当真的话可就糟了。
没容他多想,赵恒又道:“泰山祭天封禅可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千古盛事,只有忠君爱民、德高望众的治世能臣才能操办,你们看谁能领衔主持此事好呀?”
王钦若奸笑道:“此事非宰辅王旦大人负责运作,方能动德圆满。”
群臣一片附和之声:“非王公莫属。”
赵恒笑道:“众望所归,那就偏劳王爱卿了,谅你不会辜负朕的厚望吧。”
王旦被上下这么一挤兑,只得乖乖就范;“老臣自当尽心尽力,事半功倍。”
赵恒和王钦若见计划进展得如此顺利,心照不宣,相视而笑。金殿内气氛热烈,
赵恒更加踌躇满志,以庆贺天书下降为名,当场宣佈改元,公元一零零八年为大中祥符元年;将开封府管辖的京师城区改称祥符县,并将六月六日这一天钦定为天贶节,每年都要举国庆祝。
王旦骑虎难下,勉为其难。他先率领文武百官多次上表,后又动员地方父老赴京请愿恳请圣明天子泰山封禅,为民祈愿。赵恒谢辞一番,最后俯允。煞有介事,假戏真演。地方官员心领神会,配合得天衣无缝。各地的吉祥瑞物频频出现,喜报如雪片般飞来。什么麦生双穗、羊产十羔、凤凰起舞、麒麟再现,无奇不有,无所不能,搞得有声有色,热火朝天。赵恒那份得意难以形容,就连许多邻国也被唬住了,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贺。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赵恒一行浩浩荡荡、长途跋涉来到泰山之颠,举行了盛大而又隆重的典礼。下山之后,又至曲阜朝拜孔子,加谥玄圣文宣王,以示尊崇。君臣这一趟出巡共用四十六天,耗费八百万缗,劳民伤财,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朝廷财政雪上加霜。
赵恒兴犹未尽,又任命丁谓负责修建昭应宫,用于供奉祥符天书。上行下效,各地花样翻新争建天庆观,收藏一些骗人的玩意儿。由于大兴土木,铺张浪费,使国家的元气大伤。图虚名,得实祸,如此严重的后果是王旦始料不及的。
这场君臣合谋造假,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荒诞无稽的闹剧折腾了好几年,不仅没有提高宋真宗的身价,反而在历史上留下一桩笑柄。
王旦一生正直,晚节不保。事后,他对自已优柔寡断,有能力制止而没有制止这场骗局,反而上了贼船,积极参予,推波助澜,造成严重恶果而懊悔不已,深深自责。直到临终,都无法原谅自己,留下遗嘱:他死后要身穿黑衣,并用头发遮住面孔,九泉之下也无颜见列祖列宗,以此谢罪,警示后人。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九百多年后类似的闹剧又在神州大地上重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倡导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全民炼钢铁,到处放卫星;亩产过万斤,比赛说谎活;拔白旗,反右倾,铁腕冶党,人人自危,指鹿为马;,举国疯狂。比起北宋的天降祥符事件,规模更大,手段更辣,危害更烈,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也是地下沉睡的王旦想像不到的吧。 。 想看书来
三 间 房
开封西郊有一座名曰三间房的村庄。难道这个村庄只有三间房子吗?只有三间房根本称不上村庄,这是普通常识。既是村庄,为啥起个这么不吉利的怪名字呢?原来这和中国历史上一桩空间绝后的人间浩劫有关。
明朝末年,政治*,灾难频仍,饥民揭竿而起,遍地烽火狼烟。闯王李自成率领义军进入河南后,开仓放粮,杀富济贫,得到中原百姓的拥护,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义军攻陷洛阳后,烹杀福王,然后挥师东进,奇袭河南首府开封。
盘踞在七朝古都开封的世袭周王朱恭枵闻风丧胆,他汲取福王吝财杀身的教训,将几代人搜刮的民脂民膏拿出来犒赏三军,激励将士守城。官府同时大肆宣扬义军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蛊惑人心,负隅顽抗。
李闯王亲率三万人马兵临城下,发动猛攻,双方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尸堆成山,血流成河。
西郊一座高姓聚居的村庄成了李自成的帅帐所在地,大多数村民拥护义军,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后勤杂务。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的高秀才积极为义军提供城内情报,成为攻城的参谋。人高马大、性情豪爽的高铁匠日夜开炉,打造兵器,也成了义军的得力助手。
义军连续六昼夜攻城,由于城高濠深,官兵拼死抵抗,都未奏效。李自成心中焦灼不安,趁天色刚亮亲临前沿阵地观察,寻找城防的薄弱环节。他不顾手下劝阻,靠近大梁门,不料城头上忽然飞来一支冷箭,猝不及防,正中左眼,一头栽下马来。亲随连忙把了救回帅帐救治,由于伤势严重,左眼从此失明。义军将士对开封军民恨之入骨,扬言将来打下开封,笤帚疙瘩也要过三刀。
主帅身负重伤,义军出师不利,便连夜撤出开封。高秀才、高铁匠和许多村民也破釜沉舟,追随义军而去。
义军转战南北,逐鹿中原,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高秀才凭三寸不烂之舌,出谋献策,成了闯王帐下的一名幕僚。高铁匠干活卖力,为人实在,也成了军中工匠营的头领。
同年十二月,李自成联合罗汝才率领五十万大军再次攻打开封。经过二十个日夜的对垒血战,双方死伤都很惨重。由于朝廷调集大军前来援救,义军只得再次撤围。
第二年五月麦收时节,李罗联军百万雄师第三次攻打开封。城中军民担心义军屠城报复,同仇敌忾,誓死坚守。李闯王汲取前两次硬攻失败的教训,改变策略,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围而不攻,困死守军。而黄河以北的官军畏敌如虎,隔河观望,不敢渡河支援。
双方相恃不下,况日持久。高秀才见立功的机会到了,便求见李自成献计:“闯帅,卑职有办法不费一兵一卒,就可消灭开封守敌。”
李自成大喜,连忙让坐:“高先生有何妙计不妨详说。”
“以水代兵,决河灌城。”
原来开封毗邻黄河下游,距北门只有七华里,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大堤逐年增高,造成黄河河底比市内地面还要高两丈多,是名符其实的“悬河”,洪水一旦泛滥,古都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李自成颇感意外,军师牛金星却连连击掌称赞:“好计。当年秦国吞并魏国,久攻大梁不下,秦将王贲就是采用引水灌城的办法迫使敌人投降的。”
高秀才说:“昔日的大梁城就在咱们的脚下。”
牛金星跃跃欲试:“如今地上有悬河,地下城摞城,我辈何不如法炮制呢!”
李自成说:“此计固好,但也未免太毒辣了。”
牛金星道:“慈不掌兵。战争就是战争,从来是不择手段的。开封军民顽抗义师,活该遭水淹喂王八。”
高秀才也煽动说:“大王千万不要忘了一箭之仇哇,还有那些攻城死难的弟兄们……”
李自成对敌人的一贯政策是,凡是反对义军的决不宽恕,守城顽抗三日之上者,破城后都会施行屠城报复。但他三打开封的目的,不仅仅是报仇雪恨,还有更多更长远的战略考虑。目前河南大部分地区已在义军掌握之中,各地的富贵人家全躲在省城避难,蕴藏大量财富。攻下开封,全军几年的粮饷便有了着落。如果水淹开封,便要落得两手空空。他沉吟良久,方道:“黄河一决,玉石俱焚。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能轻易扒河灌城。”
牛金星看出李自成的心思,忙说:“反正黄河南岸大堤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想什么时修扒就什么时候扒,要看形势而定,不宜操之过急。”
李自成道:“明人不做暗事。高秀才,你马上以本帅的名义写封劝降书,如果开封军民不投降,我就扒黄河灌古城,勿谓言之不预也!”
高秀才当即挥毫写了一封文告:“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将军李示:仰在省人等知悉:朝廷所遣援汴各路官兵已被击溃,黄河南岸已由我军把守,尔辈插翅难逃,已在釜中,可速献城投降,不戮一人。如各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